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味:老北京的二荤铺(上)

幽默   2024-08-29 10:44   中国  
早年的老北京,二荤铺是平头百姓们的专属。要说有钱有势的人兴致一来也许会坐在市井街头弄碗豆汁儿喝喝,但绝少有谁会涉足二荤铺里吃花卷就干炸丸子,所以二荤铺是最纯粹的百姓饮食。
二荤铺既不同珍馐罗列、美馔杂陈的饭庄、饭馆,也不同于只卖斤饼斤面不卖炒菜的大火屋子、切面铺。二幸铺掐头去尾只要中间儿,是一种清茶、酒饭兼卖的铺子。
网络配图
关于二荤铺的名称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所谓““二荤”,是指猪肉、羊肉二味,也有人说,是指猪肉和“下水”(猪内脏)两类荤菜。此两种说法恐为文人之杜撰,望文生义,几十年前,二荤铺独盛于京城,并不见于外省他处,是由于它有独特的饮食氛围,得以赢得主顾们的心。二荤铺除了像别的饭铺一样备有荤菜原料,还允许客人自携菜料,交到灶上去做,老北京人称之为“炒来菜儿”。铺莱算一荤,“来菜”算一荤,这便是二荤铺的真正由来。
“炒来菜儿”利小不省工,但却能把生意做活,充满人情味儿,让各种各样的主顾们常来常往,乐此不疲。
二荤铺虽然店小利薄,却很会做买卖,几十年的老北京人几乎没有不在二荤铺里喝过酒吃过饭的。二荤铺向来把鸡鸭鱼蟹、冬笋香菇诸品拒之门外,至于燕窝鱼翅、水陆八珍则更是不知所云了。
醋溜白菜
这里只在一宗肉上下功夫,做出来的溜肉片、溜腰花、炒肝尖、炒肉片、炸九子、溜丸子、爆三样儿等肉菜,色泽鲜亮,香气扑鼻,颇有滋味儿。俗语说熟能生巧,整天一门儿心思跟肉较劲,闭着眼睛炒也跑不了味儿。
二荤铺不只炒卖荤菜,像烧茄子、醋溜白菜、炒麻豆腐、焦溜咯炸等都做得很好吃,而且物美价廉,一顿饭吃得又香又饱,却所费不多。
其中焦溜咯炸一菜现己极为罕见。“咯炸”一物是绿豆磨浆,在铛上摊成方块儿,用菱黄面提色,有6寸大小,可熬可炒可炸,味素而清口,是下酒的小菜。
焦溜咯炸
在京城和广东两地都很常见,但多以油炸后蘸佐料吃。北京人蘸酱油蒜汁,广东人蘸番茄酱,味道稍有不同。焦溜咯炸是老北京二荤铺里独特的做法,有“小题大作”的意思。焦溜多用于肉菜,像焦溜里脊、焦溜鲤鱼,都是挂糊先炸后勾欠浇汁。二荤铺因陋就简,琢磨出一道“焦溜咯炸”,令囊中羞涩的主顾们吃到了翅席参宴中都无法尝到的美味。焦溜咯炸可以下饭,可以佐酒。二荤铺里的酒只有白千烧酒,不卖各类黄酒,到这里来的食客大都认为喝口“烧刀子”才最痛快。
夏枝巢先生在《旧京琐记》中写道:“曰二荤铺者,卒为平民果腹之地, 其食品不离豚鸡,无烹鲜者,其中佼佼者,如煤市街之百景楼,价康而物美,但客座嘈杂耳。” 这就是清末民初时二荤铺的历史风貌。
《枝巢四述旧京琐记》
文中提到的百景楼在前门外煤市街,西侧就是旧京著名的烟花柳巷“八大胡同”,近在咫尺。这里是当时饭馆、旅店最热闹、最集中的地段,人来车往,门前喧沸,再加上经营有方,生意自然火爆。
百景楼的软炸腰花、炸肝肠等美味在当年前门外一带脍炙人口,仅一道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浓香盈口的扒肘条,就能招揽住许许多多的回头客。红火一时的百景楼后来更名为龙海楼,逐步提高档次,准备向饭庄子迈进。
今天八大胡同里的“聚宝茶室”
当时,以二荤铺闻名京城的还有:西长安街的“龙海轩 ”(北京教育界有京保之争的时候,京派“校长联席会”在此集会,所以业内人士别称京派为“龙海派”);
西四牌楼南面路东的“龙泉居”(与号称“八大居”之首的同和居东西相望);
阜成门外路北的“虾米居”(德外关厢也有个虾米居,是个地道的黄酒馆)。
二荤铺成了日京下层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里随处可以找到京城百姓的饮食乐趣。
北京人爱吃面,面食中最普通又最庞杂的工样就是面条。世界各地人们制做的面条达700 余种,蔚为壮观。
老北京人常吃的面条有炸酱面、打卤面、麻酱面、热汤面、肉丝面、榨菜面,鸡丝面、烂肉面诸多种,几乎都能在二荤铺里寻找到她们的芳姿。

哎文话北京
哎文话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