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参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干扰。在此主要讨论血细胞分析过程中标本自身的干扰因素及纠正措施,以确保我们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常见的干扰因素如下。
01
①营养摄入因素:
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糖和高蛋白饮食可能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显著影响。为此,建议患者在血常规检查前限制这些特定营养成分的摄入。
②体力活动因素:
剧烈的体育锻炼会导致血液浓缩现象,进而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假性升高。因此,建议患者在血常规检查前避免参与高强度体力活动。
③情绪状态因素:
情绪波动,包括激动、紧张和焦虑等,可能会通过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鉴于此,患者在检查前应保持情绪稳定。
④体温调节因素:
02
①抗生素的影响:
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降低。为了最小化这种影响,建议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与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沟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解读。
②抗凝治疗的影响:
抗凝剂如肝素、华法林等可能干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的评估,导致计数结果出现非生理性波动。因此,解读结果时必须对此类药物的潜在影响予以考虑。
③激素类药物的影响:
④输血或输液的影响:
输血或静脉输液治疗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血液浓度,例如,红细胞输注可引起红细胞计数的即时增加,而液体输注可能导致血液稀释,进而降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测量值。因此,采血时应避免在输血或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此外,最佳的血常规检查时机应在输血或输液操作完成后至少24小时,以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①血液采集时间的选择: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在一日之内存在自然波动。因此,对于非急诊患者,建议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血液样本采集,以保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②血液采集部位的选择:
研究指出,相较于指尖采血,静脉采血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更优。使用指尖血检测时,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与小动脉刺破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与皮肤穿刺点形成的微血栓有关。对于侧支循环不佳的患者,应在血液循环良好的区域进行采血。
③血液采集量的控制:
使用紫头采血管采集静脉全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配比对于血样质量至关重要。血液比例过高可能导致抗凝剂相对不足,增加血液中微凝血块的形成风险,这不仅影响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检测指标(导致结果偏低),还可能阻塞检验设备。相反,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过剩,容易导致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也可能引起设备阻塞。
红细胞数目(RBC)
1.红细胞是用来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来诊断红细胞凋亡以及生成是否正常,来辅助判断是否出现贫血等疾病。
2.白细胞数过高、存在冷凝集素、冷球蛋白类等都会干扰仪器检测结果。
3.红细胞凝集可使得红细胞假性减低。
4.标本久置或者没有充分混匀,导致红细胞沉积也会假性升高。
5.病理性偏高是由于慢性缺氧、肾脏疾病、脱水等;
6.病理性偏低是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白细胞数目(WBC)
1.一定体积血液中的白细胞总量,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
2.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3.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4.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5.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6.白细胞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血小板(PLT)
1.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正常的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以及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血小板数量或者功能的异常都会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症状。
2.血液凝集是血小板假性减少的主要因素。
3.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可能会被计数成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假性升高;大血小板增多时可能会被计数成小红细胞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4.EDTA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
5.储存时间过久、异常蛋白血症、高镁血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低;
6.低温可激活血小板,也会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8.血小板病理性增高是由于血小板的粘滞性增高,容易发生血栓或者栓塞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的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往往是明显缺陷的,最常见的有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大量出血、恶性肿瘤等。
文章来源:检验知识搬运工,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点
阅读原文,直接查询项目临床意义、行业标准、参考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