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时候,指数基金持有的A股市仅为1万多亿,而主动管理基金则高达近5万亿,两者的差距非常悬殊。
而这种差距,在2024年的9月份,得到了历史性的扭转。
指数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历史性地超越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目前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每一轮大幅的下跌,都会迎来一轮“加仓潮”。而在市场反弹时,往往会迎来“减仓”。
这种“低买高卖”的操作方法,是指数基金投资长期获利,甚至是能够“超额收益”的关键。你学会了么?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的盈亏我负责,赚了是我能力强,亏钱我也不怪别人。
指数基金投资是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投前要做哪些准备哪?
接近半数的人会:分析基金的历史业绩、了解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投资价值以及跟踪相关指数的市场表现。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直接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
从效果来看,专业的投资顾问确实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投资效果。
看来是:专业人士的话一定要听。
勤奋的人,自己去做功课。想走捷径的,就要问专业人士。
大家在指数基金投资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不知道啥时候买;
二是不知道买啥。
如果大家也有这两个问题,给大家两个“万能方案”:
第一是,买啥的问题。
采取“均衡策略”,重点选择中证A50、中证A500这种行业均衡宽基指数。是属于“不会错”的选择。
或者采取红利+成长宽基指数搭配的“哑铃策略”,自己来构建一个均衡策略组合。
第二是,啥时候买的问题。
对于啥时候买的问题,可以参考“股值百分位”。按照100-股值百分位来决定自己的仓位。
比如说:现在沪深300的估值百分位是60%,就保持4成仓位。
如果估值百分位达到100%,就全部清仓,若在20%分位就保持80%的仓位。
有了这个“依据”,啥时候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如果经验比较少的朋友,也可以在投资指数基金的过程中加强学习。
投资指数基金的这批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做到“低买高卖”。要么是自己有比较高的认知,要么是自己能够坚定地“跟着高人”走。
大家首次购买时,比较偏好上证50ETF和科创50ETF。
也很有意思的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指数,上证50是属于蓝筹,比较稳;科创50属于成长,比较嗨。
我想,很可能是大家两个是一起买的。所以才会,两个风险迥然不同的产品上,同时成为了大家的道选。
这也在于宽基的规律性更高,稳定性更强。
尤其是普通的投资者,坚持以“宽在为主”的策略,一般不容易出错。
行业和主题型的,往往会跟行情的热点有关,需要有更高的专业能力。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较多的投资者会先亏损时,先观望,再考虑补仓或止损。
坚持定投、加大定投和手工补仓的投资者,占比也比较高。
也有一部分会考虑止损后低价再买入。
总的来看,投资指数基金,讲究的就是“越跌越买”,这是能够长期盈利的关键。
这个幅度的亏损,其实能够应对大多数的市场调整(大熊市除外)。
同时,可以通过仓位控制、低买高卖等方式来拉低亏损幅度。
过去两年,不少的基金亏损幅度在50%以上,确实超出了大家的容忍度,但这种情况确实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
咱们也不能“因噎废食”,现在就不敢去投了。
就市场本身来看,多数情况的回撤幅度其实是在30%以内的,尤其是宽基指数。
从投资者的偏好来看,选择场外的投资者更偏好于长期持有,而场内的投资者更偏好于能够分批买入。
所以,一般喜欢频繁操作的,可以选择场内,不喜欢频繁操作的,可以选择场外。
当然,场外比较简单、方便操作一些,更适合普通的投资者。
场内需要更多的投资技巧,更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投资者。
哪个指数更有收益空间,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前10的公司,可以作为大家产品选择时的重点参考。
目前,管理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最大的是华夏基金,达到了6978.50亿,其次是易方达、华泰柏瑞、南方、嘉实、广发、国泰、富国、天弘、招商。
前10家公司的规模在全行业的105家公司中占到了78.73%,可见,指数基金在行业中是“高度集中”的。
丰慧系列的组合(已上线平台:天天基金网、雪球、好买、京东金融等,搜“丰慧”即可找到),近两年也加入了一些指数基金,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效果。
尤其是2022年以来跟投的,基本上都取得了正收益(2021年开始投的可能还需要再涨一涨)。
我们也将在雪球平台,重磅推出纯指数的“躺赢”组合,将会采取经典的“哑铃配置”策略,兼顾收益空间和回撤控制。
初步考虑的是这样的结构:
40-60%的中证A50和中证A500(市场不好的时候换成红利);
40-60%的创业板和科创板;
0-20%的行业主题。
同时,通过股值百分位法的方式,来给大家提示仓位情况。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