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打造生态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区 加速乡村振兴
职场
2024-12-16 20:55
北京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位于武汉都市圈核心圈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30亿元。2021年1月,孝南区朱湖办事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被纳入自然资源部部署的乡镇试点。朱湖办事处位于江汉平原下游、府河和沦河交汇口,内有“东方净土、湿地奇景”之美誉的朱湖湿地公园。近年来,在保护河流湿地与周边农田建设、农旅康养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冲突突出。运用“12345”工作理念,孝南区进一步将湿地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方位整合涉农资金,一体推进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乡村旅游、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规模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生态环境天蓝地绿、景观风貌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试点建设规模7.53万亩,投入资金11.72亿元。坚持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功能、产业三大布局,放大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强化人力、物力、财力三大保障,新建“五大畅通工程”,促进孝汉同城化。统筹耕地保护,实施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三大整治工程”,促进农业高效化。统筹生态修复,实施府沦两河综合治理、主干渠系整治、湿地保护修复“三大活水工程”,促进流域生态化;统筹产业发展,实施特色种植养殖、糯稻精深加工、文旅康养“三大兴业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统筹镇村建设,实施镇区改造、村湾集并、功能配套“三大安居工程”,促进就地城镇化;统筹基层治理,实施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农场改革“三大赋能工程”,促进治理精细化,推动形成“空间高效集约、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天蓝地绿、群众安居乐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做足“整治+”文章。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项目引入孝感东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运营主体,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涉农资金,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旅养”融合结合起来。围绕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既全面刷新乡村“颜值”,又放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效应,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朱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将湿地公园、朱湖糯米、孝感米酒、花卉苗木、水产品等农林牧渔系列产品打包融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格局。大力促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产业发展,打造全节点、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农业产业链。围绕湿地,打造四汊、五台区域水上观光游和347国道沿线莲蓬、菱角采摘观光游等农旅融合生态旅游观光区。村集体与村民成立生产合作社或公司,对整合后的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按一定比例分配股权,引进农旅产业并培育休闲体验、户外拓展、农业科技体验、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成熟产业群。通过产业化经营吸引游客“体验式消费”,促进生态产品、农业产品的价值提升,共建生态、生产、生活相互共融的田园活力村镇,增添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以试点为契机,成立湖北省首家县级全要素自然资源投资公司,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孝南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投融资体系,按照“行政+技术+市场”的模式,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四资转化”投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或金融资金投向乡村振兴、生态环保领域,实现“政府有作为、部门有业绩、国企有效益、合作有分成”的目标。通过实践,试点总结出“12345”工作理念。抢抓“一个机遇”,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土地要素保障的机遇;做到“两全”,即精心做优全域规划、聚力做成全域整治;走出“三个误区”,即走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工程工具、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是政府的命令和决定的误区;解决“四个问题”,即解决工作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不到位、工作目标认领不到位、工作责任锁定不到位、工作时序启动不到位四个问题;锁定“五个目标”,即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生态修复目标、产业导入目标、和美乡村目标、基层治理目标。试点通过坑塘水面整治、土地平整、沟渠道路提升改造等,着力解决耕地碎片化、生产低效化等问题,推动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村庄拆迁集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合理采取拆迁撤并的方式,将零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并,解决村庄空心化问题,实现了“一主一副多点”的规划格局,建成还建小区4个,打造和美乡村10个。在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集中资金实现保留村庄的上下水系统、村庄道路、电力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提升配套。试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做到谋划项目前先宣传发动群众,征地拆迁前先启动还建房,土地整治前先引进农业种植主体,全面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试点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先后5次就全域整治设计征求群众意愿。将群众需求融入整治项目中,确保群众满意。同时,引导群众主动投身到全域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来,开辟专门的村民议事活动场所,聘任湾长、路长、河长、田长等“小六长”,推出由回乡创业人士、老党员、老教师组成的新乡贤,制定村民公约文明守则,共管全域项目管理。试点以大都市圈中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来调和多元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围绕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全过程保护修复和适宜利用,打造了2000亩湿地大湖、1200亩多功能圩田、2800亩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的“生态旅游”景区。围绕朱湖富硒土壤、地热、湿地、碳汇等自然资源,引进战略开发商,植入“中国零碳小镇”概念,结合湿地公园打造朱湖地热温泉旅游项目。朱湖湿地流域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湿地核心区增加到5000亩,碳汇量达6685.5吨、新增碳汇量1348吨,碳汇能力提升25.3%。预计就近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每年接待游客10.65万人次,创造旅游年产值213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约每年600万元。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N”模式,做精做优朱湖糯稻特色农业,发展4万多亩糯稻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形成8万亩糯米种植产业,供应麻糖米酒、休闲糕点、功能饮品等50余家糯稻深加工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120多家,初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糯稻全产业链,目前年产值突破40亿元。加强朱湖富硒品牌建设,提升土地自有价值和生态价值,支持糯米下游企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建立土地流转指导价制度,扶持原丰粮油等合作社发展,带动土地流转14315亩,农户每亩流转保底收入在800元以上,实现农民年增收589万元。在降低耕地碎片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同时,通过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促进土地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项目整治出集中连片耕地380块,耕地碎片化率降低27.9%,新增耕地5090亩、提质改造4000亩,粮食年产能增加560万公斤。试点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政策机遇,立足大都市圈区位优势、河流湿地资源禀赋,引入社会资本,突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打造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区。整治有效改善了平原湖区耕地碎片化问题,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挖掘土地增量,同时改善湖区生态,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生态致富康庄大道。该模式在河流湿地、平原湖区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