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考研考博关键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学术   2024-11-12 10:01   河北  

中国古代美学观点。意谓艺术 表现应该既令人高兴愉快又不至于 哀、乐过度,有一定的节制。《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 聘……请观于周乐……为之歌《豳》, 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 之乐乎?’”杜预注:“荡乎,荡然也。乐而不淫,言有节。”孔颖达《正义》 疏:“美哉,亦美其声也。荡荡,宽大 之意,好乐不已,则近于荒淫,故美其 乐而不淫也。”孔子在评价《关雎》的 审美价值时也发挥说:“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论语·八佾》)朱熹注: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 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四书章句 集注·论语》)这一命题对于中国古 代美学有深刻影响。如东汉班固《白 虎通德论·礼乐》认为“礼乐所以防 淫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 序》评《邠风》为“乐而不淫”,北宋周 敦颐《周子通书·乐上》第十七提出 “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等等,均 强调审美情感的表达要悲喜适度,反 对过分的纵乐与伤感。从而形成儒 家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
来源:朱立元主编.艺术美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快乐但不过分,哀婉但不过于受伤。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是《诗·国风·周南》的首篇,是一首情诗,讲述了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以及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孔子认为《关雎》做到了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不过分、有所节制,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说,《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论语集注》亦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关雎》是孔子改删后的《诗经》第一篇诗,对《关雎》的评价有指示《诗经》整体意涵的意思,因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和。和的标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表达了儒家审美价值观点。即中和之美,不极端、不偏执。所谓中和之美,强调的是文艺表现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和约束,要做到平和、适度,反对过于放纵、过度悲伤,要求情感的外现温文尔雅、中正静敬。②阐释了儒家评价艺术的标准。即两端并举的方法,使人能够在两极化的情感比较中,体悟到一种折中境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核心的审美价值评价标准。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进一步了解课程

艺术学人
中国艺术学权威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