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82期)| 馆员讲书《大地中国》14

文化   2024-10-01 17:02   山西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编辑撰稿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四合院——东西南北的“家”


家,是个温暖的小窝,暖在心里的是浓浓的亲情,遮风避雨的是砖石泥瓦的房屋。

中国这么大,从南到北五千多公里,从东到西五千多公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方土地上的人们在营造自己的家时,总会注入家乡特色。或粉壁乌瓦,或木梯板壁,或依山开窑,或临江吊脚……山南地北的人们根据家乡的环境,精心营造出各式民居。然而,尽管各地未经商量,也没有相互效仿,不同的民居中却暗含着建筑布局的一致性,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的定义

什么是四合院呢?建筑学早就为四合院类型的建筑做出了定义,但凡一处院落具有四周封闭,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就具有四合院的基本特征。真正的四合,不仅指院子是四方的,更关键的是院内四个方向都有房屋,占全东、西、南、北,进而才能称为四合。

西汉时期戴圣编纂完成的《礼记》,汇编了战国至汉初的儒家礼仪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其中《内则》一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内外有别呢?在四方的院落围上院墙,再将院子分成内院、外院,有了这一切还不够,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院落中四个方向均需安置房屋,这就是四合院格局的由来。


四合院的历史

我们的先祖采用四合院式的建筑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呢?

考古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在距今7000~5000年前,甚至更早,我们的先祖就根据各地的环境条件营造了自己的家。

那时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采用的是半地穴型民居,以适应北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气候。半地穴型民居的特点就是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那时的古人在地表之下挖出凹陷的坑,这就是地穴,地穴的南侧往往有一道斜坡通向外面,地穴内部有烧饭的灶,地面被处理成硬土,铺上草就可以休息。在靠近地穴边缘处有均匀分布的柱子来支撑草棚屋顶,这就是房屋的地上部分。通过根据遗址绘制而成的复原图,我们看到了那时黄河流域先祖“家”的面貌(图14-1)。

图14-1 史前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半地穴式民居


与黄河流域不同,长江流域不仅气候湿热,还分布着密集的河流、湖泊、沼泽。针对这里的环境,至少距今7000年前,人们已经发明了干栏式建筑。那么,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呢?但凡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傣族的竹楼,这就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将屋底架起,悬空的地板不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有效地避免了潮湿带来的疾病与野兽虫蛇的侵扰(图14-2)。

图14-2 史前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栏式建筑


这时,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还没有出现四合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转,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逐渐上升到地面之上,长江流域的干栏式建筑也落到了地表,四合院终于跃入我们的视野中。

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四合院,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周原地处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诗经》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称颂的就是这里。那是一片肥沃而宽广的平原,即使是苦菜也有着蜜糖一样的味道。早在三千多年前,周人就生活在这里,并留下大片的宫殿遗址。

考古发现,岐山县凤雏村的一处宫殿建筑基址,建筑前后形成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以及两侧左右对称分布的堂屋。由此进入庭院,内有坐北朝南的殿堂,再向内是第二进院落,被分割为东西两个小院。这处宫殿基址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形成对称,且整个院落四周用回廊环绕,具有标准的四合院建筑特征。根据这处基址,考古学家绘制了建筑复原图,一处距今三千多年的四合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图14-3 岐山县凤雏村一处宫殿建筑基址


周原考古只是揭开四合院历史的开端,此后各个历史阶段均有遗址与文物见证了四合院发展的历史(图14-3)。

汉代距今两千年,考古工作者在那个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画像石与陶制建筑模型,正是这些汉代的画像石与出土的建筑模型,向我们展示了各类四合院建筑。其中,陕西扶风县官务村出土的汉代院落陶器,沿中轴线通过门楼、门厅进入院内,庭院内的正房、东西厢房构成一组建筑,二进院落的建筑则是一处二层小楼,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庭院式的四合院(图14-4)。

图14-4 陕西扶风官务村出土汉代院落陶器


除庭院式的四合院,汉代还另有一种称为“坞壁”的院落。什么是坞壁呢?坞壁如同小城,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有望楼,四边建角楼。整个家族都居住在坞壁之内,白天出外从事农业生产,夜晚回到坞壁内。这是在汉代,尤其社会动荡的东汉年间,大户人家为了安全兴建的建筑。尽管兴建坞壁出于自卫,但院内的建筑布局仍有四合之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王朝,唐代四合院模型保存下来的更多了。陕西商洛市、西安市西郊中堡村、长安区灵沼乡出土的三彩庭院都是四合院,其中陕西商洛市的那组三彩院落特点尤其鲜明(图14-5)。这组三彩共有三进院落,沿中轴线有大门、影壁,随后是一进、二进院落,每个院落均由正房、东西厢房构成,三进院落为一溜后罩房,这样的建筑布局已经与后世的四合院没有什么区别了。

图14-5 陕西商洛出土唐代四合院模型


宋代的绘画描绘了许多房屋建筑,《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一街一景,都能看到四合院的边角。北宋时期的另一幅名画《千里江山图》,画面中群山层峦起伏,江河烟波浩渺,山水之交也绘有几处茅庵草舍,仔细看竹篱所在之处,四面皆有茅舍,自成四合院格局(图14-6、图14-7、图14-8)。

图14-6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图14-7 《千里江山图》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图14-8 《千里江山图》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明清时期留下的那些老宅、老屋,虽饱经风霜,早已褪下了当初明丽的色彩,但残垣断壁间仍然不失 东、西、南、北四面皆有建筑的特点,成为现实中最老的四合院。比如,河南商丘富商穆氏家族四合院、河北省定州市“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旧址、浙江东阳卢宅明清古建筑群、浙江绍兴周恩来总理祖居、江苏常州瞿秋白故居、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明代村落……尽管岁月的流逝会淹没许多往事,但这些老房子让我们得以就近触摸到历史,触摸到往日的“家”。

无论文物、遗址,还是保存至今的老房子,共同将四合院的历史串成了一条脉络,从往古迈入当代。民居、宫殿、官衙、佛寺、道观……几乎所有功能的建筑,都采用了四合院形式,宏伟的紫禁城,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千百座寺庙,无一不是四合院。于是,四合成一统,悠悠传古今,四合院成为我们应用最久、最具传统的建筑。


四合院的地理分布

四合院的历史让我们看到文明的积淀,四合院的地理分布则显示出空间的广博。

一部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来到山西,探访那段悲剧人生上演之地。当然,故事中的人与事或许都是虚构的,唯有精致且幽深的山西大院真真儿地坐落在那里。

山西留下来的老宅、大院不止祁县乔家大院一处,几乎每县都有几套老宅子,或显于闹市,或隐在乡村。在过往的时光中,院落的主人们走过了不一样的人生,但他们的院落却有着统一的内核。

山西四合院以两进为多,院落为长方形,无论正房、厢房,一般人家多采用平房,大户人家则建起上下两层,楼上楼下,砖木雕饰精细而富有内涵。山西一年的雨水不多,屋顶多选择一面坡,单向倾斜的屋顶将雨水引导流入院内,讲究的是肥水不外流。有人说,山西大院像一座城,坚实的院墙,高耸的门楼,外加屋顶上的望楼,确有城的规模,走进院内,你会发现大院套小院,许多四合小院组合为一体,构成了大院。也许节俭的山西人没有想到,正是当地的习俗,为我们留下了大片拥有历史内涵的民居建筑(图14-9)。

图14-9 山西四合院

在20世纪60年代初家喻户晓的电影《五朵金花》,其

中有一处拍摄地点就在大理喜洲白族传统民居内。白族的传统民居也属于四合院,建筑学将这类民居称为“一颗印”式建筑。院落大门位居中轴线上,走进院落,通常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厢房,当地人称这样的布局为三间四耳。耳,说的是左右厢房,临街一面为倒座房。倒座房外,三面房屋均建为二层,宅院外面环以高墙,外观方方正正,与古代官印十分相似,故有“一颗印”之称。在云南中部这类民居十分盛行,白族、彝族、纳西族、汉族都喜欢这种建筑(图14-10)。

图14-10 云南白族一颗印式民居


家的故事是各种各样的,而为家营造的房屋却有着建筑格局上的一致性,均呈现四合院的特征。无论东西,以至南北,四合而居成为中国大地上分布最广的民居形式。




《大地中国》馆藏信息

书名:《大地中国》

作者:韩茂莉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页数:277

价格:69.00元

ISBN:978-7-5496-3935-9

索书号:K209/4544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太图自助图书馆;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END




文稿审核 | 张瑞峰

录音剪辑 | 张瑞峰

思维导图 | 张茹

配图设计 | 郝雨欣

期编辑 | 王方





太原市图书馆
通知公告、服务项目、新书推荐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