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图 新使命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规之上可观巨变。
1958年首版总规中,将城市定位为“安徽省省会、纺织工业城市”。
1979版总规,合肥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建设中的铁路枢纽之一”。
1995版总规中,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1版总规,合肥城市性质定位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将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增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使合肥成为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助力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合肥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地、成果交易和转化地,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新天地 新赛道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拂至合肥董铺水库之上的一座小岛。
随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科学岛成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奔赴合肥,向着科学前沿进军。
随后,合肥在获国务院批准的1979年版总规上被赋予了“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的城市性质,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锚定了一个撬动未来的“支点”。
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第36位;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0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达到4%,位于全国万亿城市前列,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达1.3万家……
在合肥,创新如同一颗裂变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关于“新”的定义。
合肥科学岛。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在合肥考察,均安排行程调研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情况并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借助大科学装置,持续巩固创新优势,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如何为科学技术“打好头阵”?怎样走好科技创新这条“必由之路”?
在新版总规中,合肥为科技创新准备了一片广阔“新天地”。
围绕“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合肥将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空间保障,以保障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构建由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引江济淮创新走廊组成的“一城两廊”的科创空间格局。
市域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推进应用中心、科大硅谷组成的“两心一谷”,预留出了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空间。
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合肥布局引领、空间保障,把最优的空间、最美的区域留给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高地的建设。
创新的精彩不仅闪耀在蜀山之麓、群湖之畔、田园之中,在未来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江淮运河、骆岗公园、巢湖半岛,合肥之美与科技之光将交相辉映。
向上,合肥为创新的天地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向前,合肥围绕产业发展铺就了宽阔的前进赛道。
集聚新兴产业,合肥将优先保障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
为支撑建设“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将优化传统优势产业空间布局,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保障,预留合肥培育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结合高等级城市中心建设,增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纯电汽车ID.与众。通讯员 阮雪枫 摄
为了保障产业发展的空间,合肥市借鉴了上海、广州、苏州、宁波等地的成功经验,在最新的总体规划中首次划定了“工业产业区块线”。
秉持底线思维,设定了工业用地保护的红线,通过促进用地的集聚与转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了全市的产业用地布局。此举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合肥存在的工业围城问题,还有序扩大了工业用地规模,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美景 新家园
市域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规划图
在总规之中,还贴心地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态隔离廊道,为动物迁徙提供空间。对环巢湖湿地公园、长丰杜集等候鸟迁飞通道中重要节点加强了保护。保障巢湖排洪和引江通道建设,修复改造巢湖闸、裕溪闸鱼道,强化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江湖之间的生物也将更易于交换。
引江济淮派河口枢纽。周啸勤 摄(安徽图片网)
77年 不变的奔赴
冬日的杏花公园。李中蒙 摄(安徽图片网)
合肥新“翡翠项链”布局示意图
人们常常笑言,合肥这座城市的气质,像极了一位“理工男”,“科里科气”、直来直去、实诚靠谱。
此刻,极目未来,2035年,我们将收获一个怎样的合肥?
他,是青春洋溢的。
在滨湖新区、新站高新区、运河新城、东部新中心、骆岗公园等区域都将布局体育场馆设施空间,支撑合肥建设“赛事名城、活力之都”。支持新建一批高中教育设施的空间需求,高等教育空间资源配置格局也将进一步优化。
越来越多的新合肥人将来到这座活力之城挥洒青春、安居乐业。
他,是有力奋进的。
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西部增长翼和东部发展翼组成“两翼”,重要城镇组团、生态节点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构成“多极”,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条廊带形成“六带”。
发展的力量将被进一步汇聚。
他,是开放包容的。
建设链通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构筑东西贯通四网融合的铁路枢纽、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的航运枢纽、形成高快一体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支撑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物流体系。
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将让合肥与世界的距离更近。
他,是贴心温暖的。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教育用地不低于3.5平方米,保障每区至少1所区级4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用地需求,将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全龄友好的十五分钟生活圈,随处可见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养人之城的幸福注脚被不断添加。
他,是自带松弛感的。
到2035年,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不低于85%,沿着城市重要水系,串联大型公园绿地、通风廊道、防护绿带,织就一处处亲近市民生活的休闲憩息地,构建“区域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
有质感的美好会给予更多治愈的力量。
你最珍视的平安正在被悉心守护。
蓝图绘就,鼓点铿锵。
站在2025年的前夕,
此刻,2035年的合肥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