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上:脱离地平层的公共空间

文摘   2025-01-15 10:11   上海  
随着城市中心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公共空间逐渐从地面转移到屋顶或高架平台等位置。随着城市环境的扩展,最大化建筑面积变得至关重要。地面空间因其战略位置备受青睐,尤其在零售用途上,能够吸引人流和消费者,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使得开发商更倾向于将地面空间用于高收益商业用途,而公共空间则被安置在较高位置,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利用提供新可能。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琴台美术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田方方

这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考量,常常决定了城市中心建筑活动的方向,却与现代主义时期倡导的设计原则形成了矛盾。例如,现代主义提出的“释放地面”理念,旨在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户外空间。诸如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马赛公寓等项目便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典范。

萨伏伊别墅 / 勒·柯布西耶 © Flickr User: End User

现代主义设计设想了一个建筑悬浮于地面的未来,恢复开放、可达的地面公共空间。然而,由于城市土地价值及收益优先,许多当代项目选择在建筑结构内部模拟公共地面的功能,将公共空间置于高架平台或屋顶层,试图在有限的开发条件下实现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与可达性。尽管这种方式适应了经济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现代主义对公共空间开放性广泛可达性的初衷。
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当公共区域不再位于地面,而是分布在城市的垂直维度中,这将对城市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赛公寓 / 勒·柯布西耶 © Gili Merin

马赛公寓 / 勒·柯布西耶 © Gili Merin


高架公共空间的社会影响

作为人类,我们的主要移动方式是步行。基于身体尺度的偏好——我们的双脚——塑造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使我们更倾向于在地面层的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当“地面感知”被转移到更高的位置,甚至升至 100 英尺时,这种变化会显著改变社交互动和社区参与的动态。将公共空间垂直提升可能削弱使用者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因为这种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垂直分离减少了偶然的互动和社区参与。随着地面层活跃的水平互动减少,社区的凝聚力也随之削弱,从而使邻里关系更加分散和断裂。这种转变可能对城市社区的整体感和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哥本哈根街道 © 图源网络

世界上许多最具活力的城市正是依靠丰富的地面层互动而蓬勃发展。在这些城市中,零售、服务和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平衡且适合步行的社区。然而,随着大规模开发项目的日益普及,这些项目通过合并土地,将公共空间垂直提升至更高层次,如前文所述。这种“共同地面”的重新定位,逐渐抹去了“共同”与“地面”之间的联系。这种转变不仅使社区更加分化,还降低了自然监督的效能。居民对异常活动的感知能力减弱,集体维护安全和凝聚力的能力随之下降。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模式,还可能对社区的整体活力和安全性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城市山谷 Valley / MVRDV © Ossip van Duivenbode

城市山谷 Valley / MVRDV © Ossip van Duivenbode

尽管如此,将公共空间提升至高处也有其优势。高架区域通常提供更高的隐私性,使人们能够在安静、宁静的环境中享受周围的氛围。这种分离感可以促成小型的自成一体的社区,形成独特的特性。此外,高架空间的卫生状况往往更好,因为人流较少,路人乱扔垃圾的可能性降低。经常使用这些高架空间的居民通常会自觉维护清洁,再加上物业管理的支持,整体维护水平更高。此外,远离地面层的垂直距离还可以减少来自车辆和暖通空调系统的污染暴露,为长期使用这些空间的人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城市山谷 Valley / MVRDV © Ossip van Duivenbode


涩谷宫下公园

由竹中工务店和日建设计设计的宫下公园,通过公私合作实现了一次重要的转型。原本老化且抗震能力不足的停车结构和公园被改造成一个高架的公共空间网络。由于其毗邻铁路的独特位置,公园的公共空间被设计在一个新建的多层结构顶部,该结构同时整合了商业与零售功能,重新构想了商业与公共开发的融合方式。高架公共空间具有多重优势:它能够获得充足的日光,这在地面层可能会因周围建筑物和高架铁路而被遮挡。此外,将运动设施安置于屋顶提供了一个受控的环境,有效提升了安全性,同时避免了与交通、行人流动和列车运行相关的问题。这种设计不仅改善了公园的功能性,也为城市开发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范例。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如今被打造成社区公园的屋顶,不仅作为一个休闲区域,还为社区活动提供了场地,设施包括沙滩排球场和滑板公园等。项目通过大量的流线空间成功地将零售功能与“高架社区”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公共场所。然而,这种设计无意中减少了对地面层社区的关注。原本有潜力发展为一个充满活力、多样化公共空间的地面层,如今却被连续的玻璃店面所取代。这种设计思路优先考虑吸引消费人群和过路行人,而忽略了有意义的街道层次社区互动的机会,从而削弱了邻里间的联系与活力。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宫下公园 / 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 Nacasa & Partners Inc


“权衡”代价:高架公共空间的取舍与平衡

除了将公共空间移至屋顶带来的社会影响外,成本与可持续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将地面公共空间提升至高处需要显著的结构增强,以支撑通常伴随的额外荷载,如用于绿化的土壤、草坪、灌木和树木。这一过程特别是在高风荷载或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需要投入更多的材料、工程技术和资金,显著增加了成本。尽管这些经济和可持续性上的权衡代价不容忽视,大型开发项目依然对高架公共空间兴趣浓厚,主要目的是释放地面层用于高价值的零售空间,凸显地面租金的吸引力与经济效益。在特定项目中,这种取舍可能是合理的,尤其当设计周密地包含充足的流线空间和多个便捷的通达点时,高架公共空间的实际可达性和使用性得以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始的投入与代价。

深圳光明公共服务平台 / 筑博设计 © 夏至

深圳光明公共服务平台 / 筑博设计 © 夏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计方式将“公共地面”吸纳进建筑结构中,在街道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了一道物理和概念上的屏障——一层看不见的隔膜。一方面,这为公共空间增加了保护或隐私;另一方面,却可能边缘化城市社区中的某些群体。此外,将公共空间与零售等私人利益结合,乍看似乎是双赢的安排,但需要批判性地审视“公共性”的本质如何因此而受到侵蚀。当公共空间被强行与零售功能融合,“公共”不再是一个中立的环境,而是被大型企业广告和赞助商隐性营销所持续影响的空间。这实际上是一种开发商愿意接受的“机会成本”——他们选择牺牲创建高架公共空间过程中涉及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的短期权衡,而将公共性置于商业化环境的影响之下。这种做法尽管在经济上合理化,但却对城市的社会公平性和社区多样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深圳光明公共服务平台 / 筑博设计 © 夏至

深圳光明公共服务平台 / 筑博设计 © 夏至

SKY BOWL / SOPA 祚诚建筑 © 刘颖
SKY BOWL / SOPA 祚诚建筑 © 高雍

此外,“过滤”的概念因全天候开放的质疑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些空间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全天候的公共功能?将公共区域整合到建筑结构中可能无法提供便利的 24 小时通达性,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公共性”的定义。同时,尽管设计师通常对这些户外公共空间在商业活动期间的使用情景提供了理想化的愿景,但当商业活动停止后,这些空间会发生什么?当商铺关闭、灯光熄灭时,公共空间可能变成“鬼城”,被空荡荡的店面和漆黑的区域包围,安全性和可达性在非营业时间内令人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户外公共空间与建筑结构和商业活动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和开发商必须继续探索和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确保高架公共空间在未来能够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同时实现设计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Rooftop Park / RDR arquitectos © Javier Agustín Rojas

Rooftop Park / RDR arquitectos © Javier Agustín Rojas


混合体是我们的未来吗?:半悬浮,全功能

一些具体的项目超越了简单地将公共空间置于结构之上,而是重新思考混合设计的可能性,力求实现两全其美。它们不仅努力保持与地面的不间断连接以确保持续的公共访问,同时也提供了高架空间的宁静氛围。此外,这些项目还能重新利用地面层的一部分区域以满足其他功能需求。Mecanoo 的高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便是这种设计理念的典范。该项目中的公共地面通过柔和的起伏延伸至空中,同时在建筑的多个点重新连接至地面。这种平缓的坡地或许并不适合用作零售或办公功能,但非常适合公共空间,鼓励访客驻足、漫步和探索,同时为儿童提供互动和游戏的空间。这种设计还允许创建一个户外剧场,进一步推动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和空间使用。通过这种方式,项目成功地结合了地面与高架空间的优势,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高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 Mecanoo © Iwan Baan

高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 Mecanoo © Iwan Baan

高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 Mecanoo © Iwan Baan

混合设计概念并未完全脱离地面,而是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空间体验,营造出时而高架、时而下沉的动态关系。尽管高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坐落于毗邻卫武营都会公园的宁静环境中,这一项目却引发了关于类似设计在城市空间中潜力的有趣思考。未来的浮动公共空间能否成功整合“公共地面”的概念,同时提供高架公园的诸多优势?这种方法或许代表了“释放地面”理念的当代演进——一种新型的混合公共户外空间,不仅为建筑环境带来益处,也为城市社区创造了更多可能。这种混合设计模式将公共性与建筑性能结合,或许正是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方向。

琴台美术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田方方

琴台美术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田方方


编辑                  陈诺

排版                  陈诺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与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探索包容性建筑,每个人的需求都应该被看见‍‍

623 进 5,芬兰新地标设计竞赛揭晓 5 个入围作品






建日筑闻
www.archdaily.cn 建筑师认可的专业建筑媒体,汇聚建筑灵感与建筑知识, 帮助建筑师建设更好的城市, 成为建筑师的工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