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眼
●在评论区反复“哭穷”,下单真能便宜?
●当儿童也成为“网红”,合理的边界在哪
●“先享后付”套路被曝光,监管得亮真招出猛招
●多个景区明确叫停,“商拍”何去何从
●校服循环使用,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在评论区反复“哭穷”
下单真能便宜?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这样的“攻略”真能影响大数据吗?“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如何根治?
微评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告诉记者,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在社交平台上还能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
在这些帖子下,充斥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会获得更多红包。通过这些手段,真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吗?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对人下菜”,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专家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当儿童也成为“网红”
合理的边界在哪
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园日常等全程被网络包裹注视,不少短视频中还充斥着商业气息,“网红儿童”配合家长演戏成了产品推手,剧本痕迹明显。更有甚者,一些“网红儿童”在视频中打扮性感成熟,跳着火辣舞蹈,评论区里夹杂着低俗的言论。剧情有了脚本,儿童成了演员,甚至广告植入都开始出现,变成了一种流量生意。
微评
不少儿童其实是在不知情或者被裹挟的情形下出演短视频,比如有所谓“流量专家”就介绍,“肯定不能随便拍,主要靠脚本、靠台词,不然谁都能火了。”由此可见,很多孩子在一知半解中去表演一种虚假的人格,不难想象这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然,这些博主也未见得都是“用心险恶”,很多拍摄者其实就是家长或老师。但他们或许是迷失在了汹涌的流量里,或是对儿童的权益和成长缺乏足够重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客观上造成了对儿童的伤害。“一切皆流量”的短视频时代,未成年人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他们的权益该如何保障?
比如虽然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角或者参与方之一,但儿童出演带货短视频,这是否应当参照广告管理?而根据现行《广告法》,未满10岁的孩子不能代言广告,这显然会对不少短视频创作带来影响,但却能更大地尊重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和合法权益。所以针对“网红儿童”的乱象,社会、平台、家庭、学校应当去共同探索,去画定一个更清晰的界限。
(光明论微信公众号)
“先享后付”套路被曝光
监管得亮真招出猛招
近日,“先享后付”消费模式在预付费行业悄然兴起,但一些消费者却吐槽称,“先享后付”听着好听,实际上却是套路满满。有相关公司工作人员也很直白地表示,这种“先享后付”的消费金融模式,可以逃避国家对预付行业的监管。
微评
“先享后付”,顾名思义,是让消费者先享受,后付钱。在实际体验上却给许多消费者带来困扰:一则,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被商家诱导,办理高额套餐,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不注意情况下背负债务;二则,当消费者意识到其中套路,想终止履约时,大多为时已晚,不仅需要支付违约金,还只能求助商家从后台解约。
“先享后付”是一种授信赊购服务,若消费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或将面临逾期费用和信用损失,但商家往往不会提前告知消费者。显然,消费者在“先享后付”消费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是只强调“先享后付”优点,对其潜在风险一字不提、含糊其词,还是商家试图“帮助”消费者操作,都漠视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那么,“先享后付”消费模式为何在预付费行业悄然兴起?根本原因在于,部分认证服务提供商为了牟利,将其包装成利于商家的营销手段,积极扩展下级代理网络,为不具备资质企业提供“品牌挂靠”服务,以此获取“中介利润”。而为了最大化客户基础,这些服务商便诱导商家采取各种方式规避法律风险。忽略消费者实际需求、消费体验,利用技术优势,擅自替消费者做决定,自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也势必要承担相应责任。
对此,监管部门应该细化管理规范,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商家应该提前告知消费者“先享后付”优势、逾期后果、相关风险等,把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服务提供商应该优化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以便消费者及时关闭。当然,消费者自身也要谨慎、理性,避免因付费“痛感”降低,盲目消费。
(正观新闻)
多个景区明确叫停
“商拍”何去何从
变身敦煌飞天仙女、做一日苗疆少女、换上宫廷服饰“穿越”到深宫内院……为了拍下美照留念,许多游客会选择请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商业性拍摄团队来拍摄写真。最近,“商拍”再次引起网友热议。起因是本月北海公园、天坛公园等北京多个景点陆续叫停“商拍”。
微评
景区也好,公园也罢,既然作为公共场所,为何游客能取景拍照,而商业团队却不可以?这是多个景区叫停“商拍”后,某些商业拍摄团队及其服务对象心中的疑问。其实,这都是有依据的。从事实来看,“商拍”团队进入景区拍摄带来诸多问题。由于携带三脚架、反光板、化妆箱等设备,有的占道,有的占据拍摄点,给其他游客正常游览带来极大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
而且,相关设备和拍摄行为还可能给景区文物造成损害,这都是景区“谢绝商拍”的事实依据。从属性看,国有景区、公园都姓“公”而不姓“商”。“商拍”显然是一种营利行为,与景区的公共属性相背离。也就是说,国有景区不是为商业机构服务,而是为广大游客服务的,商拍带来的占机位、揽客等问题显然有损游客体验。
再从法律角度看,至少北京景区禁止“商拍”有法规依据,即《北京市公园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游人游览公园禁止有影响园容和游览秩序的行为。“商拍”是一种营利行为,不能钱都让“商拍”团队赚走,而景区来为“商拍”的相关成本买单。
(南方都市报)
校服循环使用
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我拿到了冲锋衣和棉袄,非常干净!”这几天,浙江全省迎来大降温,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的孩子们趁着午休,兴高采烈地前往校园内的“校服循环驿站”,领取合身的冬季校服。有意思的是,这些校服均为二手衣物,从现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能感受到他们对“校服循环”行动的接纳与喜爱。校服循环使用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校服循环理念在赢得赞誉和支持的同时,囿于诸多因素限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微评
首先,不少家长对旧衣物存在抵触心理。甚至,不乏有人提出质疑,生活水平提升的今天,是否有必要为节省几十上百元让孩子穿“二手校服”?校服循环利用,是不是节俭过头了?此外,衣服与人体密切接触,校服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也是一道“坎”,使得一些家长心有顾忌。
再就是,校服循环使用缺乏有效渠道,这需要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要将回收与再利用的流程贯通起来。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校服回收和再利用渠道,难以形成校服循环使用的大环境。因此,虽然校服循环使用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学生1.08亿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庞大的校服定制和淘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校服可循环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绝不是节省几十上百元钱的事情,家长应充分意识到,推动校服循环使用,实际上是将勤俭节约的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活教材”。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教育的延伸,能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资源,领悟共享的真谛。
当然,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做好二手校服的消毒卫生并搭建起操作性强的共享平台,畅通流通渠道。衣“旧”有用,传承的不仅是环保意识、循环理念,更有勤俭节约精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应当想方设法让二手校服循环使用“叫好又叫座”,成为穿在学生身上的品德教育好教材。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