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看邯邢”——我对邯邢基地建设的回忆

文摘   2025-01-20 20:14   河北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邢台人,在地质战线工作了一辈子。对于地质人来说,提到家乡,除了最令我们自豪的“百泉之城”,还有半个世纪前由国家主导的邯邢基地建设,也称为邯邢大会战。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55个年头,但千军万马建设邯邢基地的生动场面,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百泉之城”蕴含矿藏资源,邯邢大会战拉开大幕

邢台处于太行山山前地带,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在众多资源中,那丰盈的泉水资源尤显珍贵,作为太行山沿线唯一的“百泉之城”,丰富充沛的水资源宛如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让邢台具备了支撑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上世纪60年代,邢台是“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恰逢地勘行业在邯郸、邢台地区发现了西石门、中关、北洺河等数十处大中型磁铁矿床,一时间,邯邢地区蕴藏着丰富矿藏资源的消息轰动全国。当时,我正就读于地质学校,更为来自家乡的好消息感到振奋。
1969年,按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在邯郸、邢台地区规划建设年产钢200万吨、生铁400万吨的邯邢钢铁基地,相关工作随即展开。1973年4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邯郸、邢台地区钢铁、煤炭工业基地综合规划报告》,同意成立邯邢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之后,各公司相继归口,治水、冶金等行业也相继建立指挥部。邯邢大会战拉开大幕。

大会战如火如荼,与百泉喷涌交相辉映

钢铁大上、探矿先行。为建设综合性钢铁基地探矿、找矿的重任就落在我们地质人员的肩上。1970年我从地质学校毕业后,随即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邯邢基地建设之中。我所在的河北省地质局响应号召,成立了“邯邢基地地质会战指挥部”,驻地设在内丘县城北,负责对邯邢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勘探队员们常常腰缠导火索,挎包放炸药和干粮,肩上扛洋镐,背着经纬仪,手里拿钢钎,舍生忘死的一点一点去实验。为了便于勘探,我们就直接住在勘测地附近的帐篷或简易房里,只用几块木板铺在地上当床,冬天的夜里冻得直哆嗦……除了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地质、冶金等各部门都面临人手不够,尤其是缺少高层次技术人员等各种难题。
1974年1月,李先念、谷牧、余秋里三位副总理在国务院听取了河北省委负责人、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力、刘英等人的汇报,李先念副总理高兴地说:“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在汇报中,刘英等提出了邯邢基地缺乏技术人才等实际困难,李先念副总理当场拍板从全国抽调优秀人才。于是,一大批企业来到邯邢基地,其中包括华北矿建、中煤一建、中煤水文地质局、中煤第一勘探局等中直单位,还有六井巷、鞍山矿山设计院和著名的马万水工程队等等。上世纪末曾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如果给它们前面加一句,那就是“七十年代看邯邢”。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巍巍太行,钻塔林立,百里矿山机声隆隆。伴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铁矿、煤矿、冶金建筑等行业的近30万人陆续来到邯邢地区,邯邢大会战如火如荼。当时,各行业都是争分夺秒地在干活,工作不分周六日,甚至春节不停产,晚上勘探钻机等机器彻夜转动,处处灯火通明,好一派热火朝天的会战场面。
印象最深的是,因为邢台大量的煤矿在岩溶水之上、铁矿资源被岩溶水层包裹,且邢台地区地下水丰富、含水层距离地表较近,只要我们的勘探钻机开始作业,很容易就会挖到岩溶水,大家都发出感叹,邢台不愧是“百泉之城”。尤其邢台的地下水是奥陶纪水,品质很高,比周边地区的水都要甘甜可口。
那时候的泉水,也是我记忆中最丰盈的时段。同事们休息时的最佳去处,就是去达活泉、狗头泉等地游玩,大片的水面里有芦苇荡、荷花,泉水喷珠吐玉、美不胜收。

大会战随着泉水干涸落幕,但影响深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规划蓝图发生重大调整,邯邢基地不再列为国家发展重点。当时参与大会战的单位也逐步面向社会,开启了转制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我所隶属的地质指挥部,成为河北省地质局第十一地质大队(现更名为九队),机关驻地由内丘迁至邢台市孔村。
但偏重的产业结构,也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痛点。随着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哺育了世代邢台人的泉水逐渐断流干涸,偶有泉水复涌,也是时短、量少,不成规模,水资源的缺乏也直接影响了邢台工业的发展,邢台自此踏入工业转型升级的艰难阶段。
邯邢大会战虽然结束了,但经过大会战,留下一批了工业企业,至今仍为邢台的经济社会做着贡献,如冀中能源、河北路桥、辰光集团等。二十冶在邯邢大会战结束后开拔上海,打下了震撼祖国大地的宝钢建设第一根桩,擂响了新中国钢铁事业腾飞的战鼓。
也因为邯邢基地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批技术人员携家带口来到邢台,扩充了城市容量,改变了城市面貌,矿务局医院、煤炭四处生活区、冶金俱乐部、水文队、物测队等连片建筑就是在当时建设的。每当我路过这些地方,当年那生动的建设场景就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汩汩清泉复涌,“太行泉城”复兴

在邢台经济社会发展中,汩汩泉水是邢台这座古城沧桑变幻的见证者,更承载着一代代建设者们的时代记忆、文化元素和拼搏精神。
泉水最丰盈的时候,也是邢台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记得在七十年代,除了轰轰烈烈的邯邢基地建设,还有邢台玻璃厂、钢铁厂、冶金机修厂、电缆厂、棉纺厂等一大批工厂已经取得行业领先,特别是邢台的汽车工业引领了一个时代,成为了我们心中一抹难忘的记忆。
经过持续综合治理,达活泉、百泉、黑龙潭、银沙泉等泉眼,时隔三十年迎来规模最大、水量最充足的复涌,并持续喷涌至今,成为省内唯一、全国罕见的独特生态文化资源。跃动的清泉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灵感,赋予了邢襄大地新的生机活力。与百泉复涌相伴的,是城市形象全新再造、邢商投资纷纷回归、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提速,邢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正在形成!

邢台,一座与泉共生共荣的城市。城因泉兴,镌刻邢台往昔辉煌;以泉兴城,开启邢台明日新篇。泉与城,彼此成就,实现了双向奔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感受到“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的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展现在我们眼前!

(来源:“邢台机关党建订阅号”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我对邯邢基地建设的回忆”。作者系物探高级工程师,曾任地质十一队工会主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编审|胡振江 项东民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河北党史
红色热土,英雄河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