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真传-老牛筋

体娱   2024-11-03 07:01   福建  
超级推荐:中医西医都在推荐八段锦,都说好,但为什么你练八段锦没效果,没感觉超级推荐:11月厦门站,太极内功基本功三天小班培训(站桩+基本功+八段锦)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养成了许多习惯动作,主要表现为肌肉伸缩和胸部用力(横膈肌发紧),从生产上看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养生及技击则是背道而驰的。

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即是独立守神——站桩。站桩第一步,即在精神松静集中的状态下达到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合理的间架,这就是“敛神听微雨”和做到松静自然等要领。似坐非坐,似展非展等意念是为了胸腹部放松而进行的诱导,其它意念,都是为去除拙力和放松形体而设,明于此,才能不执着的站桩。

一味放松就会散了间架,那还不如去睡觉。所以,站桩时还要头顶项竖,身正体端,使人体各部位按站桩的要领做到正确。为达到强身之效,初始站桩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及人体各部位合理的间架结构,并逐渐养成习惯。

改造生理

这是独立守神的深入阶段,仍以站桩为本。在弄清“松”的概念后,就应进入“紧”的训练。大多数习者,极易混淆紧与僵的概念,多以为此项训练于己不利,或从未进行过此项练,更有人因片面追求松而不敢稍微发紧。为数不少的习者为使下肢放松而使双腿直立,这就失去了站桩的原则,使下肢“断劲儿”,这是不可取的。

改造生理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矫正脊柱弯曲及整体的联结放长,即调整“松”状态下的“紧”。

脊柱乃人体之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体运动主要由脊柱带动,人体的浑元力亦主要源于此。

自然界中,脊椎动物的脊柱都是平直后绷的,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亦如此。而改造生理——“返婴寻天籁”,其中首要须使脊柱放长。人的脊柱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S形,这种状态已大异于婴儿时期。常年负重者的S形状尤重,这种后天状态利于负重,但失去了弹性。所以,矫正其曲线方能真正达到返先天的婴儿状态,才能具备获得整体力的基本条件。

矫正脊柱弯曲和拉拔脊柱的重要性,在武林前辈中已有觉察和体悟,但其认识是模糊的,练功也是低效的,如“含胸拔背”、“顶头悬”和“尾闾下沉”等拳诀,对于拉伸脊柱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传统形意、八卦两家拳派的要领和目标最为显见,其中当数李振清的“九诀图”和肖海波的“中指拨刚十二柔”及郭云深“身如背锅婴孩似”等先辈心得最为独到,解铁夫先辈的“龟背鹤身”之要求亦为至要之论。芗翁则更明确地要求“腰脊骨垂线成”,从而把矫正脊柱S型弯曲的核心功法披露于世。

弄清这个问题后,习者就会明白“如线牵”、“气拉车”、“尾闾中正”以及“胸窝含蓄”等意念及要领的把握及其练用目的第二个目的是整体联结放长。脊柱放长的对拉之势自然带动了腰背肌和胸腹肌的伸长,加之肩撑肘横和双膝撑拔等各部位要求,就会使整体放长。习者在明确这两个目的后,也就不难明白“头顶天、脚踩地”和“怀中之球涨大”等各种意念的效果和目的,在站桩时就不会胡思乱想,而是不断地用意念返视自身各部位,如间架和意念有误,就能及时纠正。如此训练,比单纯放松要紧得多,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常遇到学生问:“这样是否会有违舒适得力的原则?”

这种疑问带有普遍性,一些介绍站桩的文章亦过分强调舒适。所谓舒适得力,应正确加以理解,舒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得力。而欲得力,则不能憋气、身僵,这才是不违背舒适的原则。如果是在全身皆松的状态下站桩,三窝(胸窝、腋窝、膝窝)放松较易掌握。但是要进行整体联结放长的训练,三窝就不易松了,而且极易发僵,术语称作“残余拙力”,这就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既不舒适也不得力。

舒适得力也是相对于举石锁、拍树砸砖、插砂及习套路等而言。武林中,一些拳种也声称以桩为基,但多是以拼体力、耐力为目的。如其它门派在站马步桩时,还要在腿上、头上和肩上放盛满水的碗。此类功法无不使皮肉受损,耗神伤元,气喘吁吁,既不舒适,亦无法练就自然之力。

把握阴阳

根据先辈们的习武练功经验,整体联结放长是修炼中最重要亦是最困难的阶段。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在进行此阶段训练时,极易憋气。若一味盲修苦练,只会贻害无穷。所以只能在心静气平的前提下慢慢体会,但是这样练功又延长了练功时间。王芗斋先生在教授弟子时,对此阶段极为忧虑,既要考虑学者的进度,又要兼顾其健身目的,他即释疑明理,不厌其烦,并经常让弟子们在自己身上的各部位逐一体认。即使如此,因为每人的天资不同,功夫长进也各异。如赵道新先生,仅半年时间就奠定了深厚的拳学基础,韩星樵、卜恩富等先生亦得斯学之妙,姚宗勋先生则仅习拳两年就代师比武而称誉武林。但亦有进境慢者,更有十数年苦习,只能养生者。

由于丰富的实践,芗斋先生终于总结出了“把握阴阳”的功法。这就是以古中医学《素问篇》的理论为依据,把人体分为两个部分:胸腹及四肢内侧为阴;腰背及四肢外侧为阳,把握阴阳就是使整体做到阴松阳紧。

在具体练法上则是以养生桩为基,先矫正脊柱,身如背锅,胸腹后靠,如贴在后背上,头顶项竖,尾闾下沉。十指撑开,食指前指,肩撑肘横,收胯敛臀(用手摸臀部,能感觉到肌肉显收缩),足趾抓地,足心含空,双膝撑拔。此桩内在的要求是:脊柱绷紧形成上下争拉之势,上肢好似以肘为支点固定在空中,食指前伸和身体后靠形成对拉之势;下肢以膝为支点,足下踩与胯后坐形成对拉之势。初习此桩要注意放松,意念返视自身,胸腹彻底放松,而腰脊连成一个整体,全面拉伸放长。上肢撑抱成圆,下肢对拉后应将身体重心置于两前脚掌,但后脚跟不离地,试力等功法亦遵此原则。切记,拉长是在放松的前提下进行,尤其是三窝的放松更应如此。

改变用力习惯的第二步是所谓“老牛筋”的训练

老牛筋是现在深得真传的术语,就是原传功法的易筋功夫。

提到易筋,可能有人会联想起被武者视为正宗的形意拳三层道理和练功方法,其实此系后人假托郭云深之名而造,但毕竟是古拳理中较为贴切之作。遍查古今拳谱,无不是抽象设喻之玄谈或套路招法的编排,尤其是一些所谓名家真传理论,多是依附佛门、道家的照搬之言,与拳学风马牛不相及,托名郭老的三种境界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然易骨、易筋、易髓之论却是拳学的至要之论,只是应先易筋。如不易筋,则无法易骨,更无法易髓。真传功法应是先易筋,才能进一步易骨。

“老牛筋”的训练必须有放松和阴松阳紧的基础。如若急功近利,则欲速而不达。其练法是在阴松阳紧的基础上,加上双肘尖滚压的要领,把上肢和躯干各部筋腱挑起。在敛臀的基础上胯根横开,脚趾碾地下踩,膝前顶并向上提拔,这样就使腹背肌肉都处于拉伸状态。功深之后,脊柱和肩、肘、腕、胯、踝各关节也产生了争拉。

习此“老牛筋”功法,最难解决的是三窝的放松。随着修炼的进展,习者会逐渐明白,功夫越深入,三窝就越难放松,而且懂得胸膈肌发僵的根本原因是憋气。所以解决呼吸的问题是修炼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松是拳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指站桩入门时的全松状态。自把握阴阳阶段开始,松紧的含义就与初练时有很大不同了。把握阴阳须做到腰背全面放长,实际是紧,越紧拉的量越大,效果愈佳。但同时必须使胸腹肌肉全部放松,只有胸腹松,才能使腰背紧。而常人往往一松俱松,一紧俱紧,这就是必须由站桩入手开始修炼的主要原因。习套路时,由于动作变化,难做到松中求紧、紧中求松的。所以,那些终日研讨套路的人不会有什么浑元力,老师的说教,只有赁猜测,纸上谈兵而已。即使站桩,若未得要领,也只是徒具空形或误入歧途。

随着站桩的松紧活动(在把握松紧的同时,周身各部可意念作膨胀收缩运动)和动作起伏的进退转换,胸腹腰背的肌肉会感到强劲鼓荡,甚至感到与大气摩擦。这就是改造生理变化,是肌肉、内脏和呼吸互相作用的整体运动,体现在全身整体的放长、收缩,这才是真正的肌肉若一。

注:公众号部分文章、图片和视频,来源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相关文章。

武道日记
以武修身,以武悟道,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为宗旨!内以养生,外以却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