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梦想之城 ”?解读合肥重磅规划!

时事   2024-12-26 18:17   安徽  


这是合肥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12月9日,《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这部合肥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合肥定下“建设创新引领、城湖共生的示范城市和宜居韧性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目标愿景,以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重大利好,为合肥进一步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1958年到2035年,规划之上,合肥跨越了77年时光。
从1958年为合肥城市定下“风扇型”结构,到2035年合肥“三楔”入城蓝绿交融,致敬经典的背后是城市规划理念的代代坚守。
从1978年的科学岛,到2035年的未来大科学城,合肥最好的资源、最美的地方,总会留给科技创新。
从1984年环城公园梦想成真,到2035年合肥的80公里新“翡翠项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这里有着最具象的表达。
蓝图之上,有巨变的精彩,更有不变的执着。






天鹅湖。李中蒙 摄(安徽图片网)

新蓝图 新使命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规之上可观巨变。

新版总规中,国家赋予了合肥“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曾编制过4版城市总体规划,历届经典规划,见证了合肥城市发展极速跃升的震撼历程。


1958年首版总规中,将城市定位为“安徽省省会、纺织工业城市”。


1979版总规,合肥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建设中的铁路枢纽之一”。


1995版总规中,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1版总规,合肥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性质之变,带来的是合肥城市发展能级的全面跃升。
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中这一重要变化,意味着合肥更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长三角这张经济发展的满弓之上获得更大动能。
新版总规中,国家赋予了合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核心功能。
从城市核心功能之变,可见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发力方向。

作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将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增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使合肥成为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助力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合肥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地、成果交易和转化地,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作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合肥将优化拓展货运航线网络,提升口岸服务效能,完善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通达世界的航空物流体系,保障航空经济发展空间,支撑合肥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拉开了合肥发展的大空间、新格局。
如今的合肥,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支撑安徽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步一个脚印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新天地 新赛道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拂至合肥董铺水库之上的一座小岛。

随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科学岛成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奔赴合肥,向着科学前沿进军。

随后,合肥在获国务院批准的1979年版总规上被赋予了“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的城市性质,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锚定了一个撬动未来的“支点”

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第36位;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0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达到4%,位于全国万亿城市前列,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达1.3万家……

在合肥,创新如同一颗裂变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关于“新”的定义。

如今的合肥,科技创新已成为最为突出的城市气质。而合肥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留给科技创新的总是“最好的”

合肥科学岛。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在合肥考察,均安排行程调研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情况并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借助大科学装置,持续巩固创新优势,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如何为科学技术“打好头阵”?怎样走好科技创新这条“必由之路”?

在新版总规中,合肥为科技创新准备了一片广阔“新天地”

围绕“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合肥将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空间保障,以保障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构建由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引江济淮创新走廊组成的“一城两廊”的科创空间格局。

本次《规划》将全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市域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推进应用中心、科大硅谷组成的“两心一谷”,预留出了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空间。

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合肥布局引领、空间保障,把最优的空间、最美的区域留给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高地的建设。

创新的精彩不仅闪耀在蜀山之麓、群湖之畔、田园之中,在未来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江淮运河、骆岗公园、巢湖半岛,合肥之美与科技之光将交相辉映。



向上,合肥为创新的天地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向前,合肥围绕产业发展铺就了宽阔的前进赛道。

集聚新兴产业,合肥将优先保障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

为支撑建设“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将优化传统优势产业空间布局,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保障,预留合肥培育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结合高等级城市中心建设,增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如今,全国50%的新能源叉车、20%的液晶显示屏、10%的新能源汽车、8%的光伏组件来自“合肥制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合肥正在不断构筑起新的“产业地标”。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纯电汽车ID.与众。通讯员 阮雪枫 摄

为了保障产业发展的空间,合肥市借鉴了上海、广州、苏州、宁波等地的成功经验,在最新的总体规划中首次划定了“工业产业区块线”

秉持底线思维,设定了工业用地保护的红线,通过促进用地的集聚与转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了全市的产业用地布局。此举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合肥存在的工业围城问题,还有序扩大了工业用地规模,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美景 新家园

幸福是什么样子的?
2035年的合肥人会告诉你,幸福生活有着“钻石”的形状。
在未来合肥,“骆岗”,不只是一座公园。她是新“翡翠项链”上的一颗明珠,也是科创文旅融合新地标,她还是合肥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钻石之心”。
总规统筹构建了由骆岗核心区、4个一级中心、12个二级中心和多个三级、四级中心组成的“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的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则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成为未来合肥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

市域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规划图

到2035年,合肥市域常住人口规模预计1320万人。为了保障快速增长的合肥人的美好生活,总规中的主要服务设施是按照服务1500万人的需求进行配置的。
未来的合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将围绕这个“141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进行安排保障,以公共活动中心统筹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在骆岗核心区和一级中心,将突出城市核心服务功能,重点布局省、市级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二级中心的综合服务与特定功能,集中布局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级专项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三级中心的就近公共服务功能,统筹布局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片区提供完备的生活性服务。
未来的合肥,将支撑构建起15分钟、10分钟、5分钟三级城市生活圈,形成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服务单元。
2035年,合肥人的美好生活不仅在家门口,更在山水之间。
总规之中,为合肥构建了“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合肥将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巢湖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科学布局环巢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良好的生态产品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实现城湖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打造“合肥样板”。
在这里,将建起环巢湖湿地群,保护沿湖的滩涂区域、湿地植物、湿地净化工程共同构成的环巢湖湿地净化环,支撑建设具有合肥特色的国际湿地城市
在巢湖北岸,将以巢湖半岛为重点组团布局,加强对科技创新功能的空间保障,支撑打造合肥东部重要的科创组团
在巢湖南岸,将以槐林、散兵、盛桥等小城镇为重点,尽量保持传统布局肌理,彰显滨湖特色,鼓励布局都市休闲农业、文旅康养产业。
在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将利用其“连湖、近山、越岭、穿城”的特点,打造成集中展示运河文化魅力的特色空间。围绕引江济淮工程构建生态廊道系统,串联运河新城、未来科技城、上派镇等城市组团。统筹派河水利枢纽、上派运河老街、运河文化博物馆、蜀山枢纽、淠河渡槽水利工程等沿线水利文化景观与特色文化载体,支撑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总规之中,还贴心地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态隔离廊道,为动物迁徙提供空间。对环巢湖湿地公园、长丰杜集等候鸟迁飞通道中重要节点加强了保护。保障巢湖排洪和引江通道建设,修复改造巢湖闸、裕溪闸鱼道,强化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江湖之间的生物也将更易于交换。

引江济淮派河口枢纽。周啸勤 摄(安徽图片网)

77年 不变的奔赴

被誉为“翡翠项链”的合肥环城公园曾作为经典入选中国城市规划教科书。
1958年,德国专家雷台尔受邀来到安徽省会合肥,为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的首版城市总规出谋划策。此版总规中,提出用三个方向的田园、绿地,向城市中心楔入,犹如风扇的叶片,让城市的功能区得以透气平衡。
在合肥市第二版“1979版总规”中,为合肥创立了“一核三翼、风扇布局、绿环绕城、田园楔入”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作为典范之作被写入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教科书《城市规划原理》。“风扇型”结构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立基,也为合肥赢得许多殊荣。
从1958年到2035年,77年的时光跨度带给合肥无数的巨变,但也坚守着一些“不变”
在新版总规中,绿色的“三楔”被升级重塑,严格保护和创新利用董铺-大房郢水源地绿楔、滨湖湿地绿楔、紫蓬山绿楔,再现经典“风扇布局、田园楔入”
致敬经典的内核,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便是合肥不变的执着。

冬日的杏花公园。李中蒙 摄(安徽图片网)

在全新规划里被“致敬”的经典,还有被誉为“翡翠项链”的环城公园。
这座“园在城中 城在园中”的敞开式公园,曾经作为一座城市的梦想,由全市人民共同建设而成,也助力合肥成为了“全国首批园林城市”。
全新的总规中,明确将构建“三环三楔”。其中,“三环”包括城市休闲内环、城市活力绿环、田园游憩外环,重现升级“绿环绕城”意向
城市休闲内环由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包公园等城市公园及联系水系构成;城市活力绿环由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水系,以及大蜀山、骆岗公园、天鹅湖、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节点构成;田园游憩外环,由环巢湖湿地、引江济淮生态廊道、江淮分水岭及周边生态空间构成。
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点打造的合肥80公里新“翡翠项链”,将串联城市主要中心,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成为未来城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增设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结合新“翡翠项链”和湖泊水系塑造魅力交往空间,营造城市创新交流网络。结合整治河道、廊道连通、城市更新,进一步释放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与城市功能。

合肥新“翡翠项链”布局示意图




人们常常笑言,合肥这座城市的气质,像极了一位“理工男”,“科里科气”、直来直去、实诚靠谱。

此刻,极目未来,2035年,我们将收获一个怎样的合肥?

他,是青春洋溢的。

在滨湖新区、新站高新区、运河新城、东部新中心、骆岗公园等区域都将布局体育场馆设施空间,支撑合肥建设“赛事名城、活力之都”。支持新建一批高中教育设施的空间需求,高等教育空间资源配置格局也将进一步优化。

越来越多的新合肥人将来到这座活力之城挥洒青春、安居乐业。

他,是有力奋进的。

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西部增长翼和东部发展翼组成“两翼”,重要城镇组团、生态节点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构成“多极”,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条廊带形成“六带”。

发展的力量将被进一步汇聚。

他,是开放包容的。

建设链通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构筑东西贯通四网融合的铁路枢纽、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的航运枢纽、形成高快一体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支撑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物流体系。

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将让合肥与世界的距离更近。

他,是贴心温暖的。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教育用地不低于3.5平方米,保障每区至少1所区级4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用地需求,将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全龄友好的十五分钟生活圈,随处可见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养人之城的幸福注脚被不断添加。

他,是自带松弛感的。

到2035年,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低于85%,沿着城市重要水系,串联大型公园绿地、通风廊道、防护绿带,织就一处处亲近市民生活的休闲憩息地,构建“区域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

有质感的美好会给予更多治愈的力量。

他,是充满安全感的。
科学划定全市三区三线,划定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城市四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安全底线。统筹水、电、气、热、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综合防灾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你最珍视的平安正在被悉心守护。


蓝图绘就,鼓点铿锵。

站在2025年的前夕,

此刻,2035年的合肥清晰可见。

何其有幸,与你共赴未来。


你期待中2035年的合肥是什么样子?
那个时候你会在合肥做些什么?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策划 | 汪雷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文丽 吴奇
制图 | 赵军 朱佩佩 胡小玲 刘晓明 邓晓伟
图片 |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图片网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吴青培
出品 |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周巧 吴青培;二审 | 束芳;三审 | 汪竞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