前段时间看到了卓晴老师在B站推送的一段短视频《来复放大检波电路驱动电机》,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尤其是看到“来复”二字时,立刻浮现出当年玩无线电、半导体的幸福时光。
左起:郭存英 萧宝瑾 高伟(老师) 李玉兰(师母) 孟增法 陈君诚
1950年代末,我在九一小学上高小的时候,参加过太原市少年宫组织的电子制作比赛,我的参赛作品是一个矿石收音机。由于机壳做得好看,获了前几名,从此对电子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我考入山西大学附中,学校组织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无线电小组”。组里共有6个同学,在高伟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无线电知识和电子制作技术,经常参加省、市举办的电子制作竞赛,多次获得团体冠军。
两管来复式收音机是我当年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红色的木壳,像香烟盒那么大。得到高老师的赞赏,我很自豪。大家可能觉得没啥了不起。可是要知道,我国1956年才研制出了晶体管。1960年代初,一只二极管4.8元,一只三极管11~14元。制做一个两管收音机,光元件费就得40元左右,相当于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
感谢家人的大力支持,让我如此奢侈的爱好得以维系。感谢高伟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走进了电子世界。我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像高老师那样,指导学生们走进电子世界。1968年,我应征入伍当了报务员,更是如鱼得水,我在部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不断改进通信装备,研制训练器材,荣立了三等军功。1975年退伍后,我被分配到山西无线电二厂电视机车间工作。1977年考入太原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1981年留校任教直至退休。我曾于2003、06、09年,获得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购置了一些电子设备和仪器,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恰好在此期间遇上了由教育部批准、 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从此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智能车赛的指导思想是: 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这与我的初衷不谋而合。十多年来,我们晋豹车队从一只菜鸟逐步成长为一支强队,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奖项,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技术人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十多年前我就退休了,退休后由萧英喆老师继续指导,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建立了智能交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