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图形怎能“擦边”公厕标识

时事   2024-12-25 06:01   安徽  



“凹凸”图形怎能“擦边”公厕标识?

评论 潘子璇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武汉一处公厕使用“凹”“凸”图形来分辨男女厕所。不少人表示,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令人不适”,还会引起误解和混淆。
公共厕所使用“凹”“凸”图形来区分男女,标而不识,实在不妥。一来,不够直观大方,不易分辨,会给如厕者带来不便。二来,这样的标识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带有不良隐喻,这种打“擦边球”创意,落入低俗,让人感到不适。这种设计显然已经脱离了公共标识的功能本质。

这并非第一次公厕标识因奇葩引发舆论的关注。此前就有公厕用天使和沉思者雕像、天鹅和蛤蟆、公鸡母鸡等图案区分。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张扬个性,讲究创意,但这所谓的“创意”,有“创作”,却无“意义”,中看却不中用,纯属设计者自娱自乐,甚至不符合公序良俗,有贬损歧视他人之意。


为什么这些公厕不能清晰标识“男”“女”字样?据报道,部分商家把卫生间标识当成了一个重要的品牌营销元素,为了猎奇、吸引眼球,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而绞尽脑汁设计。但是商家必须明白,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满足功能需求无疑是首要的,艺术表达则是第二位的。同样,公共场所通用标识的设计并不能一味地追求艺术创作,而是应该着眼于服务大众、方便识别的初衷,否则只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利于自身的品牌塑造。


说一千道一万,公共卫生间标识看似小事,却折射出公共服务细节中人性化与规范化的深层问题。希望这些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点人性化考量,让涉及老百姓方便的事,回归原本的方便。


“学霸就餐区”刺痛了谁?

评论 袁芳


12月16日,有网友发文曝四川成都石室成飞中学设置“学霸就餐区”,引起网络热议。12月17日,该校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称,对此深感歉疚,已整改取消“学霸就餐区”。但此事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学校设立“学霸就餐区”的初衷不难理解:试图通过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激励更多人努力学习。然而,将学生简单区分为“学霸”与“非学霸”显然不够妥当。试想,将食堂的一部分区域专门设置为“学霸就餐区”,并在桌子上摆上醒目的标志,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是不同的,他们应该享有更多的“特权”和待遇。当所谓的“奖励”变成分化的象征时,不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学霸区”的学生,或许能感受到外界的关注,但也背负着更大的压力;普通学生则有可能伤害到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学霸就餐区”折射出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当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个体的多样性和价值就被忽略了。著名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多种智能,只是类别与程度不同罢了。一些学生可能未能考出高分,但或许他们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口才……未来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耀光芒。学校不应成为只有单一标准的筛选器,而应该是滋养生命、发现多元潜能的沃土。
设置“学霸就餐区”,反映出部分学校教育理念的滞后。“学霸就餐区”将学生以成绩为单一标准划分为“三六九等”,这背后是“成绩至上”的观念,可能会刺激学生的应试竞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严重的是,以分数为单一标准驱使学校和学生陷入“唯分数论”的怪圈,使得教育掉入短视的陷阱。

教育是育人而非育分。教育者当坚守教育初心,摒弃功利思维,以更长远的眼光、更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阳光、积极、多元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散发自己的光芒。


医院不该成“宰”人之地

评论 袁芳


又见医院重复收费!近日,昆山虹桥医院有限公司因重复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被昆山市医疗保障局罚款188万余元。此前,该医院曾因诊疗活动未严格遵守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等行政违法行为被罚。
类似医疗乱象也在各地时有发生。在上个月,国家医保局通报7家医院存在过度诊疗、重复收费等现象,违法违规金额合计近9000万元。7家医院中不乏公办医院。一件件相关案例,折射出的是部分医疗机构对医德医风的践踏、对法律法规的漠视。
在人命关天的医疗领域,为什么有违规收费、不知敬畏的医疗机构?究其原因,是没有底线的逐利。贵阳某医院开业竟然高喊先赚一个亿,这无异于把患者当“取款机”。当治病救人之地成了“宰”人之地,当医生的建议出于经济考虑而非医学需要,它摧毁的是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是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心。

面对这样的医疗乱象,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整治行动。国家医保局三令五申:决不让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变成“唐僧肉”。昆山虹桥医院等医院的案例当成为医疗行业的一面镜子,医疗机构应以此为戒,深刻反思,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监管部门也需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强制下线”未必是最优解

评论 潘子璇


一则《关于骑手过度跑单强制下线的通知》正在网上引发热议。根据通知,平台将对每日累计跑单时长较长的骑手发送弹窗提示,要求骑手休息后再继续跑单;对于累计跑单时长过长的骑手进行强制下线,次日可正常跑单。对此,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正在试点。
“强制下线”是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骑手权益的有益尝试。但是,“一刀切”地使用“强制”手段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骑手“内卷”难题吗?
首先,要厘清骑手为何会“过度跑单”。不是骑手想加班,而是不加班挣不到钱。时薪偏低与平台的激励机制叠加,超时、差评等处罚机制紧逼,让骑手们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全力奔跑。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指向的不仅仅是骑手的“过度跑单”,而更应该关注平台的算法与机制的合理性。

其次,“强制下线”也未必能真正达到解放骑手的目的。一方面,对于有提高收入需求的骑手,在一个平台被强制下线,为了弥补损失的收入,他也许会转向其他平台,增加多平台跑单的现象。另一方面,骑手也可能在临近被强制下线的时间里接过量的单,导致不得不提升配送速度,造成安全隐患,违背了平台制定新规的初衷。


因此,防止过度跑单,“强制下线”未必是最优解。作为平台方,也应看到骑手的生存现状,支持“算法向善”,细化“防疲劳机制”,通过探索改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派单收入、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等方式平衡骑手休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让骑手在合理的工作强度下,也能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组稿 | 全媒体记者 潘子璇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潘子璇 袁芳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巢湖观澜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吴弘;二审 | 束芳;三审 | 汪竞


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2009年11月8日创刊,坚持“主流、责任、权威”的办报理念。(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