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首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赵天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突破储能技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赵天寿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于能源转型,即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然而,风光电出力的随机性制约了其大规模并网,因此需要储能技术来平抑波动、平衡供需。他表示:“新型液流电池兼具安全性与扩容便捷性,循环寿命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长时储能技术,有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赵天寿强调,随着风光电利用规模的扩大,如何应对其出力的随机性成为难点。储能技术能够将波动和不可控的能量转化为稳定、可控、按需释放的能量,从而平抑风光波动,平衡电网供需。储能技术将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实现供需平衡的关键。他特别指出,长时储能技术尤为重要:“随着风光电占比的提高,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去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增长了260%,预计今年将翻倍。尽管如此,电力供需仍然失衡,一方面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另一方面电力供应紧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配置的储能以中短时为主,缺乏像煤电那样的长时能量衔接技术。”关于如何实现长时储能,赵天寿比较了三种现有技术: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和锂电蓄能。他表示:“将这三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可流动的能量载体(如压缩空气和抽水蓄能)与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如锂电),可以构建高效、选址灵活的长时储能体系,即流体电池。流体电池的能量载体包括氢气、甲醇、氨和电解液等。流体电池的优势在于功率和能量解耦,具有时长灵活、扩容方便、能量转换效率高、选址灵活等特点,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赵天寿特别分享了液流电池的应用前景:“液流电池的能量和功率是解耦的,能量储存在外部的电解液罐中,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其电解液为水系,安全可靠,且循环寿命长,没有锂离子嵌入嵌出导致的力学破坏问题。液流电池的安全性、时长灵活性和长循环寿命使其在源侧、网侧和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液流电池的显著优势,从国家到地方、企业都在加紧布局液流电池产业,抢占市场。赵天寿表示:“目前全钒液流电池优势明显,但成本较磷酸铁锂和锂电高。我们团队致力于通过提高电流密度来降低液流电池的成本。电流密度的提升意味着电堆材料需求的减少和电解液利用率的提高,从而降低成本。”携手共建共创共赢生态链!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投融资研讨会在河北张家口召开2024年12月20日,迈进“新”时代——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投融资研讨会,在河北张家口怀来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政府、开发企业、储能装备制造企业、电网、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围绕政策解读、技术交流、投融资对接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沟通,旨在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为平台,助推储能产业创新与发展,构建河北省新型储能“一核,一区,两带”发展格局。河北省能源局副局长赵春怀,张家口市政府常务副秘书长马慧,张家口能源局副局长管涛,怀来县副书记、县长王学东等政府领导,CESA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ZEA理事长陈雷杰等协会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等到场参会,并发表讲话、演讲。目前,除抽水蓄能外,我国新型储能装机中,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1-10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21.48GW/51.05GWh,功率占比93.2%,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其他储能技术百花齐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新增并网0.66GW/3.9GWh,功率占比2.86%。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新增并网321.9MW/1287.62MWh,功率占比1.4%。熔盐储热项目新增投运240MW/1200MWh,功率占比1.04%。飞轮储能新增投运80MW/6.43MWh,功率占比0.35%。铅炭电池、半固态电池储能均有200MWh级的项目投运。钠离子电池储能也实现了100MWh级项目并网。此外,多个超级电容器、电极锅炉储热等项目也相继投运。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随着风光占比提高,长时储能需求提升。主题演讲环节,赵天寿院士强调,从储能发展来说,长时储能是最大缺口,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长时储能的发展。他指出,要实现长时储能技术,能量载体要可以流动,容量与功率解耦。同时选址还要非常灵活。考虑到这些要素,流体电池是非常理想的一种长时储能技术。他指出,液流电池具有安全、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寿命长、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作为国内液流储能领域的龙头,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刘宗浩系统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应用情况,并进行了未来展望。刘宗浩指出,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60-70%的时候,长时储能是解决电网系统运行、成本最低的灵活性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全钒液流电池是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首选技术之一。刘宗浩特别指出,目前,全钒液流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度电成本问题。长寿命周期内,大连融科可以通过电解液租赁的模式解决成本问题。刘宗浩还展望了未来全钒液流技术经济性提升情况。他指出,预计到2025年,电池模块交流侧效率达到75%以上,基本达到和抽蓄相同水平。4h储能系统(含PCS)设备一次性投资在2000元/kWh左右,6h系统(含PCS)一次性投资在1600元/kWh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