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介绍了血吸虫病的“前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吸虫病的“今生”。
展示柜里的两块石头,看似普通实则大有来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钉螺化石。于1983年在云南省洱源县发现的,距今已有200多万年,它比1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历史还长,这种小小的生物体能够历数百万年而不灭,足见其生存力之顽强。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钉螺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外壳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石头,但是它们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也见证了云南省洱源县沧海桑田的变化。展板内容
由于不能从科学层面解析血吸虫病的成因,长期以来,民间对血吸虫病心怀恐惧,曾认为这种恶病的发生,是冒犯了神灵,或者是破坏了风水,或诅咒毒水害人。对血吸虫病的真正认识,是在近代生物学和医学发展起来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批学者利用科技手段发现并证明了血吸虫病的传播过程,从此揭开了瘟神的真面目。
1881年,法国传教士福克斯,在湖北武昌县金口的长江边,采集到了一种如谷粒般大小、形似螺丝钉的贝壳类生物物种标本。经德国贝类学家格莱德鉴定,被命名为“湖北钉螺”。这是我国钉螺的首次命名。
展板内容
随着血吸虫病例的发现,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医务科学工作者也开始行动。如陈方之、李赋京、吴光等,他们在洞庭湖、鄱阳湖畔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对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随后也写了有关血吸虫病的论文。
1942年,由我国早期流行病专家吴光、许邦宪撰写的《吾国血吸虫病之大概》是最早系统地介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专著。
展板内容
(文章来源:2025.1.3 中国血防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欢迎探索人体寄生虫世界,好多未解之谜等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