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喜芬教授做客赣江法学论坛

学术   2024-05-20 09:56   江西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喜芬教授做客赣江法学论坛



5月17日晚,赣江法学讲坛第九十讲“认知法学视角下的司法公信力”于法体楼Q4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喜芬教授主讲,法学院副院长谢小剑教授主持,法学院张沈锲老师等师生共同参与。






林喜芬教授从研究方法引入,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学术研究中,采用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居多,而采用社科法学的研究方法不多,法教义学偏重解释法律文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对于刑事诉讼法所编写的理解与适用就属于这个范畴,但相较于刑法学的教义研究,我国刑事诉讼法领域的教义学研究还不够发达,研究不够充分。社科法学在21世纪初被刑诉学者广泛应用于研究之中,其中以四川大学左卫民老师、北京大学陈瑞华老师为代表,对各种司法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这揭示出社科法学的一个特点:从经验到理论的构建路径。






其次,林喜芬教授对社科视角能给刑事诉讼法带来什么进行说明。在《法官如何思考》以及《法官如何行为》两本书中,作者通过社科的视角研究法官作出判决的影响因素,研究法官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法官素质与司法腐败的联系等。这种社科视角,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司法现象,能够从规范层面的法与实践层面的法中寻找到真问题,能够对现象进行因果判断。随后林喜芬教授又以《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一文为例,在普遍观念里,证人出庭率低是因为证人害怕出庭后遭到打击报复、出庭耽误工作等,但经过访谈等调查发现,实践中更多的原因是司法官员认为证人出庭使得案件复杂化,需要走更多的流程,因此不愿意让证人出庭。这种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于一般认识的结论,正是社科视角带给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价值。






最后,林喜芬教授从饮食等生活因素、认知负荷、先验概率、锚定效应、后见之明等五个方面介绍认知因素对刑事司法决策的影响,对非言语行为的谎言识别和证人基于记忆的证言是否可靠进行了分析说明。深入地对认知因素如何与刑事司法研究相结合进行了阐释,并且以自己所发表的《民众对司法判决的认同与信赖——基于认知实验的研究》为例,从样本的选取,被试群体的挑选和身份,如何根据被试作出的实际判断测算评价民众对司法判决的认同度和信赖度等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


与谈环节,林喜芬教授详细地回答了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的问题,对如何确定试验方法、如何组织试验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谢小剑教授在最后谈到,林喜芬教授的讲座选题新颖、内容详实,他花费三年的时间研究认知实验与司法的问题,是甘坐学术冷板凳的体现,是真正的学者,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李天诚

文字|李天诚

编辑|马颖媛

 审核老师|袁敏     

江财法学研究生会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