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貌:老北京的“杂破地”——天桥儿

幽默   2024-09-12 10:41   中国  
天桥地区的出现应该远溯到元代
元至元八年(1272年)正式将都城命名为“大都”。
大都城建设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开始破土动工。“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大都城的设计是按照我国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所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设计的。《元史.地理志》载:大都“城方六十,十一门”。城为南北长的矩形状,它的南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八偏南,北墙在今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土城遗址一线。
现在的小月河就是在原大都北护城河旧迹的河道上疏通修成的。城周实测长二万八千六百米。按照中国古代建设都城的规则,除左祖右社外,都城的四郊还要建立祭天、地、日、月的四个坛。
天坛在南郊,地坛在北郊,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古者祈天于圜丘,祭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地;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此古之制也。”(《日下旧闻》卷十六,“城市”七,南城上)世祖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以受尊号,于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台,昊天上帝、皇地祇位二,行一献礼。自是国有大典礼,皆即南郊告谢焉。“成宗即位……始为坛于都城馨七里。”“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亲祀之礼始克举焉。”(《元史.祭祀一》)按元史记载,元之郊坛在丽正门东南七里,其地当在今永定门外。也就是说,元帝建坛郊祀之处,当在今天的天桥地区之南。
天桥儿有桥
今天的天桥正是元代帝王郊祭必然经过的地方。“(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夏四月壬寅,始为坛于城南七里。甲辰,遣司徒兀都带率百为大行皇帝请谥南郊,为告天请谥之始。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于南郊,遣左丞相哈喇孙摄事,为摄祀天地之始。”(《元史·祭祀一》)
据史料记载,天桥地区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泽地带。清人震钧在其著作《天咫偶闻》中说:“先农坛之西,野水弥温,荻花萧瑟。四时一致,如在江湖,过这者辄生遐思。”“野凫潭,在先农坛西。积水弥然,与东城鱼藻池等。其北为龙泉寺,又称龙树院。有龙爪槐一株,院以此名,久枯,僧人补各一小株”。吴长元《宸垣识略》:“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脉。由三里河绕出慈源寺、城庄五箕花园一带,直抵张家湾、烟墩港,地势低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脉 不竭。
现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野凫潭在祈谷潭西北,积水十余顷,四时不竭,每旦有野凫游泳其间,因名之。查慎行诗:潭潭积浹浸城隈,不长菰蒲长水菭。我梦江湖归未得,野凫何事却飞来?”
震钧、吴长元所记的天桥一带野水沼泽虽是清代的情形,但可以想见在元、明时期,此地的水势是有因政会当时财力不支,人力不足减修,只修了环抱南郊、包括东南角和西南角的外城,全长二十八里。外城南墙长二千车百五十四尺四寸,东墙长一千零八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外城共八门:南面三门:正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一门为广渠门。东北隅一门为东便门。西面一门为广安门,西北隅一门为西便门。整个城市呈现出一个“凸”字形的轮廓。
明代的北京城是四重城,由内到我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延续达十王年之久。
在修建北京城的同时,还在南郊兴建了天坛和山路川坛(先农坛)。天坛和山川坛的建成,使得从正阳门向南有一条笔直大道穿过东西并列和山川坛之间,天桥即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早在元代,天桥一带就已成为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玩赏观的地方。这里是大都城南郊外,地僻人稀、但处处野水汪然碧绿,垂枊丝丝摇曳,宛如江南水乡。复秋之时,每有画舫人或饮洒赋诗,或品茗赏荷,站立船头四处观望,临风而立,其意气洋洋,足见各尽其乐。元人所写的《天桥词》中,描绘了当时的天桥景象。
可以肯定,天桥历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数百年来,经过无数次修葺加固,已不会是当初的风貌。天桥一带各朝代也是有变化的。明代,南城因在势洼下而多处积水成塘,水塘就是这样一个水塘。水塘的水从行农坛北墙外明沟向东流,在天坛北墙外南,注入南护城河,龙须沟就是这条排水沟。下洼子的西南方尚有大、小川淀,所以说天桥地区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那么,天桥的具体位置在那里呢?

西北角这个地方,60-70年代是“天桥菜市场”
我们知道,正阳门外是条通天大道,为通行方便,在大道与排水沟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石桥。有皇上的时候,每年冬至、祈谷、祈雨,大队人马从此经过,因是天子祭天必经之桥,故名曰天桥。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永安路东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天桥南大街即天桥大街,因在当年的石桥之南,成以叫天桥南大街。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东西两侧各5根栏柱,柱顶雕成莲花骨朵儿形,桥儿孔券洞上中心部位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有石铺就,石板纵横相接处嵌有形铁锭以连接石板,起加固作用。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据崔金生《“天桥”的桥》文中说:“因为石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上的这座桥,供皇上使用,皇帝双称天子,因此人们称作天桥,也谷称龙鼻子,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
据老人讲,当年站在桥北往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在桥南望北,看不见前门,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当时最高的建筑,桥可以挡住人们的视线,可见石桥的高大雄伟。
据记载,远在元朝后期,桥附近就出现了饮食业和经营旧贷的市场,明朝后斯逐渐成为热闹的场所。清王朝和民国初年,每逢杀了犯人后,将人头挂在桥头的杆上示众。据老人讲,被杀的犯人中,如有阔人,镶有金牙,晚间就有穷汉爬在杆上,手伸进人口中,掰去金牙,以取黄金。
天桥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天桥的消失已有些年头儿了。《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的(1906)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改建成丈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扯不复存在,而天桥作为一人地名,一直保留下来。”
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天桥南大街的一条街道。因为老北京天桥地区并不限于此,它应该向街道两侧延伸一部分。西边延伸到南、北纬路,香厂路,北京友谊医院,永安路,先农坛东坛根儿、北坛根儿一带。
今天的永安路东段过去是天桥的西龙须沟所在地,清未民初时称“西沟旁”,后来西龙须沟改所为暗沟,上面形成大街。
老天桥儿艺人
旧时天桥的鸟市、茶馆、小饭铺分布南北两侧。东边延伸到今崇文区的山涧口、金鱼池、精忠庙、东晓市、红桥往南的龙须沟、药王庙也应是老天桥的范围。
天桥地北界以珠市口东西大街为界线的,南界到外城的护城河。(文/贝勒爷)


哎文话北京
哎文话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