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是我国储能市场中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领域之一。早在2017年,部分企业就率先通过“投资+运营”的模式开展项目开发。2023年以来,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启爆发式增长,专业化产品相继推出,从事项目开发和设备供应的企业大量涌现。根据寻熵研究院的统计,2024年1-10月,我国新增并网的工商业储能项目近950个,规模达2.37GW/5.31GWh。浙江、江苏、广东引领着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发展,安徽、重庆、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地区愈发活跃。2024年以来,国内已有15个地区发布了新的分时电价政策,直接影响着工商业储能的运行模式、充放电收益和系统最优配置。围绕项目安全规范管理的政策标准相继出台,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等正在变得有据可依。此外,储能项目投资运营支持政策、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分布式光伏配储要求也在为工商业储能应用创造新的机会。
根据寻熵研究院的统计,从2022年至2024年10月,国内共有近140家企业发布了近340款工商业储能电柜产品,涉及超80种容量配置。另一方面,工商业储能产品的设计开发也在向着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容量储能电柜、模块化储能产品、工商业光储直流耦合设计、储充一体化的移动储能车等一系列新产品、新思路相继被推出。
用户侧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离网型光储微网、分布式台区等新型应用解决方案也成为企业在发掘用户侧市场潜力方面的新突破口。
寻熵研究院预计,在基准场景下,2025年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的新增规模有望达到4GW/10GWh。产品、项目方案和运行管理将日趋专业化,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工商业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服务的能力将成为开发运营商角力的新战场。
目前,工商业储能是国内储能最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过去两年来,整个市场在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上都迅速成熟。
就像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当市场火起来的时候,各路人马和资本疯狂涌入,都试图吃到工商业储能的蛋糕。
跑马圈地,在所难免。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以前开发分布式光伏或综合能源管理业务的经验放到工商业储能领域,失灵了。
工商业储能集合了太多复杂因素。比如,它与电力市场密切相关,与企业的能源系统高度耦合,这都决定了它需要更加精打细算,更加看重运营。
工商业储能注定是一个慢行业。资深行业人士张隽永一直强调,要想在这个行业长久发展,不激进才是关键。
近来,陆续听到业内同仁谈到已经有投资人开始离场。我们联系到三位从业者,来了解一线的情况。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该踩的坑都踩过了,用真金白银买到教训以后,投资人开始理性。
当一个行业趋于冷静和相对有序,投资人、设备厂商等参与者,开始进入比拼专业性和硬实力的阶段。
当下,除了浙江、江苏、广东三个最火热的区域,安徽、湖南、重庆等地的市场开始活跃。
设备厂商和投资商对光储充一体、微网、大工业、虚拟电厂等细分场景的理解都更深入。
融资租赁也开始入局工商业储能,与设备厂商一起推出配套金融产品,有效降低初始投资。如远景能源的“益企储”、奇点能源的“储能宝”、东方日升的“晟益储”等。
这些都为更大市场空间的释放创造了基础。
“我们的储能业务关闭了。光伏业务正常开发,遇到储能项目,给别的公司投。”
赵杰从事一线工商业储能开发工作。好久不联系,聊起来,没想到爆出公司退场的消息。
他所在的公司,是国内最早入局工商业储能的玩家之一。
2023年被视作工商业储能元年。当年4月,其公司就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分布式储能招商大会,宣称在2023年将投入数十亿资金,用于用户侧、网侧储能的开发。
赵杰透露,他们投的储能项目中,大概只有2成可以挣钱。“前期没有把控好,容量定得太激进了。还有一部分电站需要消防整改。”
关于消防整改,这里提一下,今年4-5月份,浙江温州地区曾针对工商业储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整改。
作为国内最早火起来的工商业储能开发区域,这次整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消防和安全监管提供了借鉴意义。
目前,赵杰公司手里的电站,他们还在维护,同时在接洽买家,希望能够尽快脱手。“但小的项目不好卖。”而对于多大规模算小项目,赵杰没有明确回复。
案例2:“很多项目,一个月的电费收入也就万把块钱”
将近两年了,叶先生做了大大小小的项目差不多有90个,加起来有60多MWh,主要集中在温州区域。“项目又小又分散,主要是分散风险,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以前做分布式光伏,很多时候,安装光伏和储能的业主是重合的,所以,他也进入了工商业储能市场。对比光伏和储能,李明最大的感受就是,工商业储能挣钱太辛苦了。“很多项目一个月的电费收入也就万把块钱,大一点的也只有小几万。即使电费不大,也有个别的业主仍无法按时缴纳电费。反而之前投的光伏项目,基本上每个项目的月电费收入都有小几十万。”但是,从精力投入上来看,工商业储能要远远高于光伏:一个是运营这块儿,还有一个是消防安全。就在今年,温州地区工商业储能消防整改,他这里也忙活了好长时间。现在,他也越来越谨慎了。明年,他计划联合央企一起搞开发,“民企盲目投资项目的话,很容易资金链断裂。”他主要由两点考虑:一是对将来电力市场化所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怕影响收益。第二点就是目前的市场上居间人或所谓的串串太多,层层加价后,与设备价格比起来,营销成本已经快超过30%以上了。而前年刚开始做工商业储能的时候,营销成本基本上在5%左右。他介绍,2022年的时候,居间费在5分钱左右。现在居间费,被哄抬到2-3毛了,整个设备才7毛钱,占设备的成本快30%多了。张勇供职于一家知名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公司,具有从踏勘、开发、实施到运维的全流程运营能力。我们在同一个工商业储能社群里,大家经常你来我往,找设备、找投资商,或者是施工方。他提到公司对项目的要求提高了。私下沟通,公司主要是对业主单位的资信要求提高了。
“实体不好做,业主单位如果是一般民企,抗风险能力不够,资方越来越谨慎了。”具体的要求是,业主单位要是央国企、上市公司、民企500强、行业或区域性龙头企业、专新特精、小巨人企业性质。过去两年,为了跑马圈地,很多投资商在测算收益时,往往将各项指标拉满,容量容易定得偏大。如果企业经营有波动,能耗降低,将直接影响电站的收益。近日,华润3.2GWh储能设备采购中,三个标段投标价普遍跌破0.5元/Wh,最低价更是跌破了0.4元/Wh。相比去年初约1.5元/Wh的均价,储能系统价格已经跌去了2/3,全行业已经步入了普遍亏损的悬崖边。疯狂的价格战中没有赢家。跌破成本价的低价,正在让行业失去持续良性发展的动力,而低价带来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也在为行业埋下巨大隐患。投资商已经开始行动。作为储能电站的主要投资方,已经有央企开始修改招标规则,一方面降低价格评标权重,增加技术评标权重;另一方面在价格评标中,从原先最低价评分最高调到合理中间价评分最高。头部企业也在全力以赴,正在通过提升质量、性能和更多的价值创造,来穿越恶性价格竞争的战壕,引导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持续的低价内卷也在加速洗牌。当前,国内注册储能企业超过10万家,在招投标市场活跃的储能企业超过200家,恶性低价正在把综合实力弱的储能企业筛选出局;头部企业引领行业的品牌效力、新的价值创造,也正在给行业树立新的门槛,跟不上的企业也可能很快出局。
在一家头部储能公司高管张崧看来,储能内卷背后有两大深层次逻辑:
首先是因为储能不赚钱,地位尴尬,充当了风光强配储能政策的附庸,是一种沉没资产,真正的价值尚未彰显。目前储能收益主要来自三种渠道:电力市场交易、容量租赁、政策补贴等。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首席专家刘庆指出,在现货市场方面,我国大部分省份峰谷价差空间较小,储能电站只能利用午间低谷和晚间高峰实现一次充放电。在容量租赁方面,也存在租赁周期短、价格波动大,实际租赁价格逐年下降的窘境。而政策补贴也存在不稳定性。业内人士透露,电价差每天“一充一放”达到0.6元,才能保证央国企6%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部分地区独立储能电站甚至充放电价倒挂。仅靠电力市场交易,储能电站根本无法自负盈亏。据毕马威《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显示,风光配储政策将显著增加业主的经营压力。按照配储20%/2小时的规模计算,一座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将增加8%-10%,一座风电场将增加15%-20%,同时内部收益率将降低0.5%-2%不等。这导致业主投资时必然以低价为出发点,将性能和安全放在次要位置,引发供应商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同时,基于央国企采购的合规考核要求,最低价中标对业主来说更加稳妥安全。其次,锂电储能系统的重资产属性亦决定了其低价销售的可能性。储能企业最大的成本环节是电芯,占比60%,必须保证产线连续性生产,以对冲资产折旧。电芯产出后若不及时销售,性能衰减很快,加上库存成也较高,必须及时出清,因此企业宁愿亏本销售也不能停产。低价至上因此成为买方和卖方默认的“契约”,而储能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是为价格战火上浇油。但随之而来的是,上游制造商为了压缩成本,“减配”愈演愈烈,更有厂商明目张胆将劣质电芯等残次品销往市场,已然践踏安全底线。巅峰储能调研走访发现,当前市场上价格极低的电池质量也极其低劣,大都是B品、长时库存电芯,或返厂维修的漏液电芯。有厂商便坦承自己的电芯库存6个月以上,成本约在0.3元左右,即使以0.17元打折出售,也至少能赚回一半成本。低劣电芯大肆流通,极大增加了储能系统爆发事故的概率。“电池的三次焊接是一个难题,即便是行业顶级龙头也难以解决,焊接不好就容易漏液,重新补液后不得不低价处理,电池的一致性就存在隐患。”张毅透露。 1GWh的储能电站含有100万颗电芯,任何一颗电芯发生热失控,都将引发一场灾难性的火灾或爆炸事故。据一线从业者统计,今年国内发生的储能安全事故至少超过100起,主要是由热失控导致的储能电站起火,包含模组、PACK起火等,只不过避开了媒体和大众的视线。“整个行业,从开发商、投资方到制造商,大家对行业的敬畏心极度缺失,”张毅感叹。倘若把视线转向海外,也不容乐观。在海外市场,国内龙头所到之处便刮起了价格战的旋风,电芯PACK价格一路从140美金/KWh跌至90美金/KWh。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英国市场储能价格已经下降30%-50%。业内人士何琮指出,中国企业为了躲避国内的内卷,纷纷“出逃”海外,但海外不是游乐场,海外市场与国内不同的是,实行20年产品全生命周期终生追责制,追溯风险成本极高,缺乏经验的中小企业必将会为此付出高额学费。“一窝蜂出海的玩家必将重蹈国内覆辙,迟早要暴雷,”储能企业因为过低价格而无法可持续发展,而低价中标可能导致电站质量低下,其中蕴含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也将成为高悬投资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会坠落——一旦这些电站参与调用,发生质量和安全风险的概率将更高。一些投资商已经在行动。此前“储能严究院“独家报道,已经有央企开始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引导“最低价中标”变为“中间价中标”,同时评标权重中的技术分压倒性超过价格分。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引入中间价中标,可以促使企业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的方式如果在全行业推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头部储能企业也在寻找破局之道。储能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构网能力及电力市场中的交易能力正在成为头部储能企业关注的重点方向。
近日,《经济日报》评论也指出,储能企业可以从两大方向来通过价值创造来突破内卷:一是交易型储能,二是构网型储能。 以往,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变流后接入交流电网,难以提供惯量支撑。随着新能源大量替代常规电源,维持同步稳定的物理基础将不断削弱,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风险。这需要储能从跟网型向构网型储能发展。目前,构网型储能仍属于前沿技术,只有少数头部企业具有真实的构网技术能力。其中,阳光电源、华为、远景储能等龙头已经在构网技术方面提前布局、占据了先机。巅峰据悉,目前在主流储能系统集成商中,远景是少有的将智能交易能力作为储能核心能力发展的厂商之一。远景储能在交易型储能上打造了高性能硬件+智能交易软件平台+一体化控制的兼顾电池寿命的储能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收益更优。今年7月山东参与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电站中,应用远景交易型储能的滨州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实现了峰谷预测准确率和度电收益山东全省第一,以更少的充放次数获得了更大收益。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电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储能电站将逐渐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建设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和共享的资产。这将有助于提升储能的利用效率,实现价值创造。另一方面,随着电力系统中风电、光伏发电量渗透率的持续提高和电力现货市场持续推进,储能产品在构网、市场交易上的能力将决定其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最终通过溢价回报给储能厂商,并加速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 本报告由寻熵研究院与思格新能源、天合光能、沃太能源、中车株洲所、欣旺达储能等企业联合撰写。在报告撰写过程中,以上企业在产品趋势、项目案例、开发建设经验等方面给与了重要分享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