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讲述 温暖记忆 ——微纪录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创作谈

文摘   2025-01-27 12:23   河北  


廖心文 

微纪录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顾问


张军锋

微纪录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总编导、总撰稿


荆慕瑶  

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街》栏目主持人


播出时间  CETV-1 2025年1月26日20:00-20:30


日前,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微纪录片《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多家新媒体平台播出后,很快引发收视热潮。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周末播出的重量级新闻评论栏目《长安街》节目组邀请《讲述·周恩来的故事》的两位主创做客演播室,就本片创作的热点话题展开对话。

为真实再现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摄制组专程采访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赵炜、高振普、纪东和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四位耄耋老人怀着对周总理浓浓的思念,分别讲述了他们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总理相处的难忘岁月,以及深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往事,披露了大量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

摄制组根据四位老人的访谈,精心制作了《少年时光》《周总理的一天》《拒收礼品》《西花厅,温暖的家》《严守保密纪律》《俭朴的生活》《病重的日子》《恩爱夫妻》8集微纪录片,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周总理的光辉的一生,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

由于讲述者特殊的身份,讲述内容的权威、真实、生动、感人,节目上线后,很快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各大视频网站大流量传播,取得较大社会反响。

主持人: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为何受到如此高的好评?作为主创人员,在创作和拍摄过程当中都有哪些难忘和印象深刻事与公众分享?我们演播室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首任会长,研究员,也是本片的顾问廖心文老师,一位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也是本片的总编导、总撰稿张军锋老师。
首先请两位老师从各自的视角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微纪录片?可能还有一些观众没有来得及看这部片子。
廖心文:过去关于周恩来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有很多,但是以微纪录片和口述历史的这种形式还很少。这是一部以亲历者讲述的形式,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品格的纪录片。讲述者以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来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恩来,应该说内容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一部以史说话,以情感人的好作品。
张军锋:这是一部由历史亲历者和当事人、以口述历史形式完成的纪录片,时间不长每集八九分钟,共八分钟。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在全党和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威望。本片除第一集外,主要从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几个侧面,从普通人的视角聚焦周恩来崇高的人格和风范。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想到要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有着怎样的目的和背景?

张军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中共中央直属的研究、宣传党的历史、领袖、理论的专门机构。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党的历史成为大势所趋。2018年以来,我们创作了一批微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反响,自2023 年开始,我们开始创作《红相册》系列微纪录片,已经播出《毛泽东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两季,每季20集,现在正在创作《周恩来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廖大姐帮我们联系采访了这四位在身边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讲得非常感人、史料很珍  贵,于是就决定先以口述形式推出8集,在1月8日在总理逝世的日子上线播出。

主持人:廖老师,您觉得这样的一部片子,给我们当下的青少年思政教育带来哪些积极意义?

我们党一贯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为什么重视?周恩来曾明确回答:“谁有青年,谁就有未来。” 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任务,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这些年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都在探索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对青少年教育更有效。通过电视节目,包括我们今天介绍的微纪录片,就是一种很好地引导教育青少年的方式。这部片子从内容上讲,是围绕几个主题讲述一个伟人的故事,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他的人生态度,他的奋斗精神等等,通过这些内容,可以让青少年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告诉他们怎样去系好人生第一扣,怎样去实现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从形式上讲,这部片子把影像、文献、图片、外景、讲述很好地结合起来,比起单纯的看书本更有吸引力。












主持人:该片在各大平台播出后,得到了很多受众的肯定和赞誉,在两位老师看来,好口碑的背后,是这个片子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廖心文:我在周恩来研究领域工作了近40年,参加拍摄过一些关于周恩来的大型纪录片,全方位反映人物的思想生平,都获得好评。这部片子在已有大片的基础上还能获得好评有几个原因:一是选材好。选的都是一些最能够打动人的情节来讲故事。二是资料运用的好。我们院有很多研究成果,保存有很多周恩来的文献、图片,很有价值,片子中都呈现出来,有的还是第一次运用。三是讲述人讲得生动,他们都是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生活多年的亲历者,像赵炜、高振普在周邓身边几十年,周秉德在周、邓关心下长大,纪东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担任周恩来的秘书,对情况熟悉,有感情,特别打动人。我听过他们无数次讲述,这次听起来依然感动、落泪、受教育。四是历史节点选得好。这部片子在1月8日播出。1月8日是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每年这一天,热爱周总理的人们都会讲这样一句话:在最寒冷的日子,怀念一个最温暖的人。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各种形式怀念这位有温度的总理,希望看到一些新成果。而这部片子适应了广大民众的需求和期盼。

张军锋:肯定首先是因为让观众看到了政治舞台下面生活中的周恩来真实、日常的另一面,这些是大家不太了解的,具有一定的揭秘性。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周恩来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保密纪律,为党和国家呕心沥血,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在重病中坚持工作,他和邓大姐的爱情、家庭,这些故事实在太感人了,我们审片时大家都是含着眼泪看,一位专家发言时泣不成声。再有,四位老同志对总理饱含深情,讲得非常动情,很多故事细节都是刻在脑子里倾泻而出,非常有感染力。

主持人:应该说周总理的一生,要拍摄的内容很多,这部片子也只有8集,每集时长也不长,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创作过程中,你们如何想到只拍摄了这8个方面?在选取拍摄事迹上有何考虑?集与集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廖心文:口述史是保存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部片子在选材上有抢救活材料的意义。当事人的口述是对没有文字记载或记载缺失的一段历史的一根重要链条。这部片子的讲述人最年长的93岁,最年轻的82岁,在选材上实际关照到四位讲述人的人生,他们在伟人身边印象最深,编导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故事。先了解讲述人的历史,请他们讲述与周恩来关系最密切的故事。集与集的共同点是以情感人,他们能够记住并且记忆深刻的都是打动他们的事情,他们讲述出来去打动观众。但是各集又是独立成篇的,因为围绕的点不同。

张军锋:8集的纪录片是以四位老同志的精彩采访为基础和前提的。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廖大姐一辈子就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做周恩来的研究,是周恩来传记、年谱的主要作者之一,与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四位老同志都出版过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的出版廖大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出镜,但有这层关系,使得采访的联系很顺利。在采访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他们每个人回忆录,所以采访时沟通很顺畅,谈的内容很多,非常有价值,每个人的采访都在三个小时以上。那么这就有一个取舍问题,怎么取舍,我们下面再具体谈。8集肯定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初编完是12集,经过两次审片,12集变10集,10集变8集。集和集之间的关联,我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由浅入深、渐入高潮。有一个故事和情感逐渐累积的过程,如果没有前面几集的铺垫,后几集可能大家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共鸣。

主持人: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趣事,分别是什么,如何解决的,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军锋:最大的困难是两个:如何确定主题主线,如何取舍。每个老同志讲的都很多,有大量精彩的故事和细节。首先是确定主题主线,周总理的一生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太多了,四位老同志的讲述也很精彩。但显然,作为微纪录片,不适合展示宏大的主题叙事,因为是网上播出,还要考虑到如何能够适合新媒体的特点,既短平快,又要吸引人,所以就考虑以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几个侧面展示周总理鲜为人知的普通人的一面。这些内容也恰恰是采访中最感人、最丰富的内容。
另一个是取舍问题。一开始我曾经想每一集是一个人讲,这样比较清晰,但后来发现这样有个弊病,故事线索和讲述内容的丰富性不够,有些话题几个人穿插起来说更有吸引力,比如第二集《周总理的一天》《严守保密纪律》《病重的日子》。
廖心文:这部片子是在张导率领下由一个较为年轻的团队完成的,势必会碰到很多困难。编撰者年轻是这个片子的优势,他们对人物对历史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文字也有他们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过去不是从事这方面研究,在短时间内要拿出精品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张导带领的这个团队很努力。我们通过这个片子带出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通过做这个片子成长起来。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这部片子,其片名里有一个词叫“讲述”,如何想到用讲述的形式来做这个片子?
张军锋: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档案文献研究的重要补充。过去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创作,对历史当事人的采访是很重要的内容。我本人在30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采访过几百个历史亲历者,也出版过10多种口述历史的书。当然,本片采访的四位老同志并不是身份很显赫、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而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小人物”,他们并不是历史的决策者或直接当事人。但他们是周恩来这个“大人物”在决策许多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的在场者、见证者,他们最熟悉的是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周恩来,这些对于深入了解周恩来,了解重大历史背后非常有价值。
至于在片名中加上“讲述”,是为了与《红相册》系列加以区别,《红相册》是以领袖照片为基本素材讲述领袖故事,“讲述”是以口述为基本素材讲述领袖故事。
主持人:除了这部片子外,我们发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先后成功创作了《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党史六对”启示录》《红相册·毛泽东的故事》《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等多部微纪录片。两位如何理解当前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对讲好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讲好党史和中国故事,应该怎样利用好这些新媒体技术和平台?
廖心文: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都承担着宣传先进文化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应该都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我们院这些年利用新媒体讲党的故事和伟人故事所取得的成效,我觉得有一点经验很重要,就是优优合作。我们院是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及党史人物的研究机构,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地推出新成果,新媒体怎样把这些纸质重大成果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出来,就能把这些红色资源发挥更大的育人的作用。加强优势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张军锋:刚才你提到的这些微纪录片都是我率领年轻创作团队完成的。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出这些作品,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院领导很重视,积极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工作和新媒体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力支持我们积极探索。其次,我们充分发挥研究院在党史研究方面的权威优势,充分与国家广电总局和强势主流媒体合作,并且非常尊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在讲故事,设悬念,强细节,精心制作上下足了功夫,不但内容权威、故事感人而且制作精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主持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不断增强,所以对青少年来说,思政教育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如何利用好老一辈无产阶级留下来的革命精神、伟人精神以及红色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从本部片子来说,周总理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广大青少年去学习?
廖心文: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来讲,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关于周恩来的优秀品质,党中央领导人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110、120周年时,都有着高度的评价和明确的概括。这部片子十分接地气,让人们在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应该怎样去做。有几点特别值得青少年学习:(1)能力的锻炼。比如《少年时光》这一集,反映了周恩来少年时因家庭的变故,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这种从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他后来担起国家的重任奠定了基础。(2)对时间的珍惜。比如《周总理的一天》中谈到他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到极致,实际上反映了他在工作中的计划性和讲效率。(3)个人发展要靠自己。比如周秉德回忆她在西花厅成长过程中,包括她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员,都得到总理的关爱,让家充满了亲情和温馨。他要求亲属不要搞特殊,在成长的道路上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努力。(4)守纪律。严守保密纪律一集,谈到守纪律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己做得好,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守纪律不是固守旧习,而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点对青年人尤为重要。(5)奋斗精神。《重病中的日子》在病床上还在努力工作,高振普以他细致的记录,还原了病中的周恩来依然坚持工作的情况,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感。(“死我并不怕,我已是77岁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一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像他勤俭的精神,他无惧于死亡的人生态度,他对家人的厚爱与严格等等,都值得回味和学习。
(来源:“纪录中国”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编审|胡振江 项东民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河北党史
红色热土,英雄河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