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蒋叶光对话:“小镇做题家”的时代过去了
科技
2024-12-05 19:43
北京
1、家长自己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因为开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快乐的孩子。2、AI带来知识同质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艺术的多样化和人文的复兴来对抗这种趋势。5、孩子“不听话”精神,或许是他们未来能够成为创新者的关键;1、当我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标准衡量孩子时,或许就能找到真正的快乐;3、AI时代,家长为孩子做规划的核心在于减少信息差,降低试错成本;4、与AI相处的能力至关重要,理解它的能力边界,并与之协作;5、如果孩子没有独立的精神和思考能力,那么即使给了他们自由,他们仍然是“奴隶”。2024年秋招落下帷幕,有应届生们在社交平台上调侃:今年秋招只有特朗普找到了工作。在这场被形容为“地狱开局”的求职季里,他们正在面临各行业降本增效与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的双重压力,羊毛月那句“连职场都进不去”的玩笑话,更触动了无数年轻人的神经。另一面,GPT所引领的新一代AI技术正在狂飙,关于“哪些工作会被AI所取代”的讨论不绝于耳。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钱颖一教授曾说,“AI将使中国传统的教育优势荡然无存”。AI时代该如何去培养孩子?该如何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学生如何选专业未来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成为了家长和教育领域从业者关注的问题。而毋庸置疑,能更好运用了AI的人,在未来会占有更好的位置。网易科技和网易有道领世联合推出了高端对话栏目《AI规划师》,探讨AI对教育的影响。12月4日,在《AI规划师》第一期节目中,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尹烨和网易有道的副总裁、高中教育研究院院长蒋叶光一起探讨了AI时代孩子的培养和人生选择问题。尹烨认为,AI虽然强大,但它处理的是确定性和概率性的问题,而文学和艺术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在AI带来知识同质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艺术的多样化和人文的复兴来对抗这种趋势。文科生所擅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悲悯心,是理工科所无法替代的。
蒋叶光认为,人们应该明确AI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如何利用它来解决信息差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协作,AI如何帮助排除错误信息,从而找到更加匹配个人发展需求的路径。以下为《AI规划师》节目第一期,蒋叶光和尹烨的对谈实录,经整理编辑:主持人:孩子们在天赋和基因上存在差异,这是否决定了他们的发展上限?天赋和基因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尹烨:确实,人是有天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天赋是可以被发现和挖掘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基因测试就能确定。天赋是我们以现代社会的标准去观察和分类人的结果。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某些方面赢在起跑线上,并将这归功于天赋,但实际上,天赋需要被引导和挖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天赋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强,也不意味着一生都会比别人幸福。蒋叶光: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天赋或优势,这可能与他们的基因或天赋有关。但我认为,这只是他们在接触某些事物时反应更快、更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未来一定能取得什么成就。天赋和基因可能决定了孩子的某些上限,但在一定水平线上,要达到这个水平其实与天赋和基因的关系并不大。真正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天赋和基因,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努力、坚持、心态等。因此,学生想要提高成绩,还是需要做到“遵医嘱”——即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建议去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主持人:家长们如何识别孩子的天赋?是否存在量化的方法来发现孩子的特长?基因测序能否为家长提供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尹烨: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导致很多孩子似乎总是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我们应该倡导多样性的标准,鼓励孩子们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既非天才也非愚笨。当家长们降低预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时,就会发现孩子身上其实充满了天赋。基因测序虽然能提供一定的遗传信息,但它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的天赋或未来。蒋叶光:当我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衡量标准去要求孩子时,或许就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以脱口秀演员付航为例,他曾在采访中分享过父亲对他的影响,当家长和孩子都承认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擅长时,这种对多样性的接纳反而能激发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潜力。当我们不再强求孩子在某个特定领域出类拔萃,而是去寻找他们真正擅长的领域时,整个家庭或许都能进入一种更加快乐的状态。主持人:但我们要面临高考,高考其实是量化标准,从基因或天赋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如何平衡高考量化标准与发掘孩子天赋的矛盾?蒋叶光:很多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和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实际上可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实现自身愿望的工具。在现实层面,我们当然需要努力,但这种努力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量化的目标,如高考分数。相反,这些努力应该被视为孩子未来获得自由和独立的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仅仅满足社会的期望。胡适先生曾说:“你们不要争自由,你们要争独立。”如果孩子没有独立的精神和思考能力,那么即使给了他们自由,他们仍然是“奴隶”。尹烨:测试孩子的天赋或未来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教育的问题在于我们试图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他们,这导致了过度的竞争和压力。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内卷”的状态?原因是我们过于急功近利,过分追求某些量化的指标。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也不是实现自身期望的工具。此外,家长自己的成长和幸福也至关重要,因为开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快乐的孩子。我们不能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善于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时代的进步是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家庭推动的。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陷入“内卷”,那么整个社会也会跟着“卷”。但问题是,这种“内卷”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主持人:“不听话”的孩子可能更有出息,如何定义“不听话”的孩子?这种“不听话”是否意味着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或优势?尹烨:当我们谈论孩子是否“听话”时,需要明确是在什么情境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一个群体的期望,但对于个体来说,很难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极致。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个理想模型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所谓的“不听话”,在我看来,可能是孩子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他们不拘泥于传统观念,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不听话”实际上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形成独特个性和优势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对旧有认知的否定和超越,孩子身上的这种“不听话”精神,正是他们未来能够成为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关键。面对孩子想追求自己的兴趣,但外界可能认为这个选择不利于未来就业的情况,我认为家长应该首先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与他进行深入的沟通。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他明白兴趣与职业之间并非绝对对立。人生是一场旷野之旅,而非既定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体系往往让孩子在19岁之前过着轨迹化的生活,但大学之后,他们突然面临无限的选择,往往不知所措。蒋叶光:我同意尹老师的观点。还是以付航为例,他父亲曾告诉他:“你不要什么都听我的,如果你全听我的,那你就只能成为我。”这句话很有深意。在道德和常识的层面,孩子确实需要“听话”,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但在个人认知、见解和追求的层面,我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这种“不听话”并不是指他们叛逆或不听话,而是指他们在认识世界、探索自我时展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在执行层面,我认为有些基本的规范和习惯是孩子需要“听话”的,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做事态度等。这些底层的东西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关键。主持人:你们觉得自己目前的成就和人生路径,是更多依赖于规划还是偶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或决定性因素让你们走上了现在的道路?蒋叶光:我目前所走的路,既有规划的成分,也有偶然的机遇。在18岁之前,我尽量让自己接触并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为将来的人生旷野之旅做好准备。我在北邮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其实是受到了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时代偶像的影响。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编程,反而对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热情所在,也让我意识到,改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我就选择通过教育和启发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尹烨:我非常认同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观点,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对我来说,我就是幸运的,因为我从小就热爱生命科学,这份热爱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因此,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鼓励孩子们走出书本,拓宽视野,亲身去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毕竟“小镇做题家”的时代已逐渐远去。倘若我们依然过分强调那些艰苦卓绝的学习经历,或许就会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主持人:AI时代,面对信息爆炸、信息茧房、内卷和资源稀缺等挑战,家长们应该如何为孩子制定规划?如何判断某个选择是孩子未来的“南墙”还是“罗马大道”?蒋叶光:在AI时代,为孩子做规划的核心在于减少信息差,排除明显的错误选项,从而降低试错成本。规划并不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人生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于如何判断某个选择是孩子未来的“南墙”还是“罗马大道”,我认为这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和特点来匹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家庭背景都不同。同时,家长也需要对外部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等。通过将孩子的个人情况与外部世界进行匹配,家长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某个选择是否适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不是被家长的意愿所束缚。主持人:在AI时代,我们有哪些必须掌握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尹烨:我担忧的是,尽管AI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的孩子们可能缺乏足够的工具或场景来真正应用和实践AI技术。因此,我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并使用AI工具,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蒋叶光:与AI相处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意味着要使用AI,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它,理解它的能力边界,并与之协作。越早接触AI,我们就越能熟悉它的运作方式,了解它的优势和局限,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带来的便利。主持人:AI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家长和学生们也都很关心哪个专业既能赚钱又稳定。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走遍天下,但文科生的机会是不是就减少了?蒋叶光:科技和人文就像人类社会的天平两端,科技越发展,我们越需要在人文这一侧增加砝码,以保持平衡。否则,我们可能会过于依赖AI,甚至被其统治。乔布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找到了平衡点。因此,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该既掌握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又多去接触和了解另一领域的知识。尹烨:我反而认为文科生的时代正在到来。AI虽然强大,但它处理的是确定性和概率性的问题,而文学和艺术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在AI带来知识同质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艺术的多样化和人文的复兴来对抗这种趋势。文科生所擅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悲悯心,是理工科所无法替代的。
主持人:AI是否更适合作为孩子信息处理与规划的工具?特别是在提供大量信息和建议方面。蒋叶光:确实,AI在信息处理与规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处理海量的信息,并通过算法进行高效的压缩和整理,从而为我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规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AI方向上寻求落地,特别是作为AI规划师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像张雪峰老师这样具备广泛知识并能提供专业建议的人毕竟少数,而需求却非常广泛。AI正好能够解决这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网易有道今年推出了“家长问问AI”产品,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升学政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志愿填报等生涯规划知识。此外,人们提出问题的时间往往是随机的,而AI则能够随时待命,提供即时的回答和咨询。这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当然,“家长问问AI”在提供规划时,并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多方面因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升学规划和职业发展建议,引导家长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关于数据准确性的问题,我认为这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大量的专业数据作为支撑,确保AI的建议基于可靠的信息;二是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AI会不断学习和优化,使得其提供的建议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主持人:如果大家都使用AI来询问类似的问题,是否会导致得到的答案趋于一致,缺乏个性化?蒋叶光:虽然AI会给出一些基于大数据和主流趋势的建议,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结合个人情况来做匹配。AI只能告诉我们哪些方向是有前景的,但能否掌握这些前景,还要看个人的能力、兴趣和努力,时代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但能否投身其中,成为浪潮的一份子,那便是个人命运的另一篇章。尹烨:AI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宏观数据和行业趋势,提高我们的决策效率。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AI,更不能将其视为神明。AI只是辅助我们做出决策的工具,而不是替代我们做出决策的主体。要想将AI这个工具用好,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结合个人情况去分析和判断AI给出的建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主持人:举个例子,如果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未来能赚很多钱,他们想问AI,应该如何提问?蒋叶光:当家长想要通过AI为孩子规划未来,特别是关注赚钱能力时,我建议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问。一是收集基本信息:可以询问AI关于不同专业或行业的就业前景、平均薪资水平以及增长趋势等宏观数据。二是了解专业或学科特点:针对具体专业或行业,询问AI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所需技能、行业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三是结合孩子兴趣:在了解了基本信息和专业特点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职业规划,并询问AI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专业或行业,最终落到那孩子微观的选择上。主持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AI技术不断冲击着各行各业,作为家长和孩子,该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尹烨:谋全局,谋万事。确保我们的决策不是短视的、局限的。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蒋叶光:确实,变化是永恒的,但我们要学会从中找到平衡。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因为在某些方面过度了,比如过度竞争、过度焦虑等。新技术的出现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的态度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