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天曹下降

文摘   2025-01-30 06:45   浙江  

正月初二天曹下降:


自北宋末以来,掠剩神信仰已渗透入道教的天曹和地狱的神灵谱系。除六月十六日外,每月初二和十六日,皆为掠剩神的“下降”之日;十一月则十六与十七连续两日下降,且于十七日下注云“天曹掠剩下降,照管人间善恶之日”。


可见此神全年有二十四天会下降人间。

其职掌如二人对话云:

裴曰:“吾职司人剩财而掠之。”

韦曰:“何谓剩财?”

裴曰:“人之转货求丐也,命当得此,忽遇物之稍稀,或主人深顾,所得乃逾数外之财,即谓之剩,故掠之焉。”

韦曰:“安知其剩而掠之?”

裴曰:“生人一饮一啄,无非前定,况财宝乎?阴司所籍,其获有限,获而逾籍,阴吏状来,乃掠之也。”

韦曰:“所谓掠者,夺之于囊耶,窃之于怀耶?”

裴曰:“非也。当数而得,一一有成,数外之财,为吾所运,或令虚耗,或索横事,或买卖不及常价,殊不关身尔。”


 掠剩神属正义之神而受到人们的敬畏,如南宋朱继芳《城市》诗云“百人聚处小喧阗,析到秋毫似计然。见说天公还掠剩,鹄形怀宝度饥年”江。


  唐宋商业繁盛,奸商与高利贷者的牟取暴利加剧了贫富分化,贫民产生从商人处掠回被掠财富的经济要求,故社会上流行仇恨商业财富的普遍心理;在体现此社会心理的上诗中,掠剩之行实现着社会公正,故其神是令人敬畏之神。


“掠剩使”是古人迷信,谓人之收入皆有前定,过此将被阴司所掠。阴司主其事者为"掠剩使",亦称"掠剩鬼"。


掠剩神始见于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三《掠剩使》:韦元方外兄新平县尉裴璞,元和五年卒于官;长庆初韦途遇裴,裴言己今为阴官“陇右三川掠剩使”。其职掌如二人对话云:


(裴)曰:“吾职司人剩财而掠之。”韦曰:“何谓剩财?”裴曰:“人之转货求丐也,命当得此,忽遇物之稍稀,或主人深顾,所得乃逾数外之财,即谓之剩,故掠之焉。”曰:“安知其剩而掠之?”裴曰:“生人一饮一啄,无非前定,况财宝乎?阴司所籍,其获有限,获而逾籍,阴吏状来,乃掠之也。”韦曰:“所谓掠者,夺之于囊耶,窃之于怀耶?”裴曰:“非也。当数而得,一一有成,数外之财,为吾所运,或令虚耗,或索横事,或买卖不及常价,殊不关身尔。”[2]96—97②据宋王禹偁《小畜外集》卷八《诅掠剩神文》序,至迟在宋初已有掠剩神的信仰者:


予邻有右族,藏镪巨万,每月哉生明之二日,且(旦?)必觞醪豆胾以祭于庭,具纸蚨绘骏以焚之。烟气坌勃,翳于手(予?)舍,询其所祀,则曰:“阴君命神掠民之羡财,籍数于冥府,备人之没,将得用矣。”吁,予尝稽祀典,无是说,此仅出巫觋之言尔。[3]神灵信仰所需的行仪、信仰职能与祈愿内容等要素,至此皆已具备,可见在牛僧孺至王禹偁所处晚唐到宋初,掠剩神已由志怪故事渐变为神灵信仰。此后,掠剩神信仰屡见于文献。

任何宗教或民间神灵信仰皆有其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其传播之迹或有隐显之异,显者如弥陀、关帝等,相关史文丰富,其传播情况较易考得;隐者如五通、梓潼等,亦有论者钩隐洞微,推寻其传播之迹[4]。至于掠剩神信仰,其传播之迹虽不甚显,然所幸现存材料尚可资以考索。此信仰形成后,在五代两宋一直传播于士庶社会。如宋徐铉《稽神录》卷三载有“中山贾人章某者”,“死为扬州掠剩儿”[5]。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一载神宗朝丞相陈秀公(陈升之),“病中梦至一所”,有守者告云:“世人每食不尽,则狼籍委弃,皆为掠剩所罚,至于减算夺禄,无有免者。”[6] 宋王巩《随手杂录》,载周凌死后亦于冥间“任掠剩大夫”[7]1037册213。在南宋,掠剩神信仰仍见传播,如洪迈《夷坚乙志》卷四、《夷坚丙志》卷十俱载其事;陆游《村邻会饮》、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劳畲耕》、《七月十八日浓雾作雨不成》等诗,亦皆以之为典(见下文)。


随着掠剩神信仰在两宋士庶社会影响的扩大,此神亦被道教纳入其神灵谱系。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下称《玉枢宝经》)载此天尊“所治九天应元府”,内“有四司:一曰掠剩司,二曰积逮司,三曰幽枉司,四曰报应司;各有大夫,以掌其事”[8]1册761下。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下称《玉枢宝忏》)中,法事开始时,“掠剩司大夫主者”被列为奏启对象之一;在长跪礼拜对象中,也有“掠剩司、积逮司大夫”[8]3册549上、551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载预修斋醮仪所请启的天曹仙真中有“掠剩大夫”[8]7册745下③。清陈仲远校辑《天曹正朝全集》作为礼拜天曹仙真的仪范,在赞礼众天尊后所启请“俯垂洞鉴”作证的九天天曹仙真中,亦有“天曹门下掠剩大主者”[9]13册27下。掠剩神被纳入道教神灵谱系,当与道教在宋代的发展有关。试先看掠剩大夫所隶“雷声普化天尊”的身份。《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下称《雷霆经》)说“雷霆政令,有所隶焉,隶雷霆之政令者,各有攸君”;而此天尊即掌雷霆政令的“神霄九宸”之一[8]1册752中。据《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下称《谢雷真经》),有人被雷击死,若“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一万音”,即可为死者解罪[8]1册765上。《夷坚丙志》卷六言若诵此天尊名号,“不唯免死,亦能解冤延寿”,有周举者遇寇盗,即诵其名号而“雷声大震,群盗惊走,遂得脱”[10]1册415。在明代此天尊且被列于朝廷祀典,但弘治元年周洪谟奏:“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示现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夫风云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坛复有秋报,则此祭亦当罢免。”[11]明史,礼志四,1307④ 孝宗采行之。可见雷声普化天尊乃道教的雷神。此天尊是迟至北宋末始出现的神灵[12]10,[13]85,其出现乃由当时雷法的流行所致。盖北宋末王文卿创神霄派,以传神霄雷法为主,其雷法得徽宗的尊崇而风行海内;其后,在神霄派的影响下,不仅新道派如清微、净明传习或兼行雷法,且符箓旧派的正一、灵宝及其支派东华派,以及钟吕内丹派南宗等,亦皆传行雷法[14][15]。随雷法的盛行,从北宋末到元代,一些雷神及相关道经新出于世,载有雷声普化天尊的《雷霆经》、《谢雷真经》、《玉枢宝经》等即属其类。观此三经皆言请“正一道士就于楼观靖庐”“建坛告盟”等,可“免为雷嗔,不受天谴”或“凡所希求,悉应其感”[8]1册753下、759中、762上,知雷声普化天尊及《玉枢宝经》等新经当即正一派道士所创撰⑤。而掠剩神之所以隶属于此天尊,盖因掠剩神与雷神职能本有部分重合,如题南宋白玉蟾《玉枢宝经集注》卷上言雷声普化天尊的职能为“一月四辰,监视万天,浮游三界、九州、万国,赏善录愆”[8]2册570中⑥;在雷神所录之愆中,《雷霆经》说有“大秤小斗,欺罔圣贤”,《谢雷真经》也说有“大秤小斗,荒年起价,米中添水,欺曲昧人”等罪[8]1册753、762中;而以欺诈取利的奸商,适为掠剩神所掠的主要对象[1]。由于掠剩神的职能也为雷神的众职能之一,且雷声普化天尊所掌人间“善恶功业”,本即“各有所司”[8]玉枢宝经集注,2册584下,故掠剩神被安排为此天尊的曹司主官之一,以佐天尊“化行今古,泽被人天”[9]玉枢镇静宣经全集,13册828上。总之,掠剩神作为民间信仰的神灵,是因雷法在北宋末至元代的盛行,随雷法新经的出现,而被正一派道士纳入道教神灵谱系的。

掠剩神不仅被改造为天曹仙真,且在道教神灵谱系中还是地狱冥官。如南宋吕元素校定《道门定制》卷九所列“地府七十二司圣位”中有“地府管掠剩案判官”之位[8]31册748上。在佛教地狱说传来前,东岳泰山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狱所在⑦,道教亦承此观念,如元代所出[13]76《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呪妙经》即推演之。此经盖本于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之“鬼官见有七十五职名”[8]3册282上说,言东岳府有“七十五司案”或“岳庭七十五司冥官朝班官典”[8]34册732上、733中。元代《东岳大生宝忏》所载七十五司之名中即有“掠剩司”[8]10册6中。又,明查志隆《岱史》卷九载森罗殿在“蒿里、社首二山之间,有七十五司及三曹对案之神,神各塑像,俗传为地狱云”[8]35册738上,据卢逮曾1926年的实地调查,其中有“掠剩司”,卢先生推测此庙至迟在北宋时即已建[16],但《山左金石志》卷二一著录《蒿里七十五司碑》与《蒿里七十五司神房志》,言碑“刻七十五司塑像施主姓名”,乃元至元廿一年及次年所立[17],故此七十五司当为元代所设。此遗迹与《东岳大生宝忏》的文献适可互证。东岳冥司亦有作七十二或七十六司者,如清陈仲远校辑《斋醮正申东岳集》所载东岳冥官即为“七十二司主者”[9]13册191下;北京东岳庙的冥司本亦为七十二司,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言此庙“元延祐中建”,明“正统中,益拓其宇,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18]97—98,其后又加为七十六司。据民国八年刘澄圆撰《东岳庙七十六司考证》,其中也有“掌掠剩财物司”[9]20册618下。掠剩神之为道教地狱东岳府的冥官,其原因有二。一是掠剩神与东岳大帝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后者的职能为“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8]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呪妙经,34册730中,在《东岳大生宝忏》的忏辞中,其所掌身心二业之恶有“高车大马,驰骋于名利之途;细葛轻裘,服玩过奢华之丽。行多隐僻,分外营求”,“巧生计较,恣起贪婪。欲纵所之,肆荒淫而无度;德忘攸好,唯富贵之是求”[8]10册3中、4上。此类于命定之“分外营求”富贵的贪婪者,本为掠剩神所掠的对象,故掠剩神自易被道教置为其地狱曹司的冥官。另一原因是掠剩神在民间信仰中的身份所致。关于其身份,《夷坚丙志》卷十言扬州节度推官沈君,死“后岁余,其妻阎氏白昼见旗帜奄冉行空中,一人跨白马跕躞而下,至则沈也”,沈曰“吾今为掠剩大夫,□业雄盛,无忆我”,言毕“翩然而去”[10]2册447—448。洪迈对沈君来去情状的描写,以及沈君所任“掠剩大夫”之名,说明掠剩神在民间信仰中与其在《玉枢宝经》等的神灵谱系中相同,皆为天曹仙真,但此盖道教神灵信仰反作用于民间信仰所致。若就掠剩神的原初身份而言,其在民间信仰中当本属冥官阴吏,如前引《玄怪录》、《随手杂录》中的裴璞、周凌即如此,元欧阳玄《睽车志》“剩鬼”条载贾人章某死后亦被“配为扬州掠剩鬼”[19]8册5449。因掠剩神本为民间的阴官,故在被《道门定制》等纳入其神灵谱系时,亦保留本来身份而作了道教地狱的冥官。


据上可见,自北宋末以来,掠剩神信仰已渗透入道教的天曹和地狱的神灵谱系。在与释道二教的关系上,掠剩神与佛教疏而与道教近。在宋元佛教文献中唯见两条材料,即宋释晓莹《云卧纪谈》卷下载玉泉皓禅师曾责备“饱吃了并不留心参学”之僧:“不知注禄判官、掠剩大夫,随汝抄劄,消凿禄簿,教汝受苦有日在。”[20]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亦载之,唯形近而讹为“掠剩大王”[21]49册674下。道教文献对掠剩神的记载远多于佛教文献,此盖道教具有更强的本土性和民间性所致。就掠剩神信仰的传播来说,道教神灵谱系之收纳此神,对此神在当时及后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宋以来的时令宜忌类的文献记载,对此即有反映。

宋季陈元靓《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丁集卷下记有一年中的每日有何圣真、古佛等诞生、飞升或出游、下降人间。其中,除六月十六日外,每月初二和十六日,皆为掠剩神的“下降”之日;十一月则十六与十七连续两日下降,且于十七日下注云“天曹掠剩下降,照管人间善恶之日”。可见此神全年有二十四天会下降人间。此书的另一版本即《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亦同,唯十七日的注文小异,末句作“检察人间善恶罪福之日”[22]110—112、415—417。掠剩神下降人间的月日,其他文献又有不同的记载,如元初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载八月“十六日,天真降日(小字注:天曹掠剩真君)”。其十一月廿五日,唯记“北斗星降(小字注:道经)”[23]子部169册221—222,但明瞿佑《四时宜忌》“十一月事忌”条[23]史部164册22 和明高《遵生八笺》卷六“十一月事忌”条[7]871册840 引作“是月二十五日,为掠剩大夫忌,勿犯交姤,凶。至后十日,夫妇当戒容止”。所谓“至后十日”,明戴羲《养余月令·十一月·避忌》引为“冬至以后十日”[23]史部165册204;所谓“凶”,明卢翰《月令通考·十一月·摄生》引为“犯之短命”[23]史部164册403。是则《翰墨全书》所载掠剩神之下降在八月十六日与十一月廿五日,前者在《事林广记》所载月日之内,后者则在其外,可见掠剩神下降人间的月日,至少有二传承系统之说。前揭王禹偁《诅掠剩神文》序说祭祀掠剩神在“每月哉生明之二日”,即每月初二,此与《事林广记》所言相合。而明冯应京辑、戴任增释《月令广义·八月令·日次》载十六日“掠刷神降”,其《十一月令·日次》载二十五日“掠剩忌(注:掠剩大夫忌日,切戒夫妇房事)”[23]史部164册,800、855;虽未言其所本,但其说显然出于《翰墨全书》一系。清福申《俚俗集》解“掠刷神”云“八月十六日降”,又引《月令广义》云“十[一?]月二十五日,掠刷大夫忌日,切戒夫妇房事”[24]909、1053,亦当属此系。


《事林广记》和《翰墨全书》这两部类书,就其内容而言,前者为宋季民间的日用百科全书,后者为宋末元初的书仪。但掠剩神在二书中所属的部类,即前书的《道教类·圣真降会》,后书的《庆寿门·排日事实》,则皆为时令宜忌历的性质。而掠剩神之进入时令宜忌历,又主要通过道教的途径而实现。如《事林广记》在《圣真降会》之首,即引《道藏经》“天尊告真武曰:‘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下人间,受人醮祭,察人善恶、修学功过、年命长短。可依吾教,供养转经;众真来降,魔精自伏,过去超生,见存获福’”云云,以证“神祗降会,信各有定日,断不诬矣”[22]110,415。其所引见于《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8]1册814中。又,其“天曹掠剩”或“天曹掠剩大夫”、“天曹掠剩真君”及《翰墨全书》的“天曹掠剩真君”等称谓,也本于前揭《玉枢宝经》、《玉枢宝忏》,足见二书所载时令宜忌,主要以道教的圣真下降而察人善恶之说为其背景。其实,道教本身亦有其时令宜忌历,如明代的《许真君玉匣记》和《诸神圣诞令节日期》等即是。而且有的道教时令宜忌历还有与掠剩神相关的内容,如白玉蟾派徒裔编成于元代[25]946 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逐日戒忌之辰》载十一月“十七日,掠剩相公下降,此日切忌酒食”[8]4册710下。又如元初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亦载“十一月一(二?)十五日,掠剩大夫降,犯之短命”[8]18册532中 之忌。道教之此观念对士庶社会的相关时令宜忌自然有更直接的影响,如明陈堦《日涉编·八月·十六日》所载“天曹掠剌(剩?)真君降(注:道经)”[23]史部165册522,虽未注明具体出何道经,但其《十一月·二十五》云“掠剩大夫降,犯之短命(注:《三元延寿书》)”[23]史部165册612,则明确注其所本道经之名。


时令宜忌历所体现的是古人的时间观。关于时间观,杨联陞从社会经济史角度,曾论古代官方和民间作息时间的分配问题[26],葛兆光亦尝论古人的昼夜观在法律、社会和思想史上的意义[27]。杨、葛先生之文虽亦涉及宗教信仰,但以世俗生活为主。与之相对,《事林广记》等所载时令宜忌历却融入强烈的宗教信仰观念,当属特殊的历法。时令宜忌历与秦汉的“历日”和“日书”、唐宋的“具注历”、清代的“时宪书”及现当代的“通书”、“老皇历”等,在性质上有某些相通处。其产生与古人的时空观有关。据美国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之说,古代宗教人所体验的时空具凡圣的双重性,就时间而言,“有所谓神圣时间的时段,即节庆的时间”,又有“凡俗时间,即日常生活中无宗教意义活动的期间”。宗教人有一种“宗教的乡愁”,即“渴望活在神圣空间与神圣时间的经验中”,“在诸神临在下,与他们共同生活”;而神圣时间则“在神圣历法所构成的节庆期间中定期地回复”[28]115、136—137、149。时令宜忌历及具注历等的本质即为“神圣历法”,而杨、葛先生所论则属凡俗时间。宜忌历所载圣真古佛等的诞生、飞升与出游、降临,起着圣化凡俗时间的“祝圣”作用。宜忌历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宗教乡愁”,更指导着人的趋吉避凶,是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对大众的行为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掠剩神既被列于时令宜忌历中,则其信仰亦必随宜忌历的流行而得更深广的传播,融入人的日常生活观念或集体意识。


综上所述,掠剩神信仰的传播轨迹可勾勒如次:此神在晚唐到宋初由志怪故事演变为神灵信仰,随其信仰在两宋士庶社会影响的扩大,他亦被道教纳入其神灵谱系,并通过道教而进入时令宜忌,且随宜忌历的流行而更深地融入人的日常生活观念或集体意识。此信仰从民间而入道教,再由道教而复归民间,其传播轨迹呈循环状。这固然是德国韦伯(Max Weber)所言道教总是要把“新封的自然神及英雄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29] 之特点的体现,但更是民间信仰与正统宗教之间互相鼓荡和融摄的关系的具体展示。

靈善道觀 地址:苍南县金乡镇吴家堡金炎路64号 电话0577-64576419


觀道善靈
福生无量天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