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拿枪的诗人,写诗的战士

文摘   2025-01-10 21:11   河北  

陈辉(前排中)和他的战友们

人物小传

陈辉(1920—1945年):湖南常德人,抗战时期著名青年诗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从湖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9月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0年5月起,历任涞涿县青救会主任、区委书记、县委执行委员、县武工队政委等职。1945年2月8日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英雄抛碧血,化为红杜鹃。

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

这是一首抗日诗篇,也是一名抗日烈士用生命写出的心声。如今,这首诗就镌刻在他的墓碑上。

他,曾是追寻光明的爱国学生,是执笔为戈的战地记者,是壮怀激烈的战斗诗人,是机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

他用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践行了自己书写的诗篇。

他就是晋察冀边区著名战斗诗人——陈辉。

热血青年以身许党

“我这个大手大脚的劳动人民的儿子,投入了母亲——共产党的怀抱。”——《我的志愿书》

陈辉,原名吴盛辉。1920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县的一个商人家庭。陈辉幼时丧父,靠母亲勤劳的双手,缝补浆洗维持生活。虽生活艰难,但母亲十分注重子女教育,经常给陈辉讲岳飞的故事,希望他长大成材、为国效力。

1935年,陈辉考入了湖南省立常德中学。这所学校是湘西学生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很早就有我党团组织活动。

陈辉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文学,从中国文学四大名著,再到进步文学书籍《母亲》《铁流》,以及鲁迅、郭沫若的作品,在如饥似渴地阅读中,进步思想逐步萌芽。不久,他秘密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编写宣传资料,书写宣传标语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37年,陈辉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陈辉认识到,祖国之大,早已无处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8年夏,18岁的陈辉毅然决然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并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凭借出色的写作专长,陈辉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通讯社记者。他坚信:“诗人必须是战士,不当战士,哪能写出好诗!”因此,他积极请命,终于在1940年秋,如愿以偿来到战斗一线,开启了新的战斗生活。

文武双全的“神八路”

“我们的红色的马队,在妈妈河上急飞。马蹄呵,愉快地踏着浅浅的河水。枪尖呵,胜利地闪着血红的光辉。”——《月光曲》

1940年5月,陈辉被派往对敌斗争极其残酷的地方——平西地区涞涿县(今涿州市、涞水县部分地区)。这里北临北平、南接保定,平汉铁路从中穿过,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日伪军长期在这里进行残酷的“蚕食”“封锁”“扫荡”以及“治安强化运动”。

陈辉到涞涿县后先后担任了县青救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委员、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组织青年抗日武装,在敌人的高压下开展斗争。他一个区一个区、一个村一个村的动员青年,组织起“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救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短短两个月,有六十多个村都建立起了青年抗日团体,他们白天从事农业生产,夜间进行军事训练,锄奸、缉匪、挖地道、发传单,进行灵活多样的顽强斗争。

为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水平,陈辉在沈家庵山区举办了青年骨干训练班,培养了两百多名干部。青年们听陈辉讲抗日斗争形势、抗战胜利的必然性,一遍遍唱着由陈辉编写的抗日歌曲《跟着中国共产党》,不仅学到了革命的本领,还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这些人很快都成为了各地的抗日骨干,为全民抗战注入了青春力量。

在抗战环境极其残酷的平西地区,陈辉除了做青年工作外,还先后任县抗日武工队民运委员、四区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等职,组织群众保护粮食、成立游击小组、打击日军、锄汉奸并积极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激发群众抗日热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平西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全民抗战大好局面。

陈辉在工作中讲究斗争方法,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被群众称为能文能武的“神八路”,晋察冀通讯社也表扬他是一个十分勇敢的战士,善于拿笔,也善于用枪,用手榴弹。

1943年冬,为做好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工作,他乔装改扮到敌人盘踞的涿县县城拜访影响力较大的乡绅,成功组织召开了“绅士会”,与三十余名爱国乡绅定下“不给鬼子拿差、不给鬼子传信、不替鬼子办公”的“约法三章”。在一次次与日伪军的斗争中,他常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劝说伪军倒戈、动摇敌人军心、发动群众乘机摧毁敌人据点。

在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对北平日军形成巨大威胁。

为人民而歌的革命诗人

“我最高的爱,就是诗的事业,为土地为人民歌唱的事业。”——《爱》

陈辉既是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一名优秀的革命诗人。战斗之余,陈辉不是读书就是在写诗。

他在冬天的大袄内襟里缝了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的就是书和本子。在敌人集中兵力重点搜捕县区干部时,群众在自家菜窖、薯井或夹壁墙内秘密修造了可藏身的“地堡”,陈辉便一天一天蹲在“地堡”中,这时就成为他读书和写作的最佳时机。

战友见他在“地堡”里还手握笔不停地写作,便问:你眼下就这么勤奋,那抗日战争胜利后做什么呀?陈辉回答道:“抗战胜利后,我要出几本诗集,还要写小说,让人们看看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精神,再看看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长期生活在对敌斗争的前线、生活在工农群众中的真实经历,为陈辉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使他的作品既有对丰富生活感受的生动描写,又充满了对党坚定忠贞的信念和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

他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与斗争事迹,以及日伪军的野蛮残暴,写成一篇篇报道,化作一首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他的作品有的发表在《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子弟兵》等报刊上,有的则直接书写在敌后乡村的墙壁上,或被刻成蜡版油印出传单,散发到前线和日伪军的驻地周边,还有不少流传在人民群众当中。

陈辉一手拿枪一手写诗,一边消灭敌人的身体,一边摧毁敌人的精神,他的作品如号角、如战鼓,起到了唤起民众、鼓舞士气的作用。

将生命和诗行献给祖国

“我的晋察冀呀,也许吧,我的歌声明天不幸停止,我的生命被敌人撕碎。然而,我的血肉呵,它将化作芬芳的花朵,开在你的路上。”——《献诗——为伊甸园而歌》

陈辉在根据地的英勇斗争,引发了日伪的恐慌与愤怒,指出“陈辉活动甚狂”,将他列为重点抓捕对象,甚至用一千大洋悬赏他的人头。

1945年2月,陈辉因工作时过于忙碌积劳成疾,暂住在位于韩村的“堡垒户”家中养病。但不久,他的行踪被叛徒发现并报告日军。

2月8日清晨,松林店日本特务队长带领一百多名日伪军赶到陈辉所住的地方,将小屋团团围住。日伪军向屋内又是打枪,又是扔手榴弹,陈辉带着通讯员也不断进行还击。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敌人迟迟不敢攻进屋内。

在混战中,陈辉的左腿被炸伤了,他顾不得包扎,仍然誓死抵抗。敌人便命令几个伪军爬上屋顶,挖开屋顶,把燃烧着的高粱秆成束地扔进屋内,想要驱赶他们出屋。顷刻,满屋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陈辉呛得喘不过气来,衣服烧着了,子弹也打光了。他拼尽最后力气冲出小屋,毫不犹豫地拉响了腰间的最后一颗手榴弹,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轰隆”一声,敌人被炸伤了,他也倒在了血泊中。年仅24岁的陈辉牺牲在了抗战胜利的黎明时刻。

能文能武的诗人和战士陈辉,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他生前的铮铮誓言,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诗”。

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一万多行诗,更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革命事迹。他用生命践行了诗歌中所追求的理想,他的诗歌也在岁月的沉淀中熠熠闪光,为后人所传诵。

陈辉诗集的手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家出版社从陈辉的诗稿中,选取四十多首诗、十七万余字,出版了诗集《十月的歌》。1981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上尾龙介,将《十月的歌》译成日文,传到国外。当代著名诗人田间曾为《十月之歌》作序称:“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
【来源:“人物周报”微信公众号。原文载人物周报2024年12月27日第2版,文章有适当修改之处。作者系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委(人事处)四级主任科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编审|胡振江 项东民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河北党史
红色热土,英雄河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