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性思维看待和创造就业|《财经》社评

财富   2024-12-22 14:46   北京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部署健全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政策和服务精准性、可及性,切实兜住困难群体就业底线。

当前应以系统性的考量来看待就业的重要性,把促进就业放到更核心的位置。

充分的就业乃成功推进2025年各项工作的根基。2025年“提振消费”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提振消费拉动内需推出了各项举措。历史和实践证明,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是提振消费拉动内需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当前以旧换新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展开,对缓解中国制造业阶段性产能“过剩”压力、改善制造业利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提升居民消费满意度,以及对冲外需可能的走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画像不难发现,青年群体或许消费能力不是最高的,但消费意愿和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因为他们是全新的开始,一切从头置办,且对新消费品、新技术、新服务等更有期待,也更能驾驭。一个社会往往更多是年轻人在引导消费潮流,进而引导生产和投资的新方向、新赛道。

当青年群体面对的就业机遇和职业稳定性弱于预期时,不仅会让他们削减普通消费的预算,更可能会让他们面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犹豫心理,首付的压力乃至未来断供和罢赎的可能性,都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这无疑对稳住房市不利。

“生气勃勃的老年人”现在正成为中国的一道风景,充分表明包括养老在内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大高效。而为了延续这道亮丽的风景,需要加强青年就业保障工作,从而不断壮大养老资金池,让养老福利代际接续更为丝滑。

与制造业产能的丰沛供给相比,我们在不少服务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老人和婴幼儿照护等方面还有短板,即使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的旅游、餐饮、酒店等服务业板块也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民宿和小餐饮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标准化供给方面。这些服务业领域如果能吸引到更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就业,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过来又能从拉动需求和提供就业两方面反哺社会。

考虑到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加大养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社会化供应,已经是题中应有之义,国家应加大相关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可以从扩大需求和加大供给两方面加以推进。一方面增加养老投入,让亿万老人能够享受、愿意享受社会化养老;一方面加快做大供给端,给提供这方面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多一些税收优惠,把银发经济等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把一老一小的社会化照护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多为中青年群体减负,减少他们对育儿和养老的恐惧。通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来扎实提高他们的生育意愿,其意义不亚于生育补贴和产假等。

与此同时,要更好地引导年轻人在这些行业就业。除了加快相关院校建设和相关课程的设置,还可以对已有非相关专业毕业生加强职业培训。这些服务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体力活,需要用到很多智能医疗设备,涉及传感检测、大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搞得好同样可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水平,同样可以反哺实体经济。

当前应以系统性眼光来通盘考量如何通过弥补服务业短板来创造就业,打通各种梗阻点,形成更大意义和更高维度的内循环,使代际财富转移和代际压力分配更为直观更为顺滑,将可能的代际冲突消弭于无形。这需要更好地解决各种新形式就业的用工规范和配套社会保障的到位,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定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和谐稳定、当期消费的拉动和当下及未来社保的稳定运行与接续,更关乎一个国家的活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青年人不仅仅是消费者和社保的缴纳者,更是一个社会的主力建设者和创新驱动者。青年是一个社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创造精神应该得到充分的机遇加以满足。充分释放一代人的青春活力和创造力,让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让一代人的青春不至于蹉跎和荒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责编 | 秦李欣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