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终究还是离不开碳水?
科技
2024-11-22 12:02
北京
作者 | 令狐小跑
来源 | 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中国人不能没有早餐,就好像黑吗喽不能丢掉他的金箍棒。当能量与美味俱佳的早餐,热乎乎地抚平你的胃,你浑身上下便会充满力量与勇气,仿佛短暂地进入了“开挂”模式。中国人对早餐的爱,从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开始,甚至探索出了一套古早版“早餐公式”。《周礼》记载:“笾人掌四笾之实。朝事之笾,其实麷、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朝事”就是早饭,“笾”和“豆”听着厉害,其实就是两种餐盘。简单概括大概是:当周王吃早餐的时候,两个官员负责上菜,咔咔给他上了16道固定菜式……总数倒不是重点,重点在主食上——周王一顿早餐要吃麦饭、麻饭、稻饭和黍饭四种谷物,妥妥的“碳水脑袋”!虽然王的待遇不是人人都有,可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民碳水早餐公式。国民碳水早餐啥是国民碳水早餐公式?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早餐习惯,不这么吃,就浑身难受。我们的早餐往往以粗粮、面食为主,肉蛋或豆制品作为馅料或配菜,再搭配上饮品或汤水,提炼一下,大概就是这样:国民早餐=70%碳水(粗粮/面食/米)+20%肉蛋/豆制品+10%汤汤水水虽然公式固定,但每个地方“套公式”的解法可谓五花八门,涉及美食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形成了各种特色早餐搭配。山西作为中国最重视碳水的省份之一,早餐可不得玩出花来:用荞麦制成面糊蒸熟而成的柳林碗团,Q弹如果冻,在调和了陈醋、辣椒、蒜泥的酱汁中剔透如玉。以西北特产谷物莜麦制成的莜面,被山西人捏成了蜂窝状,称为“栲栳栳”(kǎo lǎo lao),出锅时趁着热气蘸上芝麻、陈醋,没一会功夫,一屉就见了底。再配上丸子汤、老豆腐与羊杂割,咸鲜与醋香齐飞,嫩滑与嚼劲双享,地道山西人的团魂瞬间就燃起来了。在天津人眼中,完美早餐则是另一种样子:买两只刚出笼的天津包子,忍着烫手咬下一口,绵软微甜的包子皮,包裹着肉馅中的汁水,一同惊艳着你的味蕾。不想吃包子,也可以换成煎饼果子,带有淡淡香味的绿豆面薄饼与鸡蛋“一拍即合”,薄脆的馃箅儿(guǒ bì er,一种油炸面食)在嘴里嘎吱嘎吱叫唤着,芝麻、葱花、面酱构成了味觉交响。再喝上一碗用谷物粉冲成的油茶面或豆香四溢的豆浆,这个早餐就妥了。上海人对早餐也有自己的想法。糯米、粳米包裹油条而成的粢饭团,绵软中自带“糯叽叽”;在天气冷的时候,一碗撒了虾皮的鸡汤馄饨散发着雾蒙蒙的热气,让人全身的血液瞬间“解冻”。与油条、大饼、豆浆共同组成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刚煮出来的面条,淋上香喷喷的葱油,便是上海人魂牵梦萦的葱油面。还有底面煎得金黄的生煎包,搭配浓浓的咸豆浆润喉,早起的困倦就这样一扫而光。这些品种繁多的早餐碳水美食,单拎出来都“平平无奇”,但背后却是老祖宗们几千年来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智慧结晶。说起古代的碳水早餐,千万不要信穿越剧里那一套,主角穿到古代还能胡吃海喝。如果真的有时光机能让你回到古代,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疯狂吐槽:老祖宗就吃这些?身份尊贵的周王,早餐的碳水也只有四种杂粮饭可选,是他不想吃包子吗?答案是——想吃也没有。先秦时期石磨技术不成熟,磨不出细面,所以只能吃“粒食”,就是直接将谷物烤熟或蒸制的饭。一顿早餐能吃四种粒食,已经奢华至极。到了魏晋,人们发明了带有规则磨齿的石磨,精面粉才终于问世,吃货们的灵感大门才被打开。经过三百年的乱世,到了文化交融的唐代,各式各样的面食就如火山爆发般诞生了!唐代人把一切面食都简单粗暴地叫做“饼”:烤成圆圆的叫“胡饼”,长长的面条叫“索饼”,肉汤泡馍叫“汤饼”,蒸出来的馒头叫“蒸饼”。他们还专门将早餐吃的小份量美食,称为“小食”“点心”,我们今天常说的“吃早点”就源自于此。既然叫“点心”了,“点心狂魔”宋代人自然要将早餐发扬光大。在宋代,人们点亮了精白糖制作工艺的技能树,让宋代早餐终于像点样子了。豆沙包、枣泥糕、糯米团、浮元子(后来的汤圆)等美食纷纷进入人们的早餐食单。这个食单在元明清被进一步拓展,才有了如今成千上万种花样的碳水早餐。在中国,为什么早餐历经几千年的衍变,总是离不开谷物为原料的碳水?当代研究表明,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会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维持血糖稳定,促进大脑功能,还能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血清素能调节情绪、提高学习、工作动力,所以也被称为“快乐激素”。经过了一晚上的睡眠,早上我们的血糖正处于低点,这时来一顿符合“国民碳水早餐公式”的早餐,简直就像手机插上了快充,能量瞬间满格,幸福感迅速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