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思想政治必背知识点统编版必修第一册,可下载打印!

教育   2024-11-19 09:39   贵州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

2024高中思想政治必背知识点统编版必修第一册
资料目录

下载拉至二维码处


资料展示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地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二)原始社会的阶段

1.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采集天然食物、打制石器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定居、磨制石器

(三)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四)原始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1.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1)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2)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3.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

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原始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黄金时代”?

1)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私有观念。

2)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产品及其贫乏,处于愚昧和野蛮状态;地位+生产力

3)不能以有无压迫和剥削作为评价是否为理想社会的标准,应该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标准

4)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要努力奋斗。

(五)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确立

1.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剩余产品的出现,

3)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4)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2.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结果贫富分化加剧,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

(一)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1.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2.阶级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奴隶主与奴隶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奴隶制国家--上层建筑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国家

(五)对奴隶社会的评价

角度:根本原因+具体表现+评判标准

1.根本原因: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

2.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3.判断一种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六)奴隶社会的衰亡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三、封建社会

(一)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2.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3.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

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地主与农民之间是明显的剥削与压迫)

了解)封建社会生产力特点:

1铁制农具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

2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3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4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二)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1.剥削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剥削的方式: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

(三)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为维护封建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上层建筑

(四)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的反抗:小规模的抗租抗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1.根本原因:生产力

2.生产关系:相比奴隶,农民处境改善(三个方面)

——农民积极性(劳动者:生产力)

3.判断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

四、资本主义社会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隐蔽的剥削与压迫)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1.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

2.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作资本

——实现方式:依靠暴力、通过掠夺

(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上有优势

2)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自由平等博爱

4)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

2.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意义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政治上: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经济上:推动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飞跃

4)文化上:文化上: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有需求没钱买)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原因

1)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主要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3.地位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2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4.资本主义社会的结局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三个越来越

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综合探究P69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

1生产力的地位: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内容

1)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标志);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构成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构成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3.评析题答题思路

(1)合理之处+原因

(2)不合理之处+原因

(3)怎样做才合理(根据题目可写可不写)

(4)下定论:片面、不科学

(注意:不要一上来就判断对错,按上述答题模板来;

要分条,注意答题规范)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三个阶段(了解)

1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218世纪: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3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2.评价

(1)积极影响——背景+地位: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局限性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未触及本质问题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二)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基础

2.工人运动的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基本形式(能选出来即可)

经济斗争: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最初的捣毁机器到后来的经济罢工、游行示威等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位

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战争等方式。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

思想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任务是向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斗争。

3)工人运动的意义:

①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3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按需分配)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开创了工人运动的新时代,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内容:见上

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理解: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特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P17

(1)马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马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

思想体系;

(3)马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4)马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一)巴黎公社——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工人群众发动的起义;失败原因: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四)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的挫折?

1.道路是曲折的: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挫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

2.前途是光明的: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1)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生产力巨大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2)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伟大飞跃

4.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1.是什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二者的关系: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2)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的和动力。

(三)悲怆的探索历程

1.探索复兴之路的尝试

1)各种尝试: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2)各种尝试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

②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3)结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根本原因)

2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3)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能力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

问题的出路。

(二)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

1.特点: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

2.意义: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4)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6)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

按识别此二维码下载知识点

链接:http://jazpan.com/box/18344.html


——END——

预习、备课资料汇总

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高清版电子课本教科书

中小学各科目PPT课件教案试卷说课稿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ppt课件快闪教案等
推荐:2024上教资笔试备考资料
中小学各学科上册期中测试卷(多版本
中小学各学科上册期末测试卷汇总
小学初中全年级下册中测试卷
中小学全科1-6-9下册期末测试卷
【中考】初中各学科中考复习汇总
小学全科学生预习图文微课视频汇总

初中全科学生预习图文微课视频汇总

高中全科必修选修知识点微课名师精讲

怎么获取更多课件教案等资料?

扫码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整套资料

绿色学习平台
超多微课视频、课件教案、练习等资料,供学生预习、家长辅导、教师备课。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