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也谈大学的良心”,作者徐浩文,无锡学院辩论者协会指导教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辩论队教练团成员
“
读书之法
笃志虚心
”
时隔多年是多少年呢?我上一次主动谈这件事是在2020年9月,在澳门做校队教练的时候。上一次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在2017年,问这个问题的学弟叫武林,他现在气象局工作,自2019年10月校赛之后,没再打过辩论赛。
所以,请允许我在回答这个辩题之前先做一番感慨。无论加上多少层滤镜,辩论对于大多人来讲不会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看书作为一项长期主义的提升策略,天然和其相冲突。但是正是因为校园竞技辩手的生命周期短暂,主动问出这样问题的小同学才额外值得肯定和珍视。
先夸一通,再进行解答。
问出这样问题的辩手,大概有这样三种心态:
由于遭遇辩论瓶颈,(最近输的多) 发现“多练”和“看比赛”的方式对自己的提升有限,于是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操作能力”“审局能力”转向了“文化素养”,希望加以修炼,再去战场上一鸣惊人的。
在参加或观看辩论赛的过程中,因听到他人的陈词叹为观止,思考后发现构成这段发言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辩论技巧而是发言者背后的文化沉淀,于是产生了“赢不赢无所谓但我一定想成为这种风格的人”的想法的。
打着打着比赛学到了一些自己专业中学不到的有趣的知识,对于这些有趣的知识的追求超越了辩论赛本身,将丰富知识和提高辩论水平分立开来,打算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
这三种人,都是宝藏。
第一种辩手获得了作为辩手、作为大学生甚至作为社会人的一大美德,即“有追求”(甚至可以叫有理想信念)。同一所大学里,谁有意愿发挥自己的潜能谁就能获得优势,谁获得优势谁就能滚雪球。不被挫折打压、自主制定计划、甘于潜心研究、主动寻求帮助——在现实的世界中,他们人见人爱。
第二种辩手也很可贵,相比于胜负,审美偏好成为了做出判断的主要理由。借由辩论但超越胜负,寻找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并付诸实践向其靠拢,这就是校园辩论这个“没有对口岗位”“仅供消遣娱乐”的活动最大的价值。——在成长的逻辑中,他们值得看好。
第三种辩手理应受到最多的支持和呵护。长年以来,学习早已脱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知识的纯粹渴求和自由探索是教育最纯真和最难能可贵的动力。从生活场景中出发激发求知欲,用实际行动去追寻实用主义之外的知识,所谓终身学习和教育的闭环莫过于此。
为什么先花这么长的篇幅夸,因为他们值得。如果你问过这个问题,或者曾经犹豫过问这个问题,哪怕只是想过这件事儿,我也愿意通过这样的夸奖给你打气!
后面推书的时候,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我假设你没有相关专业基础,仅仅是因为辩论对学知识产生了实际需求或者兴趣。
第二,我假设你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集中精力去啃鸿篇巨制是有难度的。所以,有一部分会注明“听”,意思指的是这本书有不错的有声书版本或者是作家亲述的课程,没有时间看,听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可能会让你花点小钱)
胜负导向:看场外作家们的雄辩。
这一部分的书籍,适配于第一种同学,读书主要用于武装自己,换上一身高级“装备”,再去辩论的“副本”中大杀四方。
读
书
1
场上的论证和反驳
D.Q.麦克伦尼 《简单的逻辑学》
现在的比赛重交锋,双方的论一般而言都不会太深(深奥的部分一般也不会长时间进行论证),那么找出双方的逻辑线,了解哪些攻防最值得打,哪些论证缺环论就直接崩了就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先推荐逻辑学的这本著作。它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它很短。
通俗 这本书基本是完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讲解逻辑学的。
带有一定应用属性,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辩论场上都能用的上。
另两个替代品分别是郑乐隽的《逻辑的力量》和张晓芒的《逻辑思维与诡辩》,这两本书都是中国人(华裔)写的,也许有些同学读者两本会更顺畅一些。前者的亮点在于集中讲述了逻辑的局限性,颇有学术写作的严谨性的同时很务实的讲了逻辑在哪些地方是行不通的。后者的亮点在于有大量的“反驳训练”,能够锻炼反驳的意识和提升驳论时候的语言丰富度,不至于你在场上永远说那几句辩论黑话。
题外话:逻辑学的书一定要买现代人写的,切忌看见书名望文生义直接来一本哲学经典。你要是兴冲冲的下单了一本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或者胡塞尔的《逻辑研究》,那你的读书之路99%是歇逼了,剩下1%的可能性是你是个天才。
2
统计数据的解读和拆解
1
史蒂芬・都伯纳 《魔鬼经济学》(听)
这本书应该是最破圈的经济学科普读物之一了,因为是科普读物,你大可不必被经济学这三个字吓到。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数据找问题,里面所有的案例都有大量的关于数据的论证。不断重复“有了这个数据,我可以得出某某观点”这样的线条。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写作的本意是“发现问题”,比如房屋中介pua、教师改成绩、运动员打假赛、甚至是圈定最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人,所以也有一点辩论场上“挑理”的味道在。
从刚才的例子也可能感觉到这本书的趣味性,所以尽管体量不小,但是看着很带劲。
2
达莱尔·哈夫 《统计陷阱》
是不是场上看见对方某个点上有数据你就退避三舍了?试试书中教给你的内容,戳穿论据背后的欺诈!
这本书教给你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给你展示数据的人往往有什么样的坏心思以及如何暴打它们。这本书阅读后的理想形态是这样的,当对方给出某种数据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联想到他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数据,想到对方可能隐藏是哪种数据。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辩手在自己的有数据的地方是不怎么做攻防的(以为这是自己的钢板),一旦你找到了,很容易直接a穿。
3
刘擎 《西方现代思想》(听)
为什么人家的上价值入木三分,你只能写一段小学生作文的升华?那是因为人家场上的价值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有深厚根基、有哲学思考的。去哪里可以找这些有深厚根基、有哲学思考的观念原型呢?基本跑不出这本书。
这本书说是讲述韦伯至今的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实际上完全涵盖了我们当代人所有的迷思。信仰、存在、非理性、自由、公平、正义、资本、多元,书中对这些内容的解读足以支撑起任何一场辩论赛的高峰,也就足够你做价值思考的依据了。
另外,有声课程版本最后还有一个考试,听完之后可以考一下试试,如果你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及格了,代表你很有天赋!
有人问了,刚说了价值辩,有没有政策辩的推荐书籍呀?就我所知,没有!这一部分是胜负导向的,如果你是为了打赢政策辩,去看你们学长学姐讲的课件就行。想啃公共政策类的内容,需要耗费你更多的时间精力,其效率不如打比赛或者写赛评。如果你到此意犹未尽,那么和我来到下一个章节!
3
审美取向:从辩论的窗口窥见滚滚大千
到这里,请放下你的胜负欲,别太在意花多少时间能够提升你多少胜率,把它看作假日旅游,我们一起去风景绝佳处去打卡。
1
施展《中国史纲》(听)、李筠《西方史纲》(听)
历史类的头等推荐。读书先读史,因为历史事实是做议论的原始材料,读了历史,你才有机会做基于他的思考。这两本书是史纲形式的,里面讲的史实比高中课本多,但相比于了解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是你从“事实”推向“对于事实的思考”的起点,听了这门课,你会在重新认识历史的同时学习到一种从宏大叙事中思考的基本方法。
2
柏拉图 《理想国》
哲学启蒙的头等推荐。哲学是万学之学。这本书是辩论体的,乍一看你会以为自己拿到的不是书而是辩词摘录。
这本语录从“正义是什么”聊出去,越聊越宽泛,聊到了朴素认知、强权政治、契约精神、政体管理模式等等。读这本几千年前的古书不在于学里面的具体内容,重点在于感受这种通过辩论(或者说是启发式的提问)来进行论证的过程。
此外,看了这本西方哲学的开源之作,你能更好的适应之后哲学家的思维方法。
3
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
政治学的头等推荐。政治学是哲学最得意的作品。政治学是人文社科中长寿的学科,(相比于我读的教育学、后面谈的经济学等等) 它的体系太庞大,但又深刻影响着几乎一切其他社科理论,所以不得不学。
这本书把每一本涉及重要政治学观点的书籍,比如《理想国》《利维坦》《社会契约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理论都简化成了一个个十几页的专题,用原文+解释的方法让你理解他们的变迁过程。(如果你前面听了《西方现代思想》,你会发现后半本基本都是老熟人了) 在这里推荐一个学这种提要类的书的方法,就是看一节、听本书。
如果你是“每天听本书”的用户,你可以先在提要中挑选出来有音频材料的章节,然后顺着目录往下读,读到哪篇有听书就听,强化你对这个章节的理解,然后继续向下直到全书结束,结束之后,挑选一两个你最喜欢的、觉得写得最有风格的作品,尝试读原著。
4
《Crash Course Economics》 (视频)
经济学的头等推荐,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你没看错,第一这是视频,第二这是英文的。
为什么推荐这个?因为你有必要体系化的学一下经济学了,我总不能让你去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吧(想啃这个当然也可以)。Crash Course很多学科都有课,其中经济学是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每节课用十分钟的时间给你讲述一个核心概念,如供需曲线、边际效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既能保证知识的体系性,又能把难度控制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外英文搭配中英双字的,你可以顺便把专有名词混个眼熟,有助于你理解外文文献。
5
费孝通 《乡土中国》
这本书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基础自足、自治的经济基础衍生出了我们独特的上层建筑,而这些上层建筑又在以政治和文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生活。
这本书能给你解释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观念——理解熟人社会,你就能理解为何孝道在东方繁盛,西方的个人主义却更有市场。理解差序格局,你就能重新理解婚姻在中国的意义和什么叫做“人情社会”。理解了在传统中国,政治权力(横暴权力)以外的长老权力、同意权力,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讲关系”。(有兴趣可以继续读费老的《皇权与绅权》)
多说两句,我当初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先是通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后来才看的这本书,这种感觉很微妙。前者是愤青演讲稿合辑,听的人面红耳赤,后者是学者扎根大地的研究,讲得虚心平意。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深度不同、面向受众不同,对于国民性的解释最终就是大相径庭的。如果你愿意两个一块看,我推荐就遵循这种阅读顺序。
6
张远增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学理》(太长,选读)
教材它还是来了,刚才说政策辩没有快速上手的读物,现在这个硬核巨著来了。这本书事无巨细的讲解了如何去对一个政策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政策好不好。你会发现需根解损确实是辩论场上比较合适的一种套路,但在实际政策评价的时候,里面的内容要复杂的多。我们平常在辩论赛中一言以蔽之的“无法比较”,实际上也是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比较的,
另外,他有一个核心案例——我国的高考制度,如果你顺着看看不下来,可以直奔案例,在他分析的时候回到前面的章节。
成长取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如果说第二个章节可以看作是旅游,这个部分更像是旅居。如果你在旅途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旷神怡,何不在此安局下来,日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要从入门式、纲要型的书目进军到具体学者的经典著作中。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经典,这个根据你的个人兴趣和未来专业志向来定就行。(读到这里其实你真的离转专业不远了)我这边给出的是作为知识储备和精神储备的推荐。
7
评述中国和品味史学: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听)和《国史大纲》
相比于后者名著,前者作为钱穆先生上课的讲稿并不那么有名,但推荐先看前面再看后面。这两本书将把你史纲体思考的水平推上新的高度,还能让你感受在“觉醒年代”,四大史学家之一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对于学问的清醒与理性。
史学四大家哪个都是门派宗师,为何推崇钱穆?因为钱穆的观点相比于激进革命的钱玄同、全盘复古的辜鸿铭、注重考据的顾颉刚,在现今时代最有意义。从国家领导人到我们寻常百姓,我们无一不认同当代社会是文化交融互鉴、也是文化争夺抗争的时代。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继承的决心强烈,对于历史怀疑的深度恰当,对于历史经验的发掘最有价值。
8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必修课: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读这本书的理由简直不要太多。咱大二学的那个四学分的马原第二个板块都来自于这本书,批判资本用商品给人洗脑的时候离不开这本书,你捍卫作为劳动者的权益的时候需要这本书,你去讲人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离不开这本书,你揭露资本生产超越劳动生产离不开这本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如果有时间,很有必要看看这些思想的全貌。顺带一提,马克思的论证也很有风格!看了马克思,再看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甚至是布尔迪厄,你会觉得尤其亲切。
9
读懂人家的“梗”:荷马《荷马史诗》(听) 伊万.霍斯《圣经》
翻开我们中国的经史诗词,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用典”,不过因为我们就成长在这样的文化中,小时候可能还度过“成语故事”,所以大多数都很好理解。
但是外国人的“成语故事”长啥样?你要看看古希腊的经典《荷马史诗》和基督教经典《圣经》。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都有阿基琉斯的品质,都经历了奥德赛式的故事。前者很短,读完之后你可以做个这样的小实验,就是在一周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我们身边(没错,就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哪些“荷马梗”,后者很长,你可以去看故事的版本和金句集,你会发现各个出了名的游戏都有圣经故事式的剧情和对于基督教世界观的模仿和反思。
10
开学科先河的论证盛宴:柏拉图《理想国》(重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听) 卢梭《爱弥儿》(听) 亚当斯密《国富论》(听,这个慎读,太长)
看见这个推荐我估计你已经打出四个问号了。这四本书有啥联系?这四本书都是开学科先河的书籍,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开头说的“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听这些书就是为了感受世界上最聪慧的头脑如何推动学科如何从0到1的建构。
这四本书的论证风格也都能各成一派:《理想国》是辩论,通过他方观点不断刺激自己进行思考。亚里士多德是用广博的见识堆砌自己的理论大厦,卢梭是以战斗者的姿态先把自己放置在流行理论的对立面上在反驳中构建自己的观点。斯密则多采用调用常识的类比和讲故事的方法。
出于个人偏好吹一下《爱弥儿》,我的id和英文名字就取自它。这本书宣传的是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反对教育中的过度干预。书一开篇的侵略性你感受一下:“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这本书另一个亮点是在这本看上去像是日记和观察报告的书籍中,爱弥儿不断成长,在卢梭的照顾下走上了“正轨”,却在书的最后经历了一个冒险式的出走,读到让你怀疑作者的精神状态。(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风格,卢梭更为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也可以一读,那是他在政治学领域对战大名鼎鼎的格郎秀斯的经典一战。)
11
我们的使命和动力:本哈明拉图巴特《当我们不在理解世界》 乔治安德斯《你能胜任任何工作》 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从这里开始推荐的书重点已经转向修身养性了。这三本书差异巨大,第一本极其悲观,回顾的是科学昌平的时代人类犯下的种种错误,让我们反思科学。第二本极其乐观,告诉你文科生不必低头,我们无所不能。第三本书悲喜交加,讲述人类学这个社科分支的学者的真实境遇,它们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对于真善美的执着。
读这三本书,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信念。这个世界需要我们这些爱思辨的人,文科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以及你的好奇之心、研究旨趣值得每个人敬仰。在这个文科生不被看好的时代,读读这些我们想说却说不全面的话,给你充足的精神动力,坚定的思考、表达、写作和生活。
12
心灵温泉:刘玮·存在主义哲学20讲(听)
这是付费课,我不会让你花钱买心灵鸡汤,但给心灵泡温泉是值得这个票价的。如果你在此前的阅读中对于尼采、萨特它们的观点感兴趣,尤其是对于在祛魅世界中寻找意义这件事情感兴趣,非常推荐你体验以下存在主义哲学的精神洗礼。
推荐听这门课还是因为原著实在实在是太难懂了,这门课的作用一是串讲几乎所有存在主义者的经典理论,让你博学,二是感受在现代社会中迷茫的人用思辨的武器与生活的无常做抗争的故事,让你勇敢。生活不易,存在主义可以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13
俯瞰我们学过的“万里江山”:《自下而上》《理性乐观派》马特里德利
马特里德利是英国动物学博士,但他的著作远远超越动物学,你可以把这位科普作家看作21世纪的达尔文。这两本书读起来很爽,前者的核心观点是万事万物都处于流变之中,演化不来自于人为的上层设计,而是在自下而上的流向中发生的。
不过这本书远远不止告诉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简单,他细分到了生命、文化、人口、思想等层次,读这本书有一种蔚为大观的惊诧和喜悦感。
后者是通过逻辑论证告诉你为什么我们要乐观,它用事实论据推翻了几个世纪以来悲观主义者的杞人忧天,这种大开大合的、跨学科的、兼具人文主义关怀和理工科论证风格的讲述非常招人喜欢。
“
写在最后
”
其实推书,永远推不完,为什么社会公平是个经典议题,社会学没拿出来?自媒体是个新兴玩意,传播学没有拿出来?为什么对于教材退避三舍不尝试建构学科体系,为什么对于理论蜻蜓点水而不去阅读原著?
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值得探索的。
喜欢历史,不用怕读《明朝那些事》可能涨知识效率不高,喜欢科技,不用怕只看《未来简史》会不会让你思路太偏激,喜欢传播学,不用怕《乌合之众》是不是成书太早解释不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只要你喜欢,就是好的。
我本人也是打辩论打的从理科跨考到社科的,尽管读的是教育学,我却没有正经上过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这些课程,相比于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我更想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票友。
票友的专业身份是假的,但票友的获得感是真的。
我清楚的知道,选择你现在的专业,可能并不出自自己的本意,但我还知道,选择辩论往往不是家长或者社会逼着你做的。
既然如此,不必给自己压力,票友给你的是他留下来的游戏攻略,如果你有时间,就去探索一番吧!
Have fun. Have faith. Have a good time.
往期好文
排版|佟尔申
审核|黄纤雅 李子易 许纳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