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考研考博关键词:期待视野
学术
2024-11-18 07:31
河北
说明:该关键词为文学理论内容,包括本平台发布的其他文艺学、美学、哲学等内容,艺术学研究者可借鉴参考、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期 待 视 野
德国文学理论家H.R.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术语。指读者既往的文学阅读经验、理解能力与欲求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在阅读一部作品时的显现。一部作品的期待视野对读者的影响决定了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后世的声誉,但作品与期待视野之间也存在可逆的影响关系。1967年,德国文学理论家H·R·姚斯在题为《什么是文学史以及为何目的我们研究文学史?》报告中充分阐述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历史阐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姚斯提出“期待视野”这个概念及整体的接受美学理论,旨在沟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形式主义理论之间关于艺术作品的历史性问题的矛盾。姚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文学的“再现”功能,形式主义强调文学创生的美学特征,这二者都忽视了文学的接受与影响的维度,因此他尝试理论性地规划一种新的文学史,这种文学史致力于将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还原于生产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之中,尤其是要以接受和影响美学补进再现和生产美学,因此强调了在过去的关于作者(生产主体)和/或作品的理论中被忽视的读者(消费主体)问题。姚斯接受了H.-G.伽达默尔的“视野”概念和对历史客观主义的批判,后者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将理解视为视野交融的过程,历史视野总是被容纳在现时视野之中。这一理念融入了姚斯的新文学史,期待视野也同样表现为对历史视野和现时视野的调节。一个作品的意义就是在回答期待视野提出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姚斯的新文学史即为视野的调节史。但是,姚斯反对伽达默尔把经典的典范性传统视为对过去与现在的历史调节的原型或标准,他接受M.海德格尔对“理解”概念的更新,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视为一种“存在事件”。这样一来,姚斯的接受美学就把文学史被视为“文学[接受的]事件史”,这意味着要在一种共时性的文学经验的整体语境中,去把握一部作品在接受史或理解史中呈现出来的意义、形式和历史地位。如此一来,期待视野所实现的调节,实际上意味着在共时性的结构中对历时性的一种调节,期待视野的历时性特征融合(但非消失)于共时性之中。姚斯对形式主义理论中关于“文学演变”问题的思考的吸收应用,为这种共时性期待视野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指出,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认识“文学演变”问题,“文学演变”显现了作品的本质意义如何最终与现实意义(期待视野)相遇的过程。将姚斯的期待视野概念理解为在历史性和共时性的交叉点上显现出来的视野的交融,还意味着在审美经验中视野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通过历时性的事实展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共时性的文学系统还在发生变化、还是在形成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停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姚斯也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学的社会功能的真正实现,也是建立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之上的。只有当读者的文学经验进入他对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期待视野之中,展演他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反过来影响他的社会行为的时候,文学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