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学的时代,我们一提到阴阳五行理论,就好像进入了万恶的旧社会。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
因为在上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是我们中国人反对了中国人的中医文化,也反对了中国人的繁体文字。任何的改革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差的一面。我们可以不再提过去的百年,但是,我们可以去展望和把握未来的百年。
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但是它们同时发挥作用。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可记载的交集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阴阳和五行理论应用于人体的实践。《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最近我从不同人写的《黄帝内经》的解读,去找他们对《黄帝内经》相同的认知。同时,根据不同人对阴阳和五行的理解,去看《黄帝内经》是如何统一阴阳五行理论的。
我个人觉得《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人民群众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是一部至高无上的理论巅峰。
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是用来载道的,不是用来唠叨日常的流水账。古人对文字的尊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说仓颉造字的时候,鬼神都哭,因为文以载道,文字讲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道。
现在网上中医和西医之争,是一个拉仇恨的话题。有人支持中医,有人支持西医。就跟现在的俄乌战争一样,是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面对撞。
从本质上来讲,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如同爬一座高山,中医和西医不是说从山的哪一面往上爬的问题,而是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登顶的问题。
喜欢西医的人会说,我有一百种方法可以到山顶,比如步行、开车或者说坐缆车。爱好中医的人会说,我身在山下,我心在山顶,登顶是分分钟的事儿。有点像禅宗的公案,是风动还是心动?
好,我们分别讲一下阴阳和五行的理论。首先说阴阳的理论。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包含了三个要素:阴、阳、道。道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存在,它是一种系统运动的状态。它的状态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阴阳的转化带来的运动变化。我们对这种运动变化的感悟就是自己的道。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比如说,盗亦有道。但是最真的的大道是天道。
什么是天道?
什么是地道?
什么是人道?
问道,要有三知。上知天道,下知地道,中知人道,你才能说你“知道”。如同《道德经》中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话讲的很清楚了。
天之道是我们人类可接触的最大的道,也是最有用的道。天之道是什么呢?是天文。什么是天文?天文简单说就是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行规律。如果再往大点说,要把二十八星宿加上,就是银河系的运转之道。
我们都知道宇宙这个词,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这个词合起来就是天道,时空是一体的,空间不会离开时间单独存在,时间也不会离开空间而流逝。时间和空间是一对大阴大阳,大阴阳论也可以叫做大时空观。
古人特别牛,因为他们有量天尺。
我们的古人,牛的超出我们的想象,量天尺,是用一木根插到地上,观察它在太阳照射下阴影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宇宙的秘密。
基于量天尺和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天上的北斗星,建立了天文历法。历法是一个文明最重要的考量。历法的作用不仅仅是指导农耕,更在于国家的施政方略,以及人文的传承。
西方的历法,只是记载时间的工具,不过一串无用的数字罢了。而我们所用的历法是三合历,是太阳历加上月亮历,再加上一年12个月等分的历法,是天人合一的历法。
在太阳历时代,我们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个月,彝族目前在保留使用,非常难得。基于十个月的划分,我们产生了五行的理论。五行是基于阴阳而进行的数术的运算。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是天地之道,术数是五行之道,五行是运算的法则,是演化的规律,是生克制化的现实发生。
阴阳合于术数之后,我们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和天然感应。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是天、地、人之间的两大运转规律。
天人合一理论主要是人法地,地法天,就是人的身体,人的行为,要和天时地利形成一致性。合的是什么?合的是同一个频率。频率一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有四季,同时一天也有十二时辰。我们的日常行为,要和天时合到一个频率上,这叫天人合一。
那什么叫天人感应呢?天人感应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种运算方式,或者说叫运行的方式。如同现在的量子力学,如同至亲之间有心电感应,它是一种对为未来的感知,或者是畅游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灵性的沟通。很多人一听到灵性就会比较害怕,以为就是通灵的故事,实际上不是。
一个人有三性:理性、感性和灵性。我们有的人喜欢用理性做事,有的人喜欢感性做事,还有比较少的人会用灵性做事。如同电影教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一个花半秒钟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我问一个问题:一眼看穿的是什么本质?他是用什么方法去看穿的本质?是用的理性、感性还是灵性?
如同道家对三魂七魄的说法:三魂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称“胎光、爽灵、幽情”,也有人称之为“主魂、觉魂、生魂”或“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七魄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三魂在于精神中,七魄在于物质,所以人去世便是三魂归天,七魄入地。
把三魂七魄和七情六欲结合起来,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养生不如养神,伤什么,别伤神。哀莫大于心死,死的那颗心是什么心?从三魂七魄的角度来讲,死了那颗心叫胎光,也就是我们的元神。
再说对五行的理解。行者,行也。五行是指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五行的作用是进行阴阳的互相转化。五行随时在变化,随时在转化,就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如果阴阳五行运转的良好,那么人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颐养天年。天年是多少年?120 年!也就是说,人的基本寿命是120年。活到120岁,你人生的考卷才会拿到及格的60分。
现代的人为什么活不到那么多?甚至在孔子的时代都有一句话,人到七十古来稀。孔子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叫礼崩乐坏的乱世,不属于上古时期。《黄帝内经》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在夏商周之前的,有一大段时间叫上古。在那个时期,人类的寿命是很长的,有一本书叫《山海经》,记载了好多上古时代的事情。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病?大医医世,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医就是天人合一,制定历法,让人合于天时。中医医人,就是让人形成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状态,身心灵合一。下医医病,就是上医治未病,捋顺人的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的关系。
在中医的眼里,人是没有“病”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捋顺关系,一通百通。中医只是在调理人体的内部关系,不想去改造我们人体的局部结构,它是以整体的天人合一,去调整身体的身心合一,让人符合天道和地道。
所以说,西医是以病为病,而中医是以病为不病。一个注重有形的物质,另一个注重无形的关系。这其中的枢纽就是理论的立场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中医是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而西医是物质的物理化学理论。这也就解答了刚才中西医爬山的比喻问题。
小结一下:
今天,我只是去讲一点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感悟,用的是微信公众号语音输入,然后自动成文,所以行文相对会啰嗦一点。
我计划写三篇正文,此篇是作为续篇。接下来的篇,分别是阴阳理论、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去讲我对中医理解的深浅,而是说我们通过了解中医理论,然后让理论如何融入生活的日常,让我们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身体,调整我们的心情,最后,让我们的身心灵合一,做一个活泼泼、洒脱脱的平常人。
如同佛家一句话:平常心即道。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道中,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当我们真正知“道”了,也就知道如何行了。
谢谢,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