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约车“除臭”不能止步于平台拉黑|新闻眼

职场   2024-12-27 21:21   北京  

今日新闻眼


给网约车“除臭”不能止步于平台拉黑

春节旅游客房限价,一场民生与发展的双赢

黄土高原“推山造地”?造假短视频本不该刷屏

商品溯源码成“乱码”,何谈守护消费者权益

警惕坑老骗局“下沉”进村



1

给网约车“除臭”

不能止步于平台拉黑


进入冬季以来,不少乘客反映,乘坐网约车时打到“臭车”的概率越来越高了。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网友反映冬季网约车内异味严重。23日深夜,滴滴出行发布公告对此致歉。滴滴表示,平台正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包括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并进行培训,以及对司机服务开展正向激励考核等,以争取改善乘客的用车体验。


微评

网友们口中的“臭车”主要指车内有明显异味甚至臭味的网约车或出租车。打车遇到“臭车”后,轻则头晕脑胀、恶心反胃,严重了会导致一路晕车,极大影响了乘客的乘车体验。时值冬季,司机为了保持车内温暖,减少了开窗透气的次数。与此同时,车辆的内饰材料会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持续散发气味。


更多人认为,网约车之所以成为“臭车”,是因为大多数司机的卫生习惯不佳,同时司机长时间在车内接触异味,可能已对其耐受。然而,越来越多的“臭车”实则正是网约车行业竞争激烈、司机生存压力大的真实写照。在一辆辆“臭车”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一个个吃、住、睡都在车里的司机,应该看到部分“卫生习惯不佳”的司机背后隐藏的窘境。目前,“滴滴出行”已出手治理这些“臭车”。


这不仅是对广大乘客呼声的回应,也展现了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努力。但网约车实现彻底“除臭”之路远不能止步于“一键拉黑”。无论是对司机进行服务培训学习,还是对司机服务开展正向激励考核,看似能够解决问题,实则只是治标不治本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降低平台抽成势在必行。合理的平台抽成能够让司机有更多的收入盈余,从而让更多的司机意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车辆卫生,提升乘客的舒适度。


(红辣椒评论微信公众号)


2

春节旅游客房限价

一场民生与发展的双赢


近日,海南三亚市发改委发布关于2025年春节期间三亚旅游饭店标准客房价格管理的通知,涉及三亚市各类旅游饭店标准客房,不包括别墅类、套房类客房及旅租、民宿类等,管理时段为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根据通知,2025年春节期间旅游饭店标准客房各房型销售价格不得高于近两年春节期间的最高价格水平,下浮不限,由旅游饭店经营者自主制定具体销售价格。


微评

三亚作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其酒店价格在春节期间“突飞猛进”,曾一度成为游客心中的痛。从2015年起,当地连续十年实施春节旅游客房限价政策,从最初的直接设定价格上限,到如今采取“不高于近两年春节期间最高价格水平”的灵活机制,这一变化,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民生诉求的积极回应——力避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式限价,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或许有人担心,限价会干扰市场自由定价,影响酒店业的正常运营。但事实并非如此。三亚的实践证明,合理的限价政策,非但没有遏制酒店业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市场的良性竞争。一方面,价格法等法律法规为限价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确保了其合法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当地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设定限价标准,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又有效遏制了价格无序上涨。


此外,当地还注重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鼓励游客监督,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体系,不仅增强了政策的公信力,也让游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与尊重。持续十年的春节限价政策,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智慧——旅游业的繁荣不应是短期的暴利驱动,而应是基于长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工人日报)


3

黄土高原“推山造地”

造假短视频本不该刷屏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在黄土高原推山造地”的相关视频,这些视频称“陕西省和甘肃省正在黄土高原开展推山造地工程,准备斥资1万亿元,开垦出5亿亩农田”。“改天换地”的视频气势磅礴,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黄土高原上造田5亿亩”的视频属实吗?可以很肯定地说,不属实。


微评

黄土高原承担着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大面积削山造地、改变黄土高原形态,其危害不亚于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这种严重违反中央精神,违背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的工程,既不可能得到批准,更不可能得以施行。公众对这一信息关注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西部大开发、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等话题的极大热情与关注。


的确,西部地区是我们的大后方,更是我们寄予厚望的腾飞地,在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下,这片广袤土地的前景十分值得期待。近几年,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也确实开展了一些梯田提升项目,但这是基于对黄土高原山地多、平地少等现实因素考量下作出的科学决策,基本在原有梯田基础上进行,与视频中的“推山造地”相去甚远。


既然如此,这些经不起推敲、处处充满破绽的谣言为何又能掀起刷屏之势?说到底,还是“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的短视频生产逻辑惹的祸。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只追求流量热度而忽视科技伦理,对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不作甄别和遏制,反而利用算法工具,将博人眼球的假新闻和错误言论推送给更多用户。正是因为这些平台的监管缺位和推波助澜,导致谣言迅速广泛传播,造成三人成虎的恶果。


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希望手握算法“指挥棒”的短视频平台切实负起应负的责任,斩断谣言的传播链,将更多的优质视频内容呈现给用户。也期待短视频创作者增强自律意识,将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优质作品上,还给公众一个风朗气清、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农民日报)


4

商品溯源码成“乱码”

何谈守护消费者权益


溯源码作为一种可追溯的防伪手段,被广泛运用在商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也是消费者判断商品真伪的重要标识之一。然而,有媒体近期接获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商品溯源码存在问题,甚至“海关入关日期竟比生产日期还早”。对此,受访电商多将这些问题归结于工作人员“贴错”或“漏贴”导致。但是,该说法难以让消费者信服。


微评

所谓商品溯源码,通俗讲就是给商品实行了实名制,一旦发现问题商品,就可以溯源查找“真凶”。在我国,对肉类、蔬菜等重要食品,已经建立了追溯体系,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实践更表明,建立商品溯源平台,一方面,便于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自我约束,塑造自身品牌,培育固定消费群;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减少了选购商品的时间和成本。


但此次消费者反映的商品溯源码问题,如码上的商品采购日期早于商品的生产日期、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商家竟可以随时更改信息等“乱码”现象也提醒,一旦监管缺失,溯源码反而沦为问题商品的“护身符”。如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各地商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商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问题。


首先,应切实发挥追溯平台作用,监管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确保进入销售环节的商品来可追、去可查。同时,还应有专门机制进行协调与监管,而不能任由企业自追溯或乱追溯。特别是,对涉及追溯造假、售假企业,线上线下生产经营单位等,实行“零容忍”,首犯重罚,再犯责令永久退出商品产销市场等严厉措施。如此,方能确保溯源码不沦为“乱码”,守护好商品安全和消费者利益。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5

警惕坑老骗局

“下沉”进村


去年以来,河南有上万名农村老人在激活“医保码”的过程中,被冒充第三方平台的犯罪团伙私自开通了支付宝账号,这些账号都被倒卖给了网络赌博、洗钱等犯罪团伙,成为转账、洗钱的工具,后经法院审理,32人获刑。案件的特殊性在于,村民的个人信息被盗窃,很难说有多少“技术含量”,完全就是面对面的忽悠,但就是这样的“一对一村推”,受害者竟达上万人之多。


微评

他们先是设法骗取村民的信任,再让后者“眨眨眼,张张嘴”,攻破人脸识别这层“堡垒”,然后就堂而皇之地施展骗术。然而,村民或许只知激活“医保码”很有必要,却很可能没有意识到已经被骗。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损失,殊不知成了犯罪分子转账洗钱的工具人。据警方统计,该团伙在邓州市流窜的1个月间,邓州市已有近1500个支付宝账号涉嫌向境外洗钱组织转账,转账总金额达1000多万元。


这也恰恰折射出“下沉”进村的骗局的典型特征。相较于城市,偏远的农村信息闭塞,不少中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不熟悉手机操作,此前也没有开通相应账号。站在骗子的视角来看,他们无疑是最理想的“围猎”对象。而农村同时又是监管相对薄弱的地带,加之犯罪分子在多个地方流窜作案,给案件的侦查带来了挑战。从农资“忽悠团”下乡坑农,到电子医保卡“村推”骗局;从打“感情牌”,到给“小恩小惠”,再到披上“官方”外衣……


近年来,骗局“下沉”呈现抬头之势,监管的步伐必须跟上。一方面,“打铁还得自身硬”,比如,既然村民有使用电子医保凭证的需求,医保部门就应当加大推广力度,将服务工作做到位,切勿幻想“有人免费帮忙推广”;另一方面,不妨进一步发挥技防作用,借助视频监控、大数据监测等手段,全力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在加大打击惩处力度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联动起来,把反诈宣传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


(南方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