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别人的思考去思考,用别人的失败汲取教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是效率最高,而且成本最低的提高方式。
曾经英伟达的老板黄仁勋说过这么一段话:
Learning from mistakes, other people's mistakes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Why learn from your own mistakes? Why learn from your own embarrassment? You gotta learn from other people's embarrass.
That's why we have case studies, isn't that right? We're trying to read from other people's disasters, other people's tragedies. Nothing makes us happier than them.
翻一下,那就是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学习办法,为什么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呢?最好的就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要不然为什么天天去研究他人呢?我们从其他人的麻烦中吸取教训获得进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们进步的了。这段话,其实可以深层次剖析一下,首先并不是自己的错误不能吸取教训,而是代价太大了,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盯着自己,总不能把所有的亏都吃过一遍,才能总结出经验吧,而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效率和成本都是最优解。闯红灯不遵守规则会被车撞,其他人有无数血淋淋的教训,这个经验自己不吸收不敢苟同,没法换位思考,只能自己被车撞了才能总结经验,这种人的人生悟性得多低,效率得多低?所以,很多话别人践行许久,说出来轻松,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因为需要很强的同频思考,只有同频的人,才能接收到彼此要表达的意思和信号。我们读书,听别人的故事,看过来人的经验,其实都是借助别人的经验,来给自己指导生活,在别人的成败之中,总结经验,然后为己所用,这是有智慧和有悟性的人。但是,悟性低的人,以自己的认知为尺子,能理解的认同一下,不能理解的就不敢苟同,这种人是不会有换位思考,不会有共情能力的,其实也很悲哀和可怜,因为他们很难进步,进而会影响他身边的人甚至后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被家庭和父母滋养,有的孩子出路就是尽早离开原生家庭,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曾经,我离开家里,并不是因为和父母认知不同,而是到了该出去的年纪,我很喜欢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虽然他们没什么文化,也不懂那么多事情,但是他们的优点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给我足够的空间,不打压我的积极性,不对我指手画脚,更不会用他们的视角去强行安排我的生活和未来,而且在家里没有什么争吵,虽然家贫但很有礼貌,这就是非常可贵的成长环境了。记得有一次我摔坏了一个东西,当时家里人没人责怪我,那个瞬间温暖了我一个冬天,如果换做那个年代的其他家庭,这孩子得被父母打一顿。所以,很多人到处抬杠,不思考不进步,影响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家庭环境和后代孩子的教育。我有一个女读者,她说结婚后发现自己老公是个杠精,现在儿子初中了,发现家里有两头倔驴,三个人几乎天天吵架。放心,如果将来这个孩子不改掉,或者运气好找个好媳妇中和,那再下一代还这样。人是很难改变的,人只能互相吸引,互相选择,还是那句话,不要妄想改变任何一个人,这是人生的铁律,甚至很多人都可以当作家训传下去。如果你想吃一根香蕉,那么你应该去水果店,然后选择一个香蕉,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而不是进五金店拿起一个扳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改变成香蕉,甚至你去对了水果店,拿起的是一颗冬枣,它也不能成为香蕉。看似很愚蠢,实则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选择错了标的死扛的,有的选择错了生意一路亏钱,有的选择错了伴侣误了终身。我们人和人思想之间的差距,不亚于水果之间,不同物品之间的差距,看似无关紧要,对于不同的人就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由天生的DNA父母遗传,后天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性格,情绪,经历,知识体系,文化信仰等等综合而成,绝对要比香蕉和冬枣之间的差距要大。虽然都叫水果,但一定是不同的品种,虽然都是人,但一定是不同的品质,没有好坏,按需选择即可。其实,也就我不太喜欢喷子和杠精,因为我只是在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我不需要流量,也不想蹭流量,更对这个事情没有兴趣。几乎没有什么人,关闭自己的推荐,让不认同的人取关拉黑,因为那些人和我想的不一样,他们需要躁动,需要有人在评论区争论,需要引起话题。而我们各种平台的机制,它会认为如果一个帖子点赞多,评论多,那么这个帖子肯定是优质的,所以就会推送给更多的人,这些博主非常喜欢杠精和喷子,就是因为只有这些躁动才能让他们红起来,火起来。但是我不需要,我只是想安安静静的找个茶馆说书讲故事,给爱听的人听,所以初衷都不一样,面对捣乱的人肯定态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只能选择,我从没有奢望自己能改变任何一个杠精,他们有他们的去处,会有博主喜欢这些人,但我这边喜欢的是大家礼貌对人,理智思考,互相尊重的人。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需要和物品,事情,人打交道,每个孩子的成长,也会被随机安排遇到很多机缘,以平常心的内核,以自己的体系选择,不要妄想改变任何人和事情,看似简单的方法,如果能在生活中的点滴中都运用,会省掉不少麻烦的。我们只能影响同频之人,不能改变内核不一样的人,一个雕刻师可以在木头上雕刻,但是不能在朽木上雕刻,而他也不要妄想将朽木变成一块上好的木材。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的人,就是难得的缘分,所以古代说千金易得,知己难寻,也是这个意思。其实,有什么不敢苟同的呢,佛家说世间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人视角不同境界不同,只是自己理解不了,未必是被人的不对。之前我提到过一本书叫做《百年孤独》,有一个人后来对这本书冷嘲热讽很久,还发给我以表示不敢苟同,说这本书它根本看不下去也看不懂,所以就是垃圾。有没有可能,读不懂和读不下去,不是书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呢?有没有可能垃圾的也不是书,而是其他什么呢?凡事,其实可以先从自身找找原因,尝试换位思考,就能获取更多的视角,当然这需要共情力和想象力,也不是所有人能具备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其实筛选的更为无情,很多人已经在思想上面落后了,只是浑然不知。很多人都上过班,经常会吐槽领导,我也不是给领导说什么好话,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这种抱怨没有用,如果你哪天做了领导,你至少会理解他当初的做法,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很多人位置不同,如果还不能换位思考,肯定不理解,肯定觉得委屈,当你懂得换位思考时候,很多怨气其实也就消了,心态会更好。以前我也要处理各种关系,但是当时小诺,格格她们都不是那种抱怨的人,我很庆幸遇到这么一些孩子,所以她们在我这里起步,后面的路越来越好。如果当时总是较劲和抱怨,其实是对于自己事业和心情的不负责。大家不要忽视一点,你的心情和心态,其实对别人的影响很小,你就是在背后诅咒多少次,影响的还是自己的磁场和心态。之所以对于自己的体系很坚定,是因为经历的多,思考的多,也从其他人在历史上得到过无限的印证,其实从别人身上能借鉴的绝对不止是失败的经验,还有正向积极的经验。其实,很多读者想跟我聊聊识人断物,我觉得这个需要聊很久,但是有一个原则不变,那就是人是选择出来的,不是改变出来的,物也是按需选择的,而不是改变出来的。即使二次加工的工艺品,也是可塑之物,即使是帮助他人或者一起共事,也是可塑之才。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之中,父母兄弟姐妹没得选,朋友可以自己选,但说到底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大,毕竟不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意气相投就多聚聚,合不来就少聚聚。另一半,极其重要,非常重要,而另一半的选择,绝对和现在主流价值体系不一样。绝对不是男的要有钱帅气,女的要漂亮,包括其他的一些信息什么家境,学历,事业,收入等等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人是会变的,现在不好,未来可能好,现在好的,未来也可能不好,这些可以是选择的体系里的因素,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有些人只看颜值,遇到漂亮的俊男靓女就走不动道,立马犯了花痴,但是如果想找结婚的对象,这也可不行,妲己漂亮吧,能要么?回头把公婆物理超度了都不知道。看一个人,选一个人,也是看心,不是看脸,有人说人心隔肚皮,但是脸也隔着粉底和滤镜呢,主要是长成什么样不是最重要的,大差不差就行,绝对多数人不就是普通颜值么?你相信我,就是你看到那些漂亮的俊男靓女,可能绝大多数是会打扮,上妆和卸妆,相差甚远啊,普通人会打扮的,也不会太差,除非真的太差,大家别纠结这个,这个不是重点。我们沟通,要能分析出主次,我之前看到有两个人在聊文学,刚说到一个作者,俩人就因为朝代问题争论起来,最后时间都浪费了。之前,我分享过《寒窑赋》,这里面的话蕴含至深的规律和道理,如果能学以致用,真的是很有帮助。结果后台有个人就开始喋喋不休,说这个原著并非某某某,然后就开始罗列证据,说了一大堆。这是我关注的么?这是其他有心的读者会关注的么?我们看的是文字本身,是不是谁写的很重要么?结果,就是别人吸收文中的经验,他在纠结作者是谁,到最后你问他学到了啥,啥也没有。所以,我们生活中如果遇到跑偏的时候,一定要聚焦,重新回归终点,分清主次,不要在细枝末节上面纠结太久。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这种细节也是很关键的细节,并非只要是细节就是重要的,一个人掉根头发没有影响,但是一根眼睫毛进了眼里都很不舒服,所谓的细节,也要看它所处的位置,最完整的说法是关键点上面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孩子上考场,每一道题每一个字都读懂,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当然能决定成败,至于他穿什么牌子的袜子,考试时候有没有抖腿,这都不重要。很多人找对象,找伴侣,总是忽略最重要的事情,被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吸引,还有就是重要的对方满足,结果因为一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否定。好,停一下,好好想一想上面这两个标准,我以有限的经验望去,只要男女符合这俩标准,没用家庭不幸福的,子女不优秀的。不幸的夫妻是什么样呢?吵闹,争论,谁也不吃亏,互不退让,男人不思进取,女人剽悍异常。其实,男女的标准自古就传下来了,只不过只有少部分人能以此为标准去择偶。一个家里,男的要上进,要去赚钱养家,要有责任感,自强不息。就像天气一样,一会打雷一会下雨一会晴天,这也是正常的,人无完人。一个家里,女人要有承载力,可以不那么上进在事业上,但是一定给家里温暖。很多人肯定不爱听,觉得男女都要一样,凭什么要女的包容,女的也要闹,甚至会挥舞女权的大棒攻击。我只能说,这些话大家不要对号入座,那就关注错了方向,你要利用我所说的,用另一半的标准去选择就对了。如果一个女读者,你别管自己怎么样,你选择男朋友的标准,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个男读者,你别管自己怎么样,你选择女朋友的标准,最好是善良包容。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单身,因为都要求对方改变,或者要求别人完美,这就很难了。北京有紫禁城,里面所有的建筑和名字都有讲究,比如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都是有来头和讲究的。这里面还有一些谶语,比如:“正阳门,连西东,左边亡明,右边亡清。”“北京前三门曰正阳、曰崇文、曰宣武,元亡于至正,明亡于崇祯,清亡于宣统,天下事固有巧合不可思议至如此者。”在紫禁城里,有三个宫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乾清宫,坤宁宫,慈宁宫。这名字不是瞎起的,你以为古代的方士学者那么没水平呢啊,这不是小孩过家家。乾清宫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中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其中“乾”代表天,象征着清气上升,因此乾清宫意为“天之清”。坤宁宫的名称来源于《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象征着皇后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宁静。而《易经》是万经之首,《道德经》和《论语》都是从《易经》演化而来。所以,乾清宫就是乾卦,皇上待的地方,男人。坤宁宫就是坤卦,皇后待的地方,女人。再说说慈宁宫,这个也很好理解吧,人老了,就要慈爱安宁,在家里更应该是定海神针,而不是搬弄是非的人。我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人发视频说自己的经历,她父母生了两个女儿,她和姐姐,后来父亲去世了,就剩下老妈,她们姐妹俩决定轮流养着老妈。结果这个老妈去姐姐那里住了几个月,姐姐姐夫离婚了,后来到了她这里住了三个月,她也和老公离婚了。人上了岁数,多做饭多干活少说话,要包容家里的孩子,息事宁人,大事化小。有的人这么想:“我才不忍,我只是个70岁的宝宝,凭什么我忍,我就折腾。”为什么后来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能好好沟通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是因为没用良好的包容,都是一点就着。男的有火气,女人火气更大,心里想凭什么我让着他,应该他让着我,针尖对麦芒。其实,如果女的天天发脾气,最后男的窝窝囊囊,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组合,我经常说的仰头老婆低头汉,最后女的扔到社会上也比不过其他人,男的也出不了头,以家庭为单位去看,这个家庭比不过别的家庭。很多人都追求平等,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一模一样,而是大家互相契合和包容。一把锁一把钥匙,就是契合。难道钥匙和锁要一模一样么?那成什么了?汽车是所有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结果所有零部件跳起来追求说:“凭什么它当方向盘我当轮胎?我也要当方向盘。”一辆车500个部件,都是方向盘,这能开么?这就是一盘散沙。人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个就是体系,找到自己体系内的,这个就是选择,然后好好相处,这个就是持有的过程。其实,对于夫妻双方,互相包容也是应该的,我只是说母亲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一些,对家庭的影响更大一些。
看一个人是不是善良,什么样的性格,其实从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态度就好了,比如出门遇到坏人,怂恿另一半火上浇油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善良之辈,这种人要远离。
综合去看,我们要让自己越来越好,但是另一半也要有选择的重点,如果没遇到就慢慢找,但是原则不能忘,遇到个漂亮的即使蛇蝎心肠也娶了,就完了。《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镲,镰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银,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镶,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有个叫庆的木匠削木做鐻,鐻做成了,人们都惊为 “鬼斧神工”。鲁国国君看见了,便问道:“你是用什么法术做成的呀?” 木匠庆回答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哪里有什么法术?虽然这样,却有一条:我将要制造鐻的时候,从来不敢耗气分神,而且一定要斋戒,使心里平静。斋戒到第三天,便不再想到庆功、赏赐、封官、加俸;斋戒到五天,便不再想到批评、夸奖、巧妙、拙笨;斋戒到七天,便连自己的四肢身体也忘掉了。当这个时候,已不记得是在给朝廷办事,只聚精会神于工艺,一切外虑全都打消。然后到山林里去,观察树木的天性。找到最合适的木材,然后就好像有一个完整的鐻宛然呈现眼前,然后才施工。不然便不动手。这就是说以我的自然去顺合木材的自然。所制器物被惊疑为神工,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自古以来最捷径的事情,不是快速找到,而是耐心找到最合适的,慢就是快,找对了多慢都值得,找错了越快错的越早。这篇文章有点长,近七千字,很多事情需要一个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甚至付诸行动,而且是体系的建成,还有选择的耐心。很多人都是情绪冲动选择,要么就是体系不坚定,要么就是纯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耐心选择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