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它起源于1979年。每年的春晚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把人们带入到欢快的节日景象中。
在珍贵的红色档案珍藏中,我们看到了绽放于战火硝烟中的“春晚”景象。与现今的春晚相比,它虽朴素、简单,但它带来的春节欢庆气氛,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起到的战斗、鼓舞、引领作用,让人敬重难忘。
![]()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年关娱乐汇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且富有特色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这一节日必不可少的元素。民国时期,华北地区春节的文娱活动有看大戏、扭秧歌、踩高跷等形式。特别是看大戏,在乡村极具吸引力。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春节文娱受到抗日根据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文娱活动逐渐被用于抗战宣传工作,承担起动员民众的使命。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春节文娱同样紧密结合局势的发展变化。春节文娱活动体现政治任务、服务政治任务的宣传功效得到彰显。![]()
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946年12月26日晋察冀边区冀晋区青年联合会《关于年关春节文艺工作的指示》,这是在春节来临之际,为了庆祝自卫战争的初步胜利和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军民团结鼓舞群众情绪,根据地对加强年关春节的文艺工作做出了部署措施。指出,年关春节的文艺工作实为群众工作之一,应加强领导,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来搞。“要求一般有基础的地方,做到村村有玩意,村村有节目,防止单纯为娱乐而娱乐。在边缘地区应与政治攻势结合,把乡艺威力施展到对敌斗争上。”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民俗节日,也是集中体现中国乡村文化的节日。它以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民众对于祈福、避祸、团圆、放松、希望等追求。在华北乡村,春节娱乐形式多样,有打锣鼓、看大戏、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耍狮子等等。参加或欣赏各种娱乐活动会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正因为如此,春节以其极高的民众参与度、极深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了革命事业中的一种依托,成为连接党和百姓的渠道之一,承担起革命动员的功能。在春节期间,利用各种娱乐活动进行政治宣传和革命动员也是根据地党组织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红色春晚被根据地政府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广后,强力地激发了乡村民众的参与热情,他们不再仅仅是娱乐活动中的观众,而成为表演者。春节娱乐无论是剧本内容编演,还是表演场面,都掀起娱乐热潮,形成“人人可演戏、处处是舞台”的娱乐形态。在冀晋区青年联合会《关于年关春节文艺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在春节娱乐活动方式上,各县可酌情组织联合公演、比赛等形式,以区或小区为单位,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不浪费人力物力。在演出节目创作上,应发扬群众创作的力量。内容上以“为人民立功”为中心,反映自卫战争支援前线、庆祝农民翻身、开展大生产、密切军民关系、发扬气节、表扬英雄、揭露敌伪黑暗等现实内容。在形式上发扬民间文艺特点,做到让群众喜闻乐见。成功的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战争年代,根据地党委、政府对乡村春节文娱进行改造,并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广,有力地配合了战争动员工作。随着战争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春节文娱不再是单纯地娱乐,而是民众生活斗争、自身教育的反映途径。这种新变化使包括春节文娱在内的民俗文化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得到继承和发展。(来源:“冀小兰”微信公众号。原标题:在硝烟中,根据地村村有“春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