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紧邻大红门地铁站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探访。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如今已经改造为集“办公、商业、居住”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园区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被评为2023年北京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
走进科技园地下一层的智慧能源管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正盯着大屏幕,查看能源系统实时运行情况。“目前园区里的空调制冷,综合利用了四种新能源技术,包括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和能源塔热泵。”京能集团所属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分公司经营计划部经理常健介绍,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常年保持15℃左右恒温,被称为“浅层地热能”。结合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技术,就可以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能源。
图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外景
“园区有18口水源井,水源热泵通过抽取浅层地下水,实现热量交换。”常健说,“冬季,热泵机组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对末端空调系统进行加热,为房间供暖;夏季则相反,热泵机组向地下水中排放热量,对末端空调系统进行降温,为房间制冷。换热完成后的循环水全部回灌入地下同一水层。”
与水源热泵不同,地源热泵利用大地土壤作为冷热源,将百米长的U型土壤换热器埋入土壤,通过土壤换热器内的循环水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园区内新建了103眼土壤换热器。据了解,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可以满足园区夏季全部供冷需求,为冬季供热提供近九成的能量来源。
项目还创新应用了末端集中管控技术,采集和管理各末端风机盘管以及空调机组的状态、温度等,可及时响应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供能质量,合理调配末端的能源输送,降低园区综合能耗,真正实现需求侧响应的供能模式。
图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空调机房
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都是通过电力驱动。在科技园的屋顶上方分布着488块光伏板,园区中庭顶部也被改造成了光伏采光顶,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年均发电量达到42.6万千瓦时,供冷供热期发电量全部用于热泵机组供能。
经测算,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应用项目可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6.15吨,较一般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60%,实现了良好的双碳效益,为既有园区改造提供示范、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