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来了,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企业   2024-11-07 17:04   上海  

点击 香港贸发网关注更多外贸资讯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旨在通过对外贸产品征收“碳关税”来防止碳泄漏(指因一国家或地区实施严格的气候政策,导致高碳排放企业迁移至政策较宽松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未能实现全球减排的效果),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减排努力。这一政策不仅对中国企业,尤其是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企业构成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中国企业加速绿色转型的步伐。



欧盟“碳关税”的主要内容


欧盟“碳关税”是欧盟为了实现其气候目标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根据《欧洲碳边界调整机制协议》,自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对部分高碳排放产品正式征收“碳关税”,过渡期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结束于2025年底。首批纳入征税范围的产品包括化工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化肥、水泥、玻璃、纸浆和纸制品等。这些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时,必须申报其碳足迹,并缴纳相应的碳税。


政策背景与运行基础

欧盟“碳关税”的制定背景与其境内碳减排压力和国际碳泄漏风险密切相关。欧盟2030年碳减排目标为较1990年减排50%至55%,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成员国的工业化完成时间较早,碳减排举措相对完善,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碳泄漏风险。欧盟“碳关税”的运行基础是其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允许企业在一定限额内买卖排放额度,以此激励减排)和碳税政策,这为“碳关税”的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征收依据与应纳税额

欧盟“碳关税”的征收依据是应税产品的内含碳排放量。应纳税额由应税产品的内含碳排放量和单位碳价共同决定。具体的计算公式包括单位应税产品内含碳排放量、欧盟单位碳价以及在出口国已实际支付的总碳价。即为:碳关税 = (应税商品碳排放量 - 免费排放配额) x (欧盟市场碳价 - 出口国市场碳价)。


征收管理

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各成员国设立的主管机构共同负责欧盟“碳关税”的征收管理。欧盟“碳关税”的缴纳采用纳税义务人自主申报的方式。未按时缴纳足额碳边境调节机制证书的纳税人会受到处罚,包括补缴碳边境调节机制证书和支付罚款。



欧盟“碳关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潮下,欧盟推出的“碳关税”举措正悄然重塑国际贸易格局。这项政策不仅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构成了直接挑战,尤其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工业领域,加剧了其成本负担与市场竞争压力。然而,在挑战之中孕育着变革的动力,它催化着中国企业从传统模式迈向低碳环保的新阶段。


1


增加出口成本

一方面,欧盟的“碳关税”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中国企业也需要思考能否采取措施降低污染,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一旦欧盟正式实施“碳关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高碳产品将面临额外的成本,尤其是钢铁、水泥、化工等这些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达到了71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其中钢铁、水泥和化工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据能源基金会测算,假如欧盟全面实施“碳关税”,中国对欧出口的钢铁产品将面临每吨大约100欧元的额外税收。以2023年的出口量505万吨为例,仅钢铁行业就可能面临高达5亿欧元的新增成本,而其他工业制品如水泥和化工产品也将分别面临数亿欧元的额外成本,这将直接挤压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受阻、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能源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



2


加速产业绿色转型

然而,“碳关税”不止对出口成本有直接影响,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加速中国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难以持续,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需要加快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在这一转变浪潮中,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成为关键,尤其对那些尚处低端环节、创新力匮乏的公司构成了重大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欧盟给予了企业27个月的过渡期,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至2025年12月31日结束。在此期间,企业需在每季度末报告特定产品的碳排放量,但无需实际支付“碳关税”。而CBAM计划的发布还是对高碳企业敲响了转型的警钟。世界银行报告揭示,中国逾三成制造业企业至今未启动实质性低碳化计划。而随着欧盟自2023年起进入过渡期的CBAM的逐步实施,钢铁、水泥及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预计到2030年,这些行业中受CBAM影响的商品总价值将达到数千亿欧元。其中未能适时调整战略的企业,除直接面临商品价值的贬值外,还将遭受市场份额缩水与品牌形象受损等连锁反应,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未雨绸缪,即刻启动绿色改革方案,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更是规避巨额代价、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通过提前布局,企业不仅能减轻CBAM带来的冲击,还能在未来的绿色经济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正逐渐成为外贸企业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制造业如何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响应全球环保倡议,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


技术创新

企业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钢铁企业可以探索氢气直接还原铁(DRI)技术,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以煤炭为基础的炼铁方法,能够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DRI技术利用氢气代替焦炭作为还原剂,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将铁矿石转化为海绵铁,减少了CO2生成途径,开启了低碳炼钢新时代。与此同时,化工企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研发新型低温催化技术,特别是一种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催化氨合成的催化剂,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能量,减少工业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这类催化剂的应用不仅能节约能源,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了研发新技术,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上述措施,企业不仅能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还能在国际市场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成本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非必要的生产环节,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在过去,许多家居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导致大量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家居行业开始积极转型,采取精细化管理和绿色生产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具体而言,家居企业可以与其供应商合作,确保所使用的材料更加环保,并且鼓励供应商采用清洁能源。并且,它还注重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可再利用性,通过设计易于拆卸的产品,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碳足迹,也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贸易中面对“碳关税”等政策时更具韧性。此外,结合数字化工具,企业可无缝整合业务流,追踪成本节省情况,有家居供应商运用云端平台分析数据,识别浪费环节,优化库存管理,最终使得单位产出能耗锐降15%,成本节支达7%。巩固与上下游联系,上游供应方供给低碳原材,下游客户参与逆物流,共创零废弃闭环。例如,有厨柜品牌联手包装商,引进生物降解膜取代塑料,全年减少80吨废物产生;下游零售商同步发起旧品回购项目,顾客交回旧物获优惠券,促成二手货流转率翻倍,额外收获忠诚度加分。此类互惠共生模式,既化解“碳关税”困扰,又增强市场优势,验证了绿色创新的长效回报。


3


政策红利与国际视野双重驱动

企业积极争取政府的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不仅能够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还能在技术升级和市场开拓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就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制造商申请到了节能减排补贴,用这笔资金购买了先进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不仅减少了尾气排放,提高了能效,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此外,汽车厂商还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发行了绿色债券,成功融资数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电动车辆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如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活动,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实际的好处。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最新的绿色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市场定位。就电力公司而言,他们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了解到欧洲正在大力推广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因此迅速调整了其公司的内部能源结构布局,加大了风能和太阳能的投资,成功地抓住了新能源市场的巨大商机。



欧盟“碳关税”的到来的确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开发绿色产品和开拓多元市场等措施,中国企业既能有效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影响,也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和增强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HKTDC Marketplace APP(香港贸发局商贸平台)集合贸发局展会信息以及贸发网采购平台于一身。让用家于弹指之间获取各行业信息、产品趋势、展览会详情及优质供应商资料,内容一览无遗,随时随地享受丰盛采购。以下4个平台都可以直接下载,不要犹豫立即下载试用吧!


扫描即可立刻下载


香港贸发网凭借卓越的服务品质和业界影响力,在2024年荣获由中国企业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颁发的两大殊荣:



「贸发网采购」

快速掌握国际贸易商机


点击 阅读原文 快速入驻贸发网采购

香港贸发网
「贸发网采购」是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的网上商贸平台,汇聚逾200万买家。平台的供应商资料经由国际权威机构邓白氏及德国莱茵TÜV核实,突显诚信及实力。 「贸发网采购」屡获多项国际奖项,深受业界认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