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川: 棘球蚴(包虫)病160年控制失败和成功经验教训及我国的控制对策(2024) ◈文献导读

文摘   2024-12-26 19:38   湖北  




(教学资料图片)

棘球蚴(包虫)病是最早被记录于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在2400年前的“箴言-aphorisms”。直到1853年意大利科学家 von Siebold确定棘球蚴病的生活史后,包虫病的科学控制奠定了基础。随后 1854年德国科学家Kuchenmeister在其撰写的《包虫病控制原理》中指出禁止给犬饲喂家畜脏器是防控棘球蚴病的有效方法。为此冰岛于1863年开始实施了针对病原循环链的控制方法,即禁止给犬饲喂家畜脏器和每年驱虫一次,最大程度地减少犬小肠内的成虫的策略,至今已经有160年的防控历程。回顾棘球蚴病的防控历史,有成功控制的实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总体而言,棘球蚴病的防控历程是先失败,再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总结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表明对流行区制定适宜的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棘球蚴病160年来控制失败的几个实例进行总结和综述。
1 冰岛控制失败与成功
1840年,冰岛当地人群的细粒棘球蚴病感染率为26%~30%,在1860-1899年间人群细粒棘球蚴病感染率为15%~62%,直到1960年其感染率下降到0, 1998年冰岛宣布消除棘球蚴病。
冰岛只流行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在已经明确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和细粒棘球蚴病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冰岛政府1863-1891年期间采取的控制方式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居民认识到犬是传染源,病畜脏器喂犬是犬感染的主要途径,通过宣教的方式让居民通过改善养犬的行为,即不给犬饲喂有包囊的家畜脏器来控制细粒棘球蚴病。为使居民了解疾病的传播,1864年由兽医学教授Harald Krabbe撰写了一本18页的棘球蚴病控制的宣传手册,重点描述了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和犬在传播途径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附带插图,该手册由政府免费发放给居民。强调禁止将生的家畜器官给犬饲喂,减少犬的数量,并避免人与犬亲密接触等行为是控制棘球蚴病的有效方法。1869年,政府通过了“包虫病法”, 声明将生的家畜脏器用于犬饲喂属违法行为,然而该法律及宣传并未取得预期效果。20多年后,即1883年对100只犬的剖检结果表明,犬的感染率仍高达28%,未取得控制效果。考虑到宣传册页数过多且居民难以理解,卫生管理负责人J·Jonassen在1884年编写了一本简易宣传手册,在1884-1891年间分发给每家每户。由于当时书籍稀缺,除了圣经以外,棘球蚴病防治宣传册成为最流行的读物之一,全岛人普遍接受了系统教育。但在1890年尸检结果表明,仍然有20%的逝者有棘球蚴感染。冰岛通过近30年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控制效果不显著,几乎接近失败。
1890年,冰岛开始通过立法要求对所有的犬进行注册,并强制要求犬主必须为犬纳税,此外,还限制犬的数量,规定给犬饲喂牛羊的脏器属于违法行为,对含有包囊的脏器必须进行深埋和焚烧处理。同时该法律还规定每1只犬必须每年接受1次的驱虫处理。最初使用的犬驱虫药为卡马拉水果(Mallotus philippinensis)提取物,后来被槟榔果(Areca catechu)提取物所替代。1924年起,人工合成的氢溴酸槟榔碱成为主要用于对犬驱虫的主要药物。
19世纪末,冰岛增加对中间宿主采取屠宰管制措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屠宰场系统,规定了私人屠宰属于非法行为。政府倡导使用4~5个月龄的羔羊替代以往3~4岁去势公羊作为肉类供应,并不鼓励养殖奶山羊。总结这些方法,冰岛首次采取了病原循环链“双切”的策略并实施了具体的措施,包括犬的登记管理、每年一次对犬驱虫、减少犬的数量和最严格的家畜屠宰管制以及增加幼畜出栏等措施。
根据1960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从1950-1960年期间未发现新的棘球蚴病患者,冰岛于1998年宣布消除棘球蚴病,共历时135年。在最初27年的宣教措施效果不佳后采取了调整措施,包括每年一次对犬的驱虫、严格屠宰管制、立法控犬、强化宣传教育等策略,又花费108年才达到细粒棘球蚴病的控制效果
2 新西兰控制失败与成功
受到冰岛细粒棘球蚴病控制项目的影响,根据当地细粒棘球蚴病严重流行的情况,自1938年起,新西兰开始实施对棘球蚴病的控制项目。在第一阶段中,主要采用“志愿者教育”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并由政府向犬主提供4次氢溴酸槟榔碱用于犬的驱虫,此外,通过立法禁止犬主饲喂生的家畜脏器。并片设屠宰场,严格管控和动物肉类检疫以及管理家畜脏器等措施,截止到1958年调查显示 “无论是人群棘球蚴发病率还是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感染率都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20年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棘球蚴病控制策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为了更好地控制棘球蚴病,新西兰议会于1959年通过了包虫病法,要求每个县(local county councils)对所有城镇和农场的犬进行注册,并收取犬的管理费用,共有40万只犬被注册。1959-1972年期间,在所有的农牧区域内对犬采取了氢溴酸槟榔碱进行驱虫措施,并建立中心检测实验室来完成每年100万只犬的检测工作,相当于每只犬每年接受2~3次驱虫检测。在这段时间里,绵羊感染率从50%下降到25%,犬的感染率从大于30%下降到5%左右。尽管感染率有所下降,但13年的控制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在1972年国家棘球蚴病管理委员会决定对犬实施每6周驱虫1次,即每年8次驱虫措施。确定驱虫间隔期的主要依据于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5 d后排卵,因此,确定每隔45 d 进行1次驱虫可以有效地阻断虫卵的产生,基于此原理,新西兰采取了每年8次驱虫的控制措施,并最终宣布消除棘球蚴病。为了有效管理驱虫工作,在农场犬的数量控制到20万之后,国家雇佣了400名专职技术人员对所辖区域内的每一只犬定期进行驱虫。经过8年努力,到1980年全国仅有5只犬感染。1981年绵羊的感染率下降到0.43%。通过19年的持续控制工作,到1991年人和绵羊的感染率都大幅度下降。
1991-2002年期间,新西兰进入棘球蚴病控制的“巩固期”,仍然采取每6周1次,1年8次驱虫措施,并对所有屠宰的家畜进行屠宰检疫。自1996年起,每年监测超过2500万只羊,并未发现携带包囊的羊。经过11年的“巩固期”的执行后,绵羊和人这两大中间宿主间几乎没有新发感染棘球蚴病的情况,因此,新西兰在2002年宣布消除了棘球蚴病
3 乌拉圭控制失败与成功
乌拉圭是南美洲唯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约为320万,饲养着2500万只羊和16万只犬(1994年)。与冰岛和新西兰类似,该国仅存在细粒棘球蚴病流行。
1962-1971年,人间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在20/100000到75/100000之间。然而,这期间缺乏牛羊感染率数据。为应对人间细粒棘球蚴病的高流行,国家于1965年成立了棘球蚴病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养羊农场主发放氢溴酸槟榔碱,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从1972年开始,专业的驱虫和检测队伍(Mobile arecoline teams)对所有的犬进行监测,并每年进行6次驱虫,然而由于仅50%~60%牧场的犬得到了驱虫处理,因此控制效果不佳。1972-1985年绵羊的感染率仍然保持在40%~65%,而人的感染率为12.4/100000,说明控制工作失败了。由于军政府的管制严格,1973年棘球蚴病的控住处于停滞状态。至1991年有10%的犬感染,40%的羊感染棘球蚴病。
1991年重新开始棘球蚴病控制,由当地警察负责收取犬的管理费(犬税)。1992年采用吡喹酮对14万只牧羊犬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措施,即每月对犬驱虫1次的措施进行控制,调查的结果表明有90%的犬得到有效的驱虫,控制效果良好。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犬的感染率为0.7%,人的患病率下降至6.5/100000,羊的感染率小于5%。2002年羊的感染率仅为3.3%,2008年犬的粪抗原阳性率下降至3.4%,人的感染率下降至2%,全国20岁以下的病例仅有2例,乌拉圭,通过每月驱虫1次,每年12次的措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控制效果。
4 威尔士有效的控制和回升
英国南郡威尔士自1983年起开始实施细粒棘球蚴病的控制措施。其中包括定期每6周对农牧区的犬只进行吡喹酮驱虫,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主要面向农场主和犬只饲养者,以详尽的教育方式告知他们不要给犬只提供生肉器官作为食物,禁止在家屠宰家畜。调查表明,在80年代中期,威尔士中部犬的感染率为4.6%~25%,其中猎犬的感染率为9%~29%,7%红狐感染,羊的感染率为23%~37%,人的感染率为3.7/100000至3.9/100000。5年后,1989年羊的感染率下降到的10.5%,1993年犬的感染率下降到0~3.4%,人的患病率下降到2.3/100000。
1989年后,政府停止的对犬驱虫经费的提供,仅采取健康教育的措施,鼓励农场主和犬主自行购买吡喹酮进行每6周1次驱虫。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犬的感染率上升至8.1%,进一步调查表明,犬主的驱虫间隔期超过4个月,说明每年2~3次的驱虫措施效果不佳。目前棘球蚴病在英国威尔士仍然流行
5 肯尼亚图尔卡纳控制失败实例
图尔卡纳是肯尼亚肯西北部的一个地区,面积为 70000 km2,人口16万,根据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有220人感染了细粒棘球蚴。为了控制细粒棘球蚴病的高流行情况,在1983年得到非政府组织-非洲医学与研究基金(AMREF)的支持下,当地进行了实验性控制工作。该控制范围涵盖12000人,其中70%是游牧民和半游牧民。在控制区内共有12万只羊、4.5万头牛、3500峰骆驼、8000只驴和8000只犬。其中63.5%的犬为细粒棘球绦虫阳性犬,据极少量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7%的羊和牛感染,但有60%的骆驼被发现感染。
1983年开始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对犬进行淘汰和去势,开展健康教育,并每6周使用吡喹酮进行驱虫,这些措施持续了11年(1983-1994年),结果显示,仅有30%的犬进行了有效注册,30%的犬在前2年完成了驱虫,平均的驱虫间隔期从最初的每6周增加到每12周,驱虫频率频率从每年8次减少到每年4次。B超检查结果表明人的细粒棘球蚴病感染率从7%下降至3%。解剖检查表明,在5年后(1988年),犬的感染率下降至45%,而在11年后(1994年),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7%。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犬的感染率再次上升至31%。总体上来看,此项控制工作是失败的,并表现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犬的感染率下降速度缓慢,最低仅为27%; 二是后期又出现了犬的感染率上升情况。管理层面上存在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政府领导和长远规划;此外,控制范围较窄且和驱虫措施不连续、不严谨也是图尔卡纳棘球蚴病控制失败的原因之一。技术层面上存在问题:低覆盖度和每年4次对犬驱虫不能阻断病原的传播。
6 意大利撒丁岛控制失败实例
撒丁岛是意大利的一个岛,面积为24 000 km2,人口为160万,羊的数量达到350万只,约15万只有主犬和8万只无主犬。1981年绵羊的感染率为85%,牧羊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为24%,无主犬的感染率为10%~20%,人群感染率为16/100 000,并且病死率为5%。鉴于棘球蚴病的流行,1960-1967年期间撒丁岛进行了第1轮控制工作,该阶段采取了多项主要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画册、海报、收音机、电视、电影和会议等)以及每年1~2次氢溴酸槟榔碱驱虫活动。1973年根据地方法规开展了第二轮的控制工作,并在1975年后使用吡喹酮对犬进行驱虫处理,当地政府还关闭大约500家小型屠宰场,更新了109家较大规模的屠宰场。调查数据显示,在1989年仍然有87%的羊受到感染,人的感染率为13/100000, 说明目前的控制手段效果不佳。
1987年,撒丁岛政府通过了消除棘球绦虫的行动计划,并每年拨款1500万欧元(换算后)用于控制棘球蚴病。新的棘球蚴病控制规划包括对所有有主犬进行注册、对犬驱虫、减少无主犬的数量、改善屠宰检查、并加强健康教育。同时,政府还通过法律要求社区捕杀捕捉到的流浪犬。然而在1997年调查结果显示,羊和人的感染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主犬的感染率高达为25%,无主犬的感染率为11%。200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羊的感染率仍然高达75%,人的感染率9.8/100000,可见该控制计划完全失败。
控制失败的原因包括:未对犬只进行严格的驱虫,未规定驱虫频次和要求;对无主犬缺乏有效管控,居民抵制捕杀无主犬,法律和伦理上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和使用经费;尽管采取了30余年的针对牧民的高强度的健康教育,仍然未能有效地提高牧民对棘球蚴病的防控知识水平,也没有改善与流行传播有关的行为。
7 棘球蚴病控制失败的教训
7.1 仅依靠宣传教育不能控制棘球蚴病的流行
细粒棘球蚴病主要通过家养动物循环链传播。一般情况下,供应社区肉品的动物是通过屠宰处理后提供的。冰岛和新西兰第一阶段控制措施的设计基于通过教育改变居民屠宰家畜后不将病畜的脏器饲喂给犬,以切断病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循环链。然而,这2个国家用20~30年的实践证明了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控制手段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事实上,在1864-1891年间,尽管冰岛几乎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控制效果。新西兰采取宣传教育加犬主自己驱虫4次的方案也未见成效。意大利撒丁岛运用了现代化宣传工具和手段也未能取得有效控制结果。尽管宣传教育的并非取得控制效果的手段,但可以帮助居民接受政府所颁布的控制措施。
新西兰从1938年政府采取片设屠宰场、严格管控家畜屠宰,严格动物肉食品检疫及管控家畜脏器等方法和专业团体管理下的4次驱虫,说明屠宰管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棘球蚴病的控制必须有切断病原循环的技术措施。
7.2 有效管控传染源和对犬驱虫频率
棘球蚴病传播涉及两个病原,第一是感染中间宿主的虫卵没有虫卵不会出现有棘球蚴病。第二是原头蚴,没有原头蚴就没有犬成虫的感染。因此,控制该疾病需要针对两个传染源, 一方面是犬和狐狸作为虫卵的生产源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将牛羊和鼠类等小哺乳类,作为原头蚴的生产源进行控制。建立屠宰场并通过制定法律规定来管理病畜的脏器以防止被犬吞食,是控制细粒棘球蚴病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对于多房棘球蚴病则无效,因为该病病原的最大宿主群是以田鼠为主的小哺乳类动物。实际上,在屠宰管制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且费用昂贵。因此,在控制160年棘球蚴病的关键核心措施中,定期对细粒棘球蚴病传染源终末宿主进行驱虫是至关重要的。新西兰成功消除了细粒棘球蚴病,并且乌拉圭在短期内将高发的细粒棘球蚴病控制到低水平,这些实例表明只有将犬作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和控制对象,并采取阻断虫卵污染的驱虫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棘球蚴病。然而,在意大利的撒丁岛上,尽管投入巨大,但由于没有将犬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导致细粒棘球蚴病仍然高发。因此,犬只的管理和驱虫策略是控制棘球蚴病的关键要素。在对犬只进行驱虫时,存在3个基本问题:首先是确定合适的驱虫频率;其次是确定谁来负责投药驱虫;最后是确定最小有效范围内的驱虫措施。冰岛在全国范围内每个社区都建立了“驱虫室”由专人负责每年对犬进行一次驱虫,经过108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效果。新西兰采取了给犬主发驱虫药的措施,由犬主自行投药进行驱虫,但效果几乎无效。后来改为每年由专人进行4次驱虫,有一定的效果,但不理想。乌拉圭每年6次驱虫措施的效果也不明显。
新西兰在确定细粒棘球绦虫在犬体内发育45 d后排卵,因此通过每6周驱虫1次,每年驱虫8次, 共计8年的措施,成功大幅降低了细粒棘球蚴病的感染率。随后经过11年的巩固期,该病得以成功消除。然而,在阿根廷的南部地区采取同样每年驱虫8次模式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近20年的控制,儿童和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患病率在下降到低水平后不再下降,说明没有有效阻断虫卵的释放。可能与阿根廷细粒棘球绦虫的发育时间和驱虫的覆率有关。相比之下,乌拉圭改为每年对犬12次,即每月1次驱虫措施,10年的时间使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感染率从40%下降到3.3%,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从10%下降的0.7%,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冰岛、新西兰和阿根廷都采用专人投药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比较不同投药者(包括犬主、兽医和村长指定村民)投药频率,结果显示,犬主年投药频率1~2次,村兽医3~5次,防疫员10~12次。因此每村选择专职防疫员是比较好的选择。肯尼亚图尔卡纳控制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控制范围小,游牧共用相同的牧道。棘球蚴病的控制最小范围应该是一个县以上的范围。
7.3 要有长期控制的计划
肯尼亚图尔卡纳控制失败和威尔士有效控制后的回升说明棘球蚴病的控制必须纳入国家计划,只有确定为国家防控计划才能长期和持续地投入和防控。不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和长期的投入,对传染源-犬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面临困难,是这是导致控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棘球蚴病高发区传染源犬长期高频率(8~12次)驱虫管理是成功控制的关键。如何建立一套对犬驱虫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则成为执行措施中至关重要之处。意大利撒丁岛控制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对无主犬的管理失败。岛上有1/3的无主流浪犬感染率达到10%~20%,为感染的主要来源,减少流浪无主犬的数量是控制必须要做的。
8 控制棘球蚴病的关键要素
棘球蚴病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首先需要明确棘球蚴病的病原和传染源是什么。“病”是幼虫所致,其病原是虫卵,而源头主要是犬,对人和家畜的感染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控制好传染源犬的数量和使犬无虫、不排卵是棘球蚴病控制的核心。而控制采取的措施必须包括控制犬的数量和降低或消除其体内的寄生虫。只要无棘球绦虫虫卵,就无棘球蚴病,即“无卵无病”的原理。目前国际上可行的措施是对无主犬采取安乐死的模式减少犬的数量,通过高密度高频率(每犬每年12次)驱虫就可以在5~10年内显著降低人和羊的感染率,这对于控制棘球蚴病高发期至关重要。像新西兰这样管理水平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总结早期未能成功控制该疾病经验基础上,在1972年至1980年间采取严格的阻断虫卵排放的模式,并雇佣专职人员对每只犬采取成虫排卵前驱虫即每年8次(每45 d)驱除细粒棘球绦虫。经过8年的时间取了基本控制,又用11年采取相同的措施达到控制和消除的水平。乌拉圭从1992到1998年,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措施, 用了6年的时间取得了基本控制效果。其它措施属于辅助性措施,辅助实施对犬的驱虫。宣传和教育,或采取低于每年8次驱虫的频率实际上对棘球蚴病控制的影响度是相对较小的,该措施的关键诟病是没有消除虫卵的排放。从以上几个实例来看,宣教的单独使用无论是百年前,还是现在,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无法取得好的控制效果。但宣教仍然是很重要的,好的宣教可以让居民理解和接受控制措施和方案,是执行技术措施的保障。
9 我国棘球蚴病的对策和面临的挑战
9.1 高流行区的控制
从病原上讲是减少和阻断虫卵的产生和排放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成功的方法是成虫排卵期前进行驱虫处理。在我国,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排卵期为45 d, 可以采取新西兰的驱虫模式每45 d 1次的驱虫措施。那些已经消除或基本控制了囊型棘球蚴病流行的国家仅限于控制细粒棘球绦虫传播与流行。然而,我国同样是泡型棘球蚴病高发地区。多房棘球绦虫的成虫排卵期为30 d。如果要取得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的双病控制,必须采取每月驱虫1次的方法。因此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措施是我国棘球蚴病高发区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我国棘球蚴病的流行与新西兰、冰岛等已经控制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其流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典型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无明显的地理隔离;其次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棘球蚴病,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多房棘球蚴病,后者患者病例占全球的90%;再次,两种棘球绦虫病原的发育时限不同,直接影响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的制定;最后,在流行区域内存在众多种类和庞大数量群的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仅西部地区11种家畜可以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其数量可达2亿多头(只),而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仅啮齿类就达数百亿。使得管控变得困难;最后,流行区内存在着多个民族和不同的社区生活生产方式,这对于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流行特点要求所采取的措施需要具备较好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两种棘球蚴病高发流行于我国的西部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因此以游牧和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点,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最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与我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属于经济相对不发地区,交通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棘球蚴病控制方法。从已证明的有效方法和控制速度来看,“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无虫卵排放的对犬驱虫的方法无疑是最佳方案。在新疆两个县的试点和从2005年到现在全国的控制效果证明对犬每年12次驱虫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实际上,犬不仅传播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犬体内还有其它几种绦虫,对家畜产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比如有多头绦虫引起的牛羊脑多头蚴(脑包虫)病是犬体内的多头绦虫(Teania multicepes)引起。牛羊囊尾蚴病是由犬体内的泡状带绦虫(Teania hydatigena)的幼虫引起,在西部牧区感染率可达45%~70%。吡喹酮5 mg/kg的剂量可以完全驱除犬体内的这两种绦虫。每月用吡喹酮驱虫1次不仅可以控制棘球蚴病的流行也可同时控制或消除脑多头蚴病和牛羊囊尾蚴病的流行,将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犬的驱虫可以起到 “一箭多雕”的作用。
9.2 低流行区的控制
在我国棘球蚴病控制措施采取以前(2005年以前),我国棘球蚴病的流行区达到86%,其中以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宁夏及内蒙西部为棘球蚴病高发区,占流行面积的44%,从2021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高发区通过采取以每月对犬驱虫1次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和犬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均下降了90%以上,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流行状态。
如何对低流行区棘球蚴病进行防控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从上述棘球蚴病控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发现传染源并对传染源(犬)进行有效的防控,是棘球蚴病的控制和巩固的关键,因此对阳性犬的发现是棘球蚴病低流行区控制的核心内容。在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的诊断方法方面目前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法国等欧洲国家通过利用对犬粪病原PCR方法(Copro-PCR)已经运用于阳性犬和环境病原体的发现。在我国已经研发出粪抗原ELISA(Copro-ELISA)用于阳性犬的诊断。建立以阳性犬发现和驱虫管理为核心的防控将是棘球蚴病低流行区精准防控的核心内容。
泡型棘球蚴病的病原循环于犬/狐狸及野生啮齿类动物之间,这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循环链的传播使得泡型棘球蚴的控制极为困难。通过灭鼠控制居住环境中的鼠类结合棘球绦虫阳性犬的发现和管理将是目前泡型棘球蚴病向人间传播的主要控制手段。
(文献来源:2024 ,40 (05)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吴川川等 参考文献略)


多房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欢迎探索人体寄生虫世界,好多未解之谜等您发现


2019年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色达县人群棘球蚴病推算患病率为6.30%,属于我国棘球蚴病重度流行区之一。


包虫病病原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包虫病流行地区主要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和四川等西北地区发病最为严重。


青海大学包虫病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让世界性难题实现重大突破

这项成果推动包虫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重大突破,迈出了重要步伐。


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组分分析

为治疗免疫失调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北美开始暴发可怕寄生虫疾病:会导致类似癌症的症状,由动物传人所致  

AE症状的出现通常与肝癌相似,包括上腹部疼痛、全身虚弱以及体重减轻。如果不进行治疗,AE会带来致命危险。


海拔4520米之上的包虫病歼灭战

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


国内外包虫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2019)

通过运用新型媒体,弥补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相信包虫病健康教育工作将逐步走到成熟,群众对包虫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会逐渐提高,疫情也会逐渐走向稳定。


2017-2018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动物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2019) 

本研究对阿克苏地区辖内县 (市) 家畜血清抗体水平和犬粪抗原进行了监测, 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向"虫癌"宣战-高原零距离

包虫病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危害?西藏包虫病流行情况如何及调查范围有哪些又该如何实施?拉萨农牧区群众患包虫病情况如何?每个村至少选取多少人进行调查?是什么原因造成农牧区包虫病高发?


肝包虫入侵肝脏"吃掉"男子两根血管 何为“虫癌”


四川甘孜县藏族牧民所泽,在4年前当地体检时,发现了巨大的“肝脏占位”,谁“占领”了肝脏?


"小手拉大手" 雪域高原斗"虫癌"


石渠县饿多玛乡学校的大课间时分,格外热闹。每天这个时候,全校学生一起做包虫病防治操,朗朗上口的歌词再配上藏族舞蹈,和我们熟悉的健康操一样,寓教于乐。


我学者破译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密码(2013)


科研人员首次揭示了细粒棘球绦虫独特的胆酸盐调控双向发育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关于细粒棘球绦虫生物学、发育、分化、进化和宿主互作等方面的一些新认识,并鉴别出了一些药物和疫苗靶点,有可能推动开发包虫病干预新手段。


我爱寄生虫
换种方式掌握熟悉了解人体寄生虫专业相关教学知识,为大众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