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最大的支持 关注是最好的鼓励
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回复“大礼包”,得规范大全!
推荐阅读:强烈推荐 | 水利天下微信公众号(扩传)
搜索http://www.shuilitianxia.com.cn/关注水利天下网资讯
据武汉发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汉市“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800万元奖励,并受聘为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德仁院士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后,他将获得的800万奖金全部捐给了武汉大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最高奖得主无一不是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作为遥感领域的开拓者,李德仁是全国仅有的34位“双院士”中的一位,他引领了我国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由遥感大国,向遥感强国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对地观测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他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直面科研真问题,永不停歇思索与创新。
9年从博士到“双院士”
李德仁对测绘的兴趣,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
高中时,受在课外兴趣小组得到的测量学启蒙,高考填报的12个志愿中,第八志愿填了航测与制图。最终误打误撞跨进武汉测绘学院大门,从此开始了近60年的测绘生涯。
进入武汉测绘学院的李德仁,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正因如此,引起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之父”王之卓的注意。本科毕业后,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3门考试科目,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恰逢年代动荡,因莫须有的问题,他被取消了读研的资格。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王之卓破格录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这一年,李德仁已经39岁。1981年,他以全优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随后赴德国进修,成为中国第一位派到联邦德国学习航测的学者。
在波恩大学求学的半年内,他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推导出比丹麦法更具优势的新方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1983年,他进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两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同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至今,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中国李德仁的名字在整个国际航测界回荡。
1985年学成后,李德仁婉拒了欧美科研院所抛出的橄榄枝,在完成答辩后立刻回国,短休几日便走上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讲台。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
1986年李德仁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双院士”时,距离他博士毕业仅有9年。
1985年,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7年李德仁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直到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并。
6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李德仁看来“有跨越才有创新,仅仅跟在人家后面做重复的研究,便总在后面”。
回国后,他接到了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测绘任务——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飞机上”,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他完成了边界测图任务,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我国海南岛、虎跳峡多地的航测测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测量工作,也是追赶国际航空测量先进水平的一段奋斗历程。
面对世纪之交我国卫星、航空、地面系统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现状,李德仁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卫星,要有自己的测绘卫星。”
2002年,李德仁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这一建议得到肯定,在2005年正式立项,并被列入我国16个国家重大专项之一。历时15年“高分专项”建设成绩斐然,基本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大众民生的重大需求,使我国的卫星遥感及其应用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2020年,相关研究“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德仁院士在颁奖现场
“这项成果是我们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智慧,用我们的数学和过程控制的方法,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李德仁自豪地说。
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的测绘遥感科技,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了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
在自主自立这一原动力的驱使下,李德仁还带领团队,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从基础理论到重大技术创新,让中国测绘遥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作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领军人物,李德仁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2022年6月,他获颁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布洛克金奖,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只要对国家有利,李德仁都会积极去做。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再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李德仁及其团队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以此他荣获了“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
李德仁院士在测绘遥感之路上的披荆斩棘,也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发展的缩影。在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体系在李德仁和他的老师、同仁、学生几代人努力下不断壮大,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已连续7年蝉联全球第一。
近年来,李德仁及其带领的武大测绘团队继续向前,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稳定、应用少”等诸多问题,李德仁提出将各类卫星组网,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随后,我国开启“珞珈”系列科研卫星任务,建设“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
珞珈三号01星研制团队合影
目前,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系列卫星,作为“先遣队”已经出发。“珞珈一号01星”在2018年成功升空,“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1星”在2023年成功入轨,前往太空探路。今年5月,“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未来,整个星座预计有200颗卫星在轨,“东方慧眼”将搭建起一张集定位、导航、通信、应急、搜救于一体的“太空网”,从“玩微信”到“玩卫星”,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至5分钟就能看到想看的地球图片或视频,享受卫星带来的红利。
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他已培养了200多名博士,是中国教授中指导博士最多的人之一;连续20多年,坚持给大一新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台下座无虚席。
在采访中,李德仁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
在测绘遥感领域,李德仁院士用数字绘天地之大美,用科研谱生活之乐章,用精神和事业影响年轻的一代。薪火相传、探索不止。在李德仁院士的带领下,一代代测绘人,不断推动中国测绘事业向着新的高度、新的精度迈进!
附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情况:
来源:整理网络媒体、官网等
编辑:水利天下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说明来源
欢迎投稿、入群与商务合作
薛国强:【水利天下】管委会主任兼公号创办人、主编。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工程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注册咨询工程师,水利水运双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专家委员,科普中国专家库专家成员,河湖网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文协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综合服务有限公司采购专家库评标专家、福建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福建省政府采购专家库评标专家、福建省勘察设计协会评优专家、福建省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库成员、福建省土木工程系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专家评委、厦门市城市公用事业评审专家、厦门市重点项目建设专家库入库专家、厦门市科学技术局首批科技专家库专家等。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部分推送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致谢忱!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仅标明(或未能标明)转载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您觉得好看,就请点赞、在看、留言、转发、分享一起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