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温州这条景色绝美的峡谷和隐匿在岁月里的古道,每一次徒步都是惊喜!

旅行   2025-02-01 07:02   浙江  


文图:张康道


2025年1月15日,一次临时起意的提议,开启了西坑穿越东坑之旅。谁能想到,穿越计划虽未按原设想完成,却意外邂逅了一处峡谷攀爬的绝佳胜地。那隐匿在尘世中的峡谷,仿若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1月24日,再次踏上征程,挑战西坑红色山岭的穿越,这一次,成功而返,领略到了它的雄、奇、险。每一次攀爬都充满惊喜,实在值得向大家推荐分享!



西坑:隐匿尘世的绝美桃源秘境
在瑞安市湖岭镇秀源村,藏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西坑自然村。它静卧于湖岭三十三溪左岸的秀源溪上游,三面环山,自成一方天地。一条溪水穿村而过,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灵动的山水画卷。这里山场广袤无垠,地势幽深险峻,每一处都散发着大自然的迷人魅力。这片仿若被岁月遗忘的净土,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发现。



西坑,旧称西川。秀源溪上游在“耕读花园”不远处,分东西两条支溪流,因其地处西首的溪谷,故而得名西川。西坑的始祖源自彭城郡金氏族支。据《西坑金氏宗谱》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躲避战乱,金氏始祖安节公举家从江苏句容(今镇江句容)南迁,先是来到浙西仁和(今杭州余杭),而后又辗转到了福建赤岸(今霞浦)。他的后代曾在永嘉元丰桥(今瓯海郭溪一带)定居。到了第十二代,在明朝弘治三年(1490),昫公带着妻子王氏迁徙至此,从此在此地开枝散叶,至今已有 530 余年的历史。



在西坑村内,最负盛名的古迹当属金公庙。这座庙宇始建于明末,是为了纪念始祖长子金善养公而修建的。昫公育有三子,长子善养公自幼聪慧过人,成年后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还精通医术。善养公心怀仁爱,经常为乡亲们治病疗伤,排忧解难,深受乡里人的敬重与爱戴。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然而有一天劳作归家后,用完中餐,沐浴更衣,平静地对家人说:“我去矣。”说罢,便溘然长逝,没有丝毫病痛的征兆,此事让乡里人深感惊奇。为了铭记金公的恩德,乡亲们自发筹集资金,修建庙宇,立下牌匾,塑造金身,常年祭祀。自此,族人们尊称金善养公为“金公爷”。



西坑还是一处革命老区。自1942年起,这里就曾是浙南特委、瑞安县委、浙南游击大队的常驻地之一。据出生于此的金邦贯先生讲述,去年他们几兄弟刚翻修过的故居——金家老屋,便是浙南特委驻地的旧址。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西坑的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烈士金新余在白色恐怖时期,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53年7月,政府批准西坑村为抗战时期革命老根据地。



西坑的美,不仅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在于它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这里三面环山,山峰巍峨耸立,姿态万千,尽显雄伟磅礴之势。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涧溪水从谷底蜿蜒而过,水底沙石游鱼清晰可见。溪流两岸,苍松翠柏与翠竹相互交织,郁郁葱葱。林间鸟儿飞翔,蝴蝶起舞,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卷,让每一位到访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2006年,经瑞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西坑管辖范围内的山地设立为金西溪森林公园,让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西坑峡谷:勇者的攀爬乐园与自然奇境

1月15日,怀揣着对惬意徒步之旅的满心憧憬,我们计划沿着一条古道,从西坑山自然村悠然穿梭至东坑山自然村,而后顺着东坑的道路踏上归程。在想象中,这场山水漫步定是脚步从容,悠然自得。然而,现实却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剧,瞬间将原本的计划击得粉碎。

旅程伊始,便充满了选择的迷雾。一道大门横亘眼前,虽未上锁,轻轻一推即可打开,却也给我们出了个小小的难题。站在西坑村的溪边,右边的铁索桥与左侧的花岗岩步道看似寻常,却并非我们预定的路线。




沿着无水的溪滩前行不到百米,左侧一条石头铺就的步道若隐若现。我们沿着它前行约五百米,路线陡然一转,折向溪的右侧。途中,溪水潺潺流淌,有好几段路程需要我们在溪间跳跃、摸索前行。爬上龙暇洞,翻越水满潭,跨过石凳岩,在村饮用自来水源头后,溪谷突然向左呈90度转弯,豁然变得平缓开朗,溪中一座石头砌筑的拦水大坝映入眼帘。过了被溪卵石填满的水库后,行路愈发艰难,若隐若现的古道路基被溪水冲刷得支离破碎,我们只能在干涸溪床的巨石丛中上下攀爬、来回跳跃着前进。






行至约两公里处的扁岩和扁岩潭时,一条上山步道突然闯入视野。那一刻,我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认定这就是通往终点的康庄大道。经验丰富的金锋自告奋勇,率先踏上探路的征程。然而,现实再次给了我们沉重一击。还没走出两百米,道路就被疯长到一人多高的“驮狼簊”及荆棘柴篷、杂林藤蔓等完全覆盖,前行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据同行的张晋玲回忆,她小时候曾多次来此地砍柴,如今却对这里感到十分陌生。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选择折返。

但我们并未就此放弃,溪谷间户外运动留下的红丝带成为了我们新的希望指引。我们沿着红丝带的踪迹,继续在峡谷中探寻生机。经过几个蜿蜒上升的溪床,艰难攀爬至平阳厂下面的峡谷附近,溪流似乎到了尽头,一堵巨大的溪涧石壁几乎直立着挡住了前行的道路,溪流也消失不见,只见溪涧石壁下有一深潭,泉水从潭后的石丛间流出,潭边怪石嶙峋,藤蔓缠绕,四顾群峰林立,直插云霄。后经打听,才知道这里是芭蕉龙潭,古名沐龙潭,是秀源溪的源头。据《西坑金氏宗谱》记载:“在西川岙之深处,岩高数仞,有穴出泉,冬温夏冽,缓缓渐流,虽其旱其源不竭,真源之至秀者也,‘秀源’之称本此。然净岸、秀源口亦由溪之屈曲溹迴而低,其地又二里而溪口故名”。此时,已至下午两点,前行的道路消失不见,红丝带也没了踪迹,手机更是毫无信号,仿佛被世界遗弃。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选择原路返回。这趟旅程,全程约四点五公里,却耗费了整整五个小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



尽管征途波折重重,但沿途的每一处风景令人心醉神迷,难以忘怀。一路上,形态各异的溪潭星罗棋布,有状如捣臼的捣臼潭,形如棺材的棺材潭,还有深得一漈尾线都放不到底的漈尾潭,清幽湛蓝的平岩潭,深不见底的扁岩潭……这些潭水镶嵌在峡谷之间,潭水清澈见底,将蓝天白云、青山翠影完整地倒映其中,美得令人心醉。在平板溪上,溪水偶尔潺潺流淌,奏响灵动的自然乐章。若是停下匆匆的脚步,在这里泡泡脚、洗洗手,打打水漂,疲惫便会瞬间消散,全身心沉浸在这份清凉与惬意之中。





溪中的岩石造型奇特,每一块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平岩平整光滑,像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工具精心打磨而成印岩上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古老故事的神秘符号,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遐想;写字岩犹如远古文明的密语者,那些看似无序的刻痕,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密码;晒谷岩宽阔平坦,恰似一片天然的农耕宝地扁岩身形巨大,横卧于溪谷之间,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这片土地。此外,沿途还有水盘岩、白岩、老鸦岩、尖刀岩、蛙馍岩、乌叶岩、刀鹰岩、人岩、锦屏岩等等众多奇岩怪石,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惊叹。






这里森林覆盖率极高,茂密的树林将天空严严实实地遮蔽。阳光奋力穿透枝叶的缝隙,形成一道道如梦如幻的光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置身其中,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身心沉浸在一种极致的宁静与放松之中。




这一路,平板溪占据了大部分路程,海拔提升幅度不大。又恰逢缺雨季节,溪床基本干涸,这反倒为我们的攀爬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成为攀爬峡谷的绝佳时机。



同行的伙伴们在这次旅程中的表现堪称惊艳。尤其是美女唐导、晋玲,在经历如此高强度的攀爬后,第二天反馈竟毫无不适感觉,项裕侃兄亦是如此,展现出了超强的体力与耐力。赞一个!


西坑山岭:亟待抢救性修缮的红色古道

西坑山岭,这条隐匿于峡谷深处的红色古道,正遭受着岁月的无情侵蚀与自然荒芜的重重威胁,抢救性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此前,我们试图从西坑穿越至东坑,却未能如愿。热心的金邦贯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月21日特意联合村书记等4人,一同前往古道,清理沿路的荆棘柴草和路障,并主动提出为我们担任向导。1月24日,我邀请了地平线、风雨亭等友人,再次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征程。这一次,经过约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成功穿越了这条峡谷山岭。



当天上午10点,我们在路线起点会合,随后依次经过西坑过溪索道、写字岩、平岩、峻尖岭、瓦窑坪、大坑殿,最终抵达相打坪、东坑山,直至东坑龙井风景区门口。全程约7公里,同行的王新铭兄因要返回起点取车,行程总计达到了10公里。


(一)溯溪段。与前一次尝试相比,此次行程前2公里花了2小时到达扁岩的路段,除起始段几百米是顺着游泳爱好者踩出的路径,从溪的对岸沿着引水渠通过之外,其余部分基本相同。不过,这一次有“百晓”金先生一路陪同讲解,我们收获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比如,沿途分布着几处造纸水碓遗址和石凳林场遗址。漈尾潭和写字岩的传说。水满潭背的险峻、翁坑的幽深,山上常年不枯的龙潭、冬暖夏凉的龙洞、通幽扼险的岩奇丼,以及那险峻异常、连猫狸爬上都会掉下来的猫狸摔,还有曾经是游击队枪毙埋葬反动派的地方——“反动派”。
在地势稍为平缓的石凳林场处,若沿着分叉的山岙“枫香坑”“连垅坑”向上攀登,翻过筼尖后的“驮田”坳,就是南坑炉、均路村,可通达桂峰板寮方向,这也是一条有名的红军古道,著名的风景“石佛人岩”就在枫香坑山背上,连垅、枫香坑在解放前也曾有不少西坑村住民。







(二)峻尖岭段。从扁岩到西坑山金松屋旧址的这条山岭叫峻尖岭,海拔提升约200多米,真正艰难的旅程才拉开帷幕。该段全是陡峭的上坡路,前些天西坑书记他们已经砍开了一路上的“狼簊柴蓬”,清除了路障,但行走起来依然十分吃力。因多年无人行走,山岭上的石头踏步已被柴草根系完全破坏,路已不是先前想象中的模样,再加上陡峭的地势,每迈出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才几百米的山路,耗费了1个半小时。
好在一路上有金先生的介绍,许多地方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如峻尖岭上的滴水岩,无论旱晴雨涝,都有不大不小的水滴不断落下。峻尖岭上去的地方,曾是金先生爷爷搭厂种植番薯的宝地。据金先生回忆,那里的山园土质优良,种出的番薯个头大、产量高。西坑山金松家有五兄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都搬迁到山下居住了。这里还曾办过西坑山小学,校址就借用金松家的房子,他的大嫂就在此任教过。金先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嫂家的小儿子在家玩耍时不慎摔破了点头皮,年少的他连跑带爬,仅用了半个小时就赶到这里给大嫂报信。难怪时近70的他,走起山路来依旧健步如飞,原来年少时就练就了这般好脚力。





(三)横路段。从峻尖岭金松屋旧址,过馒头尖岭后岩松屋(殿九屋)旧址,再至大坑殿(古称土地庙)这一段路,约一公里多,海拔提升不大,基本上以横路为主,其间穿过馒头尖岭。这段路虽然平缓,但由于土质肥沃,一路上的柴蓬更大了,一些地方原路基上无法用人力砍斩茅草藤蔓,好在前几天已经开辟出新路,让我们能在蓬荫遮天、枯叶遍地的森林里钻行,或在厘竹蓬和叶锋如刀的巨型茅草蓬中穿行。




馒头尖下前后左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曾住着永王、献玉、献聪、纪金、金青以及岩松家六兄弟等十几户人家,是西坑山自然村聚居的地域之一,除此之外,再就是下星坪和上小桌了。

金岩松家老宅旧址,曾是浙南游击队经常落脚的地方。据金先生介绍,此地位置十分隐蔽,位于山脊东侧的馒头坪,靠近林源大坑方向,对面就是通往东坑山的九条岗。屋下不远处便是前次我们沿西坑峡谷爬到无路可走的“沐龙潭”,但水可以流向沐龙潭,道路绝对不相通,即使在漫山荒无柴草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无法通行,这就是大自然的奥秘之处,也是当年红军游击队选择此地作为落脚点的缘由所在。我们起初在山脊边休息时,完全没有察觉到附近有房屋的痕迹。然而,一转身没走几步,几堵石头墙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屋顶的瓦片早已不见踪影,还有一个侧倒的捣臼,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过往······



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一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抵达大坑殿,艰难的路段告一段落,此后的路程大多较为好走,但此时我们才刚走完整个行程的一半。



(四)环浙步道段。沿着步道,我们跨越九条岗,途经相打坪,穿过尾龙头后,便一路朝着山下进发,直至抵达东坑龙井风景区的出口。这段路程路况良好,全程约3.5公里,我们仅用了一个半小时便顺利走完。





十八田江与大坑殿相距甚近,路程不过两公里。从大坑殿前往十八田江,还需攀登两三百米的海拔高程。可惜此次行程,我们未能前往。据金先生介绍,十八田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出发,向南下山,穿过高楼溪,便能抵达中共浙南特委的主要驻地——梅山;沿着山脊向西前行,可到达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的所在地——板寮;向东行进,则能去往抗战时期红军挺进师的驻地——五云山。若向北稍走一段距离,就能到达著名的东、西坑革命根据地。正是由于其交通便利的优势,在附近的东坑山“相打坪”,当年才设有浙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瑞安大队)的练兵场。


彭爽爽 摄


在大坑殿外首的九条岗,有一条平缓且宽敞的机耕路。这条路宽达二三米,长度约1公里,一直延伸到东坑山的“尾龙头”。金先生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当年运输矿石的拖拉机矿车道路。原来,在林源大坑的深处,蕴藏着含量极高的铅锌矿。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源源不断地挖掘并运出大量矿石。然而,随着铅锌类矿石市场需求量的变化,矿山最终停产。这条平坦的运矿路,因为登山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频繁光顾,至今尚未被柴蓬荒草所覆盖,这也为我们此次的行程提供了不少便利。



       

途中有岔路,还能通往平阳厂。平阳厂因过去是平阳人扎厂居住的地方而得名。直到解放前,平阳厂每年都要向西坑村缴纳地租,因为这片山场归西坑管辖。



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茅草蓬里发现了一个“东坑山村”的石碑,这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自然村,想必过去也曾居住过不少村民。但如今,这里已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壳村,村民们都已移居山下或城底生活了。



越往下走,古道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在施工中的东坑山机耕路。如果在公路建成后,能够继续保留并修缮这条古道,对于户外爱好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实际上,西坑的山岭四通八达。据金先生介绍,村中还有几条分别通往永安直干、亦垟和凤山头的山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山岭是村里背树客往来的通道。它们不仅承载着西坑人太多的回忆,还留存着红色革命的珍贵足迹。然而如今,众多山岭中,能够走通的就只剩下我们今天走的这一条山路了。这条山路确实到了该进行抢救性修复的时候了,对此,我们都深有同感。



东坑村: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魅力村落

这次穿越线路终点为东坑村。东坑,曾名东川,它因地处秀源溪上游东首支流而得名。



东坑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东坑金氏宗谱》记载,金日䃅之三十八世孙弘基公在宋咸淳四年(1268)自福建莆田迁至湖岭四顾山,为四顾山开基鼻祖,弘基公之亲侄子显六公于宋咸淳年间迁至芳山三十三都东川居住,是为东坑金氏开基祖,距今已有750多年。



东坑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龙井风景区。景区内山水相依,奇石各异,风光旖旎,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戏水打卡。



除了自然风光,东坑村的古迹也极具魅力。村口的三棵枫树,树龄超过150年,每到深秋枫叶如火,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摄影师们镜头下的宠儿。



东坑村还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是革命根据地。村中的一排革命英烈展示墙,承载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这些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坑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东坑,不愧为一处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现该村与西坑村等合并为秀源村。



线路起点:导航至瑞安市湖岭镇西坑村避灾安置点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金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




温州古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