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业充满AI味”,问题出在哪里|新闻眼

职场   2024-12-25 23:27   北京  

今日新闻眼


“大学生作业充满AI味”,问题出在哪儿

殡葬专业从冷到热,“生命摆渡人”值得更多掌声

作业熔断背后的不敢与不愿

别让低温津贴年年“遇冷”

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是不打扰



1

“大学生作业充满AI味

问题出在哪儿


一篇7000字的结课报告,大三学生傅雪在AI的辅助下,仅用一周便完成了,比以往至少省去了一半的时间。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几年,拥抱AI工具已在高校之中成为趋势,很多学生开始习惯借助AI完成论文。然而,不少高校教师却对此持保留态度,多位老师表示,在国内高校中,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欠缺已经成为一种通病。有老师直言,一些学生交给老师的原创作业“充满了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痕迹”。看得多了,这位老师甚至能辨别出学生们使用的是哪一家的大模型。


微评

学生想方设法使用AI工具、老师不得不化身“福尔摩斯”鉴定原创成色的内耗状态,显然并非大学教育的理想样貌。对此,高校简单“一禁了之”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如何有效划定使用AI工具的边界,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大学生将AI工具作为学术“小助手”,使其代劳一些前期准备和重复性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当AI工具成了纯粹的“代写工具”,对大学生来说,接到任务后转手“外包”给AI工具,一时是省心了,却让自己错失了宝贵的知识探索、思维碰撞的过程,丧失了自我磨砺、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AI工具的使用规范不能是笔“糊涂账”,相关模糊地带有必要被进一步厘清。


除了在原则上要求学生不能违规使用AI工具外,高校也有必要细化规范,明确AI工具的使用在哪些具体环节是被允许的、哪些不当应用属于学术不端、是否需要标注使用情况等,并开设相关指导课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养成良好的AI工具使用习惯。

同时,对于AI代写情况,也不能只靠教师“凭经验判断”。加强高校同业界的合作,推出更加可靠的“AI率”检测工具,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规范AI工具使用的同时,也要“看见”学生写论文难、整理文献难等现实困境,通过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强化导师指导职责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能力,使其面对学术任务时更加从容,不至于被迫向AI工具“求救”。


(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


2

殡葬专业从冷到热

“生命摆渡人”

值得更多掌声


今年,全国首个殡葬领域的职业本科专业正式设立。报考该专业的不乏高分考生,比如浙江一高考分数601分的考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职业大学的殡葬管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破禁忌成为“生命摆渡人”的背后,既有就业市场的理性驱动,也有生命教育的不断进步,更有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与良性变革。


微评

曾被贴上“冷门”“天坑”标签的专业,如今已经变成就业市场的宠儿。去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位教师透露,殡葬专业的就业率接近100%,学生甚至未毕业便被多家单位提前预订,作为专科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几年超过了本科。今年4月,广州殡葬服务中心招聘遗体火化工,只要求大专学历,却吸引了许多名校高材生投简历,竞争之激烈令人咋舌。


《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测,到2026年,我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元。殡葬行业的专业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处理遗体到策划丧葬仪式,再到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从业人员需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涵盖心理学、管理学、文化教育等。这不仅是一份技术工作,更是一种人性化服务。在面对逝者家属时,从业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抚慰人心的力量。


生命教育的普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近年来,关于生死议题的公开讨论逐渐增多,生命教育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学校课程、家庭教育和社会活动中。生命教育帮助年轻人正视生死,打破对死亡的恐惧与回避心理。年轻人在生命教育的熏陶下,更愿意将自身的职业追求与社会价值相结合,选择成为“生命摆渡人”,为逝者和生者搭建一座理解和安慰的桥梁。


(光明论微信公众号)


3

作业熔断

背后的不敢与不愿


前不久,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公开信,提到学校将实行“作业熔断”,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可及时就寝,第二天说明情况即可,无需补做。探索“作业熔断”,这并非首例。


微评

苏州之前,广西、浙江、山东等地的部分学校都推行过熔断机制。效果如何?实践来看,有一定积极意义,许多生病或因事未完成作业的孩子会主动申请熔断。但整体上,跟进力度有限。种种声音,是对管理方式与政策效果的理性探讨,也折射出横亘在“美好愿景”与“骨感现实”之间的鸿沟。


实际上,倘若大部分孩子熬夜到很晚,一种可能是作业量或难度出了问题。倘若个别孩子无法按时完成,则可能与水平、效率、习惯有关,可能与家长额外“增负”有关。一把钥匙开不了千把锁,“一刀切”的作业时间亦然。深层看,作业熔断受到热议,还是教育焦虑的老问题。若成绩被视为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家长焦虑了,老师焦虑了,孩子自然也焦虑了。


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投身题海之中,不敢也不愿熔断。放在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治标更需治本。改革已经在路上,但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元方程,育才观念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类似作业熔断的“微创新”,虽然不见得能完全落地,但不失为一个信号、一种决心,那就是教育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先。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4

别让低温津贴年年“遇冷”


“只听说过高温津贴,还有低温津贴吗?”被问到有无低温津贴时,环卫工李明很惊讶。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近20名环卫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户外劳动者,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拿到过低温津贴。低温津贴为何年年呼吁,仍年年“遇冷”?这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现实命题。


微评

2021年,人社部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严寒天气下劳动者权益维护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指导企业对严寒天气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去年,相关部门发布《工作场所高温和高寒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参考文本)》,其中明确指出,“安排职工在室外-25℃以下高寒天气连续作业4小时以上,向职工发放高寒津贴。高寒津贴标准按照当地标准执行。”


基于此可知,对劳动者享有的低温津贴,国家层面已作出较为密集的制度安排。低温津贴不能沦为“纸面福利”,如何让符合领取条件的户外劳动者领到应有的低温津贴?对此,可借鉴高温津贴的发放落实机制。与低温津贴落实欠佳相比,高温津贴的落实机制越来越完善。究其原因,既与媒体呼吁有关,也与劳动者积极维权有关。


用人单位要呵护员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除了足额发放低温津贴,用人单位还要积极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为高寒天气下作业的劳动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不管是高温津贴还是低温津贴,都不只是钱的事,而是折射出企业和监管部门是否正视劳动者权益,尊重劳动者的感受。破解低温津贴“遇冷”问题,既需要法治层面“供暖”,也需要社会各界倾力让这个话题“升温”。


(中国青年报)


5

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

是不打扰


12月23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疑似因被游客投喂食物而变得膘肥体壮的“可可西里网红狼”被一辆大货车不慎压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公路等待游客投喂的狼有四五只,被压死的为其中一只。该工作人员呼吁,游客不要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会导致它们失去自主觅食的本领,而且降低对车辆的警惕性,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微评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向来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而闻名。也正因为往来游客众多,野生动物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零食,以至于当地野狼被“驯化”、喂成了“胖球”,甚至开始讨食、挑食。这些网红狼颇有些名气,它们的视频非常滑稽,被配上了各种调侃的文案在互联网上传播。


这些流行的搞笑短视频,或许遮蔽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可可西里的自然生态,其实已经被干扰了。这次交通事故便是自然生态被过度干扰后的一次外显,也是大家不愿意看见的后果。正是这样越来越多的投喂,影响了野狼的健康和捕食生存能力。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世界不需要人类的投喂,需要的是按照规律生存繁衍。真正的保护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尊重自然法则,减少人为干预。


生态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给它们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自然就能繁衍出一个精彩的世界来。如果爱,请“住手”!对于野生动物,不打扰才是保护,才是真正的热爱。投喂也好、拍视频也罢,那些过度干预自然的行为还是早些住手吧。


(重庆广电第1眼微博)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