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常见干扰因素及处理方式

学术   2025-02-07 19:28   天津  

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参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干扰。在此主要讨论血细胞分析过程中标本自身的干扰因素及纠正措施,以确保我们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常见的干扰因素如下。


图片

图片



01



患者生理性干扰因素


①营养摄入因素:
  研究表明,
高脂肪、高糖和高蛋白饮食可能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显著影响。为此,建议患者在血常规检查前限制这些特定营养成分的摄入。
②体力活动因素:
  剧烈的体育锻炼会导致血液浓缩现象,进而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假性升高。
因此,建议患者在血常规检查前避免参与高强度体力活动。
③情绪状态因素:
  情绪波动,包括激动、紧张和焦虑等,可能会通过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
鉴于此,患者在检查前应保持情绪稳定。
④体温调节因素:

  机体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过热或过冷)可能会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应激性增加。因此,建议在血常规检查前,患者应确保体温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内。


02



患者使用药物的影响


①抗生素的影响:

  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降低。为了最小化这种影响,建议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与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沟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解读。
②抗凝治疗的影响:

  抗凝剂如肝素、华法林等可能干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的评估导致计数结果出现非生理性波动。因此,解读结果时必须对此类药物的潜在影响予以考虑。

③激素类药物的影响:

  激素治疗,特别是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的降低。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药物的作用。
④输血或输液的影响:

  输血或静脉输液治疗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血液浓度,例如,红细胞输注可引起红细胞计数的即时增加,而液体输注可能导致血液稀释,进而降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测量值。因此,采血时应避免在输血或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此外,最佳的血常规检查时机应在输血或输液操作完成后至少24小时以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03


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


①血液采集时间的选择: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人体内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在一日之内存在自然波动。因此,对于非急诊患者,建议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血液样本采集,以保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②血液采集部位的选择:

  研究指出,相较于指尖采血,静脉采血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更优。使用指尖血检测时,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与小动脉刺破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与皮肤穿刺点形成的微血栓有关。对于侧支循环不佳的患者,应在血液循环良好的区域进行采血。

③血液采集量的控制:

  使用紫头采血管采集静脉全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配比对于血样质量至关重要。血液比例过高可能导致抗凝剂相对不足,增加血液中微凝血块的形成风险,这不仅影响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检测指标(导致结果偏低),还可能阻塞检验设备。相反,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过剩,容易导致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也可能引起设备阻塞。





图片



图片


红细胞数目(RBC)

图片



1.红细胞是用来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来诊断红细胞凋亡以及生成是否正常,来辅助判断是否出现贫血等疾病。

2.白细胞数过高、存在冷凝集素、冷球蛋白类等都会干扰仪器检测结果。

3.红细胞凝集可使得红细胞假性减低。

4.标本久置或者没有充分混匀,导致红细胞沉积也会假性升高。

5.病理性偏高是由于慢性缺氧、肾脏疾病、脱水等;

6.病理性偏低是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冷凝标本冷凝集素病是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某些疾病患者自身的红细胞与这种抗体发生凝集。血液冷凝集对红细胞计数及其各项参数的检测都能造成很大影响。
  纠正措施:将标本放入37℃水浴箱30min ,立即上机检测,各个参数基本恢复正常。
  脂血标本脂血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由于血红蛋白检测原理是比色法,引起血清浊度增大的因素(如高脂血症、异常血浆蛋白质、WBC>50*109/L等)都可导致其假性增高,进而引起MCH、MCHC显著增加。
  处理方法:缓慢离心,吸取血浆加入等量的稀释液。
  免疫球蛋白的干扰巨球蛋白血症和多发性骨髓瘤时血浆中IgM 增高,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干扰了溶血剂的作用,引起MCHC假性增高。
  解决办法:稀释样本或吸取血浆加入等量的稀释液。
  溶血标本:正常血清中游离血浆血红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10-40mg/L,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一起检测时,不会引起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增高。但在病理情况下,某些伤害(如毒蛇咬伤后)诱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药物、输血或采血不顺利等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可使MCHC假性增高,RBC明显减少。
  纠正措施:观察血涂片是否有较多RBC碎片,或与临床联系,重新采集标本。



图片


白细胞数目(WBC)

图片

   1.一定体积血液中的白细胞总量,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

2.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3.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4.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5.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6.白细胞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有核RBC:由于正常情况下RBC的数量约是WBC的1000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其比例显著假性增高。特别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RBC,它不能被稀释液破坏,而使WBC计数偏高。
  纠正措施:手工分类计数100个WBC遇到的有核RBC数,依据WBC校正公式进行计算 
  巨大PLT标本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液中可能出现与WBC大小相同的巨大PLT,这些巨大PLT被当作WBC计数,使WBC假性增高。
  纠正措施:用手工方法对WBC进行计数。
  难溶血或溶血不良标本:严重肝病患者由于RBC膜抗溶性增强。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用某些不受干扰的仪器检测,排除干扰。
  高浓度胆红素高浓度胆红素影响WBC的计数和分群。在游离胆红素为192.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和分群影响很小,256.1μmol/L时影响显著,384.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影响显著,仪器无法分群。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


图片


血小板(PLT)

图片



   1.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正常的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以及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血小板数量或者功能的异常都会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症状。

2.血液凝集是血小板假性减少的主要因素。

3.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可能会被计数成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假性升高;大血小板增多时可能会被计数成小红细胞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4.EDTA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5.储存时间过久、异常蛋白血症、高镁血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低;

6.低温可激活血小板,也会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8.血小板病理性增高是由于血小板的粘滞性增高,容易发生血栓或者栓塞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的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往往是明显缺陷的,最常见的有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大量出血、恶性肿瘤等。


小细胞性贫血标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患者的小细胞对某些仪器PLT的计数有明显干扰。一般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将30-36fL的颗粒或到60fl(部分光学法仪器)的颗粒设置为PLT。
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仅能识别颗粒大小,不能区分颗粒性质。当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的PLT计数容易受小细胞的干扰而假性增高。一些高档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抗小红细胞的干扰。主要是这些仪器采用了光学法的流式细胞学计数原理检测PLT。
纠正措施:用微镜重新计数PLT或者采用光学法流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
PLT聚集:①采血不顺利时引起血小板破坏和聚集,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措施:重新采集血液或者手工方法计数PLT。②EDTA-K2抗凝,PLT形态逐渐变为球形,体积增大,且可引起PLT聚集。造成血分析仪不能辨认,引起PLT假性减少。
纠正措施:用不含EDTA抗凝剂稀释液立即稀释标本或显微镜重新计数PLT,同时要观察血涂片是否有PLT集聚。
PLT卫星现象由EDTA抗凝剂诱导引起的PLT围绕在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周围,形成卫星现象。一般引起PLT中度减少。
纠正措施:立即稀释标本检测。
细胞碎片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将PLT与其他类似大小物质,如红细胞碎片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区别,引起PLT假性增高。
纠正方法:用显微镜手工计数PLT。

文章来源:检验知识搬运工,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阅读原文,直接查询项目临床意义、行业标准、参考区间~~~

检验之声
检验之声,专注于检验医学前沿资讯、检验项目解读、检验案例分享、检验行标在线阅读,打造检验信息共享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