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徐来勒真人于会稽上虞山传经于葛玄真人
经文最后称太极真人徐来勒以己卯年(199)正月一日在会稽上虞山传葛仙公《灵宝经》。后葛玄又于吴赤鸟年间在天台山传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微、吴主孙权。郑...
五云深锁洞门深,蹑履攀萝特地寻。烟雾不藏尘外路,神仙遗下水中金。自古以来作为神仙宅地、洞天福地的括苍洞在中国道教史上、在唐、宋朝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在国内有关道教的历史著作和地方志书中,都有着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苍洞的记载。尤其是关于括苍洞修仙十二人的传说。
历史上,神仙居真正与仙道有关的人,并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的徐来勒。徐来勒,字元和,《本济经》说他“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另据《宝藏名山记》记载“括苍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真人名来勒,尝得道上升,至东汉为大极法师,莅职洞天,总司水旱罪福之籍”。为此,徐来勒可以说是仙居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道教人物,也是括苍洞的最早开发者。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界被尊为“太极真人”的全国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全国道教第一洞天山西王屋山洞的杜冲;第二位是西汉时安徽淮南刘安;第三位就是仙居括苍洞的第一任住持徐来勒,北宋徽宗皇帝于公元 1103年嘉封他为“灵应真人”。括苍洞兴盛时期拥有的范围非常广阔,据有关古书记载,南宋高宗时期,括苍洞拥有宫田1169亩、宫地1276亩、山林1858亩,合计4303亩, 括苍洞的兴盛和地位可见一斑。唐宋时期有六朝皇帝对括苍洞作过赐名赐物。唐朝共有22代皇帝,其中第八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他是个道家,他尊奉老子李聃为“我烈祖玄元皇帝”。于公元748年他对仙居括苍洞颁布诏书,首建洞宫,并放榜赐名为“成德隐玄”之天,他是对括苍洞颁发诏书的第一个皇帝。而沉迷道教文化的诗仙李白曾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吴芾、刘光、徐崇点、吴咏、林侍晨、张望、章凭、张无梦等历代名臣贤达也曾游括苍洞,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足见当时括苍洞环境优雅、香火旺盛,前来朝拜的人群川流不息。
《灵宝威仪经诀》,全名《太上太极太虚上真人演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又简称《真一自然经诀》。为「古灵宝经」之一,约出于东晋末。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此经一卷。原书《正统道藏》未收。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此经残抄本三件(P2356、P2403、P2452)。此外南北朝及唐宋道书中亦保存此经佚文颇多。经文乃太极真人徐来勒及葛仙公讲说,主要宣扬《灵宝经》威德,以及传授《灵宝经》之科仪法事。据称「太上灵宝洞玄天书,道之至真,尊大无上」。传授《灵宝经》须治备信物,盟誓受经后有启告、赞颂、奉师等法事。经文最后称太极真人徐来勒以己卯年(199)正月一日在会稽上虞山传葛仙公《灵宝经》。后葛玄又于吴赤鸟年间在天台山传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微、吴主孙权。郑思远后于马迹山传经于仙公从孙抱朴子葛洪。葛洪于建元六年(344?)三月于罗浮山传之于世。据此可知本书当即东晋末年道士葛巢甫所造。南朝陆修静撰《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多受此经影响。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神气养形论 编 著:卷 数:四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命字号 涵芬楼本第571册 新文丰本第31册 三家本第18册 道藏提要:编号827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摄养经 第23册
神气养形论,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唐宋间。《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一卷。今本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云笈七签》卷三十四亦收录,题作《神炁养形说》,其中有缺文。此篇论述神、炁、形相守之内修术。谓神与炁相结而成形,神炁相守则可以养形。又称耳目为神之户牖,阴阳为炁之干戈,修行者须闭户牖,息干戈,清静虚无,以养神炁。能积精累炁,守中抱一,心游于淡,炁合于漠,则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为真人矣。
灵宝宗师葛玄本生事迹
葛玄(164年-244年),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窖市)人,为道教灵宝派祖师。
他出身名门,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其侄孙葛洪,著《肘后方》、《抱朴子》,亦为高道。
葛玄祖师
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
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
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
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后葛玄传法于弟子郑隐,并嘱郑隐,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
后郑隐传给葛洪,再辗转传给葛巢甫,自此灵宝经大行于世。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为阁皂宗祖师。
葛玄 採自明王世贞《列仙全传》(资料图)
2
创祭炼之法,导大乘之道
道教斋醮科仪之中,祭炼之法为其中重要的一门,可以济度亡魂,使之脱离鬼爽,得升人中天上,而祭炼之法也创自葛玄仙翁。
《太极济炼内法》张逊序云:“太极祭炼内法,葛仙公祭鬼之法也。人死魂升而魄降,是其常也。
其变化也,则有魂魄不能升降而沦滞于昏冥之中,其饥渴之悫,幽暗之识。”
“茫茫长夜无有己时,是以仙翁悯之,在法中有祭炼之道。所谓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也;所谓炼者,以精神开其幽暗也。
至使沦滞之徒,释然如冰消冻解,以复其本真,则其法大矣。吴人郑所南,述其所传,刻诸梓以教人”。
灵宝斋法始徐、葛、郑三师。徐为徐来勒,葛为葛玄,郑为郑所南。
昔葛仙公于若耶山中精思静处,一旦感天上郁罗翘、真定光、光妙音三真人,从空乘凤辇而下,授仙公以法轮经,且大赞叹,开阐仙公济度幽爽之心。
为救众生三毒之苦,故设三乘之道(资料图)
《无上大乘要诀妙经》中,元始天尊为救众生三毒之苦,故设三乘之道。经云:“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三乘:地仙、天仙、无上道乘。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贪着粗弊声色香味之类;若贪着生爱,则为火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下仙、中仙、上道之乘。”
而三乘之中,以大乘之道最为殊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中记载在吴赤乌三年的正月初一日,太极葛仙公登上劳盛山,静斋念道。这天中午的时侯,为地仙道士三十三人,演说大乘因缘,揭示大道本行。
葛仙翁告诉地仙说,学道接受经典的教育,积累的善功太少,只想如何救度自己,未念及救度他人,只顾盼自身求道,不关心帮助他人得道,
不相信大乘道教经典的弘远之辞,不履行斋戒,不尊重三洞法师,对小乘道教却十分乐意喜好,只能获得地仙之道。
尽管地仙也能够去来自在,长生不死,然而做不到超凌三界进入玉京金阙。
“布散道德,助国扶命,拯拔一切,救物为先” 、“济物之功未备,登仙之路犹远” 、“行法做神仙,功行要为先。
济民并救苦,白日可升天” 、“欲成大乘,大乘以溥济为先,溥济以开化为急,急教众生,守一存三行五无懈,必究大乘”
众地仙听了仙公的一番谆谆教诲,都恍然大悟,一同向仙公稽首礼谢,表示都愿意重新建德立功,发大誓愿救度众生,最终诸位地仙也都如愿以偿,得证大乘妙道。
3
“角公”与“葛公”
“角公”是天台人对蔷薇科植物覆盆子、蓬蘽等的方言称呼。
《本草汇言》:"蓬蘽,养五脏,益精气之药也。此药虽养五脏,充足在肝,
但肝主发生,又主疏泄,倘服食过多,性味有偏,发生急而疏泄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体矣,慎之慎之。"
天台人为什么叫“角公”(葛公),说来还有一段民间故事。
野果“角公”(资料图)
传说,有一年的春季葛玄重来天台山,看到华顶山下的村庄里有不少人脸色发黄,有气无力。
他断定村民得的是肾病,但手头没有治疗的药,葛玄抬头看到漫上遍野的野果,当即自己动手并动员村民采摘,然后晾晒,
等果子干后葛玄放入锅中加水煮,每天熬汤给村民喝,几天后,村民的毛病好了,人也精神了,没多久,葛玄悄悄离开。
从此,村民们知道这种野果可以熬汤当茶喝治疗肾病。但村民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为了纪念葛玄,村民们就把这种植物叫做“葛公”。
从此,“葛公”这个名称就在天台叫开了。而后因为“葛公”、“角公”音相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天台人谐音叫成“角公”了。
葛仙公宝诰
至心皈命礼。
天台得道。阁皂成真。昔受东华。复传西蜀。诏命玉京金阙。位证太极仙班。
慈怜拯拔于沉沦。恩念普资于苦爽。葛天氏遗风显著。勾漏令丹砂俱存。括苍仍游。罗浮乃止。修简玉笥。
修理金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玉京。东吴太极。左宫仙翁。雷霆玄省。天机内相。玉虚紫灵。
普化玄静。常道冲应。孚佑真君。垂恩广教。慈悲大帝。度人无量天尊。
靈善道觀 地址:苍南县金乡镇吴家堡金炎路64号 电话0577-6457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