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公开课: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

学术   2024-11-19 07:45   河北  

[编者按]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观的呈现,是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为献礼70周年校庆,沉淀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汇聚办学力量,学院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教育核心专业中,遴选出70堂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代表性课程,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中专教育三个层次,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资深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中的代表性师资组成课程的主讲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院70年舞蹈课程建设成果。


通过70堂公开课工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使其成为聚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核心领域的引领工程,体现北舞课程发展历史和教学传承性的传承工程,实现北舞课堂教学典型示范影响的示范工程,分享北舞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工程和纪念前辈、托举当下、培育后人的人才工程,为建设“中国舞蹈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打好坚实基础。


课程名称:

《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

《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该课程在北京舞蹈学院得到了以许淑媖教授为引领的民间舞教研室的鼎力支持与推广。学院诚邀山东知名舞蹈专家张荫松教授进校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张荫松教授与民间舞教研室同仁携手合作,不仅传授技艺,更共同编纂、完善了山东海阳秧歌教材。2012年,田露教授与张荫松教授共同完成了北京舞蹈学院重要科研课题《山东海阳秧歌分析与重建》,研究成果《山东海阳秧歌教程》正式出版,该教材于2013年凭借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教学实用性,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


多年来,《山东海阳秧歌教程》作为该课程的核心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山东海阳秧歌传统短句,还引领学生开拓、延展出符合山东海阳秧歌运动规律的动作语汇及组合。该课程历经数载岁月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实践互动,不断验证并强化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价值,彰显了教材对舞蹈专业学生身体训练的巨大贡献。


主讲教师田露,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著作:《山东海阳秧歌教程》《舞蹈创作手记》。舞蹈代表作品:《老雁》《喜鹊衔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长调》《磨》《移山》《红珊瑚》《骏马图》等。舞剧代表作品:《尘埃落定》《地雷战》《锦绣如歌》。


舞·师说

2024年6月21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组织召开了《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课程教学研讨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张荫松,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海,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研室主任苏雪冰,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郭娇、邓丽莉,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民族民间舞学科带头人黄琳出席会议,课程相关师生参会。研讨会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主持。



 

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田露教授:

《山东海阳秧歌教程》是我与张荫松老师于2005年左右开始组织编撰的,自此以后,该教材历经多年教学实践检验,以十三个传统短句为原点,基于山东海阳秧歌艺人传统动作语汇以及角色特点,总结其中典型运动轨迹和气韵所在,最终进行提炼运用。本堂课不仅是帮助学生体悟民族情感和提升审美的有效手段,更能培养他们的感受力,促使学生通过教师教学,去想象、还原、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老百姓纯粹的内在生命体验。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教授:

我们可以从田露老师的教学过程看到她对山东海阳秧歌的独特理解,在课堂建构中,学生对民间舞“自由度”的理解和表现,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展示上的鼓励和包容,成为了这堂课的亮点。对这堂课我有四点建议:一是课程主要目的是训练和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因此课堂核心应该注重学生身体的专业化训练;二是希望公开课在呈现上应更具有“可看性”和“表演性”,最好能看到老师针对不同传统舞蹈短句的要求和纠正,以及学生准确传达出对传统舞蹈短句和组合的学习效果;三是学生应认真理解老师对于道具“个性化”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个人舞蹈表现上;四是学生要把独到的“劲力”表现出来。总之,这是一堂有思考、有研究、有创新的课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教授:

《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课程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关系出发,既考验教师将海阳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审美与情感味道的准确输出,又考验学生在教师给予的自主空间中体味与想象百姓的情感互动与交流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深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学效果。田露老师意在强调“不要跳舞”,这是以打破学生在课堂中“学与演”的固有思维,来调动自我生活与生命经验,从而真实地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教学工作需要这样一堂有温度、敢创新的课程。



 

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张荫松:

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山东海阳秧歌艺人传授的十三个传统短句具有重要训练价值。《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课程对训练学生肢体能力与肢体表达有着独特的训练性。在民间舞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警惕学生在“镜子里”雕琢的习惯,要把课堂变成艺术化的田野,生活气息浓郁,形态鲜活可亲。师生要谨记民间舞是百姓舞蹈,它是农民内心情怀的表达,我们要怀揣百姓心态来诠释舞蹈,构建起富有艺术感、具有强烈民间特色的课堂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会听课,理解教材,理解教师给予组合训练的目的和意图,不仅完成练习,还要在心态与意识的沉浸中形成质感统一与完美表达。



 

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海教授:

《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是一门从“心”出发的课程,以一种“去规训”的身体表达方式凸显了课程对于人之生命与情感意味的审美追求。我们看到了田露老师创作观念与教学观念的互通,透过民间舞蹈素材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审美,既视素材为人物言志抒情的媒介,又借素材激活了学生对于民间舞蹈文化与情感的自主感知,拉进了学生与民间的距离,使之成为表达生活与情感的舞蹈语言。这种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的积淀、思考与探索,凸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应具备的多样性、能动性与鲜活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研室主任苏雪冰副教授:

《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课程从中国民族民间舞最本真的生命形态切入,力求在气息运用、情感表达、生命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表演人才的真实性和个性化培养。该课程不仅检验了学生原有的身体基础能力,更通过海阳秧歌训练,开发了学生对身体运用的意识,增强了身体协调能力。希望学生们能真正用心体会田老师对培养表演人才的训练方法,并将此种方法灵活运用到多门学科与课程之中,进行多维度地思考与实践。














本次研讨会以《山东海阳秧歌风格训练》课程为切入点,通过现场教学呈现与反馈,与会专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现状展开了思考与总结。他们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于课堂教学的身体训练价值与文化价值。教师将个人智慧与经验无私奉献,显现出中国民族民间舞代际相传之下的人文精神与集体力量,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智慧。












艺术学人
中国艺术学权威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