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蛋白尿“+”,千万别不当回事!

文摘   2024-11-21 17:43   河南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

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体检中发现尿蛋白阳性“+

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担忧。

那么,尿中的蛋白究竟从哪儿来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尿液的形成过程,而尿液的形成又离不开人体的这个重要器官——肾脏




肾脏


学名:肾脏

形状:蚕豆状,左右各一

位置:腹膜后脊柱两侧

大小:长10-12cm,宽5-6cm,厚3-4cm,重120-150g

结构:由100万个肾单位和大量血管、神经纤维等组成


肾小球肾小管

是肾脏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参与了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


当人饮水后,水经过消化系统大部分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的水会被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参与生理过程。同时,血液中的水也会在肾脏进行过滤和重吸收。

负责过滤功能的是肾小球,它就像一个具有特定孔径的筛子,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这个筛子而被留在血液中,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这些小分子物质能够自由通过筛子而被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人每天通过肾小球过滤后的原尿高达 180 升,

那这些原尿最终是不是都通过泌尿道被排出体外了呢?


当然不是!


人体每日正常排出的尿液大约是 升,

所以这些原尿还需要经过第二道程序的筛选。

解惑

肾小管作为“回收工厂”,

它会选择性的对原尿中有用的物质

进行“回收”。



所以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和一部分无机盐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再次回到血液中循环利用,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最终的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蛋白质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通过肾小球的“筛选”和肾小管的“回收”,几乎全部回到血液中循环利用,所以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几乎不含蛋白的

但是,在肾脏发生疾病时,如果肾小球这个筛子的孔径变大,原本不能通过筛子的蛋白质就会漏出到原尿中,而肾小管又不具备回收这种大分子蛋白的能力,从而导致蛋白在尿液中出现。

所以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的时候,

首先考虑肾小球病变。

如果肾小管的“回收”能力下降,或者小分子蛋白在血液中产生过多超出了肾小管的回收阈值,就会导致小分子蛋白不能被完全“回收”到血液中,最终在尿液中出现。

所以尿液中如果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时,

一般考虑肾小管病变。


常见的尿蛋白病理因素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的滤过膜受到损伤,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蛋白质就会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导致尿蛋白的出现。

肾病综合征: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对蛋白质的通透性显著增加,通常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 g。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漏出。

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引起肾脏炎症,出现蛋白尿。

高血压肾病:持续的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的压力升高,破坏肾小球的滤过结构,使得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中。

除此之外,某些非肾脏疾病也可导致蛋白尿,比如

多发性骨髓瘤:产生大量的轻链蛋白,对肾小管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引起肾小管损伤,导致蛋白尿。

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可引起肾脏炎症反应,出现蛋白尿。

有时候,正常人群偶尔也会出现蛋白尿,

比如

如果是以上这些情况引起的蛋白尿,不要担心!

这类是生理性蛋白尿它的特点是尿蛋白含量很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15 g,并且只是暂时出现,当诱发因素去除后,尿蛋白就会消失。

总之,尿中的蛋白主要来源于肾脏功能异常。当我们在尿液检查中发现蛋白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尿蛋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肾脏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END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医学检验科 毛丽红

编辑:陈   鹏

审核:张   婧  王  凯

往期回顾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郑州大学五附院(订阅号)

医院动态 | 学术动态

公益活动 | 健康科普

郑州大学五附院

智慧互联网医院(服务号)

在线咨询 | 预约挂号

门诊缴费 | 专家科普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抖 音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始建于191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省级综合医院。其前身为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2005年归属郑州大学。医院紧邻郑州火车站西广场,是河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