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器官健康的人,更不容易得抑郁症

学术   2024-11-17 08:32   北京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抑郁症虽然属于心理疾病,但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并受其影响。抑郁症的许多影响因素(如缺乏身体活动或酗酒)也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已知危险因素。


此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显示,运动和饮食都可能影响大脑功能,从而影响身心健康。而还有多项研究发现与运动相关的心和肺、以及与饮食相关的肠道这3个器官健康的人,更不容易得抑郁症。


上次我们发了一篇焦虑倾向测评后,后台很多朋友问,有没有抑郁测评可以做。
请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开始测试



心和肺:较好的运动能力和心肺适能水平的增强,与得抑郁症的几率较低有关



2024年9月,发表在《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的一项新研究为心肺健康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添加了新证据。研究证实,从儿童(6-9岁)到青少年时期(15-17岁),较好的运动能力,以及心肺适能水平的增强,与青少年时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这项研究基于儿童身体活动和营养(PANIC)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该研究开始时纳入了241名6-9岁的儿童参与者,其中112名为女孩。入组参与者在研究开始前及随访期间接受了心肺适能(最大摄氧量,也就是摄氧峰值,是衡量身体心肺健康和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运动能力(10×5米往返跑)和肌肉健康(立定跳远,手握力)水平的评估。


8年随访期间的结果显示:


  •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发现,参与者的平均运动能力与整体认知得分呈正相关,与感知到的压力和抑郁症状则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参与者的运动能力越好,整体认知水平越高,而且感知压力和得抑郁症的几率越低。


  • 此外,参与者平均心肺适能水平的大幅提升,与感知到的压力和得抑郁症的几率较低相关。


  • 8年随访中,通过立定跳远测试评估的肌肉水平变化与女孩出现抑郁症状呈负相关,但与男孩出现抑郁症状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女孩下肢力量表现更好,与得抑郁症的几率较低有关。


  • 值得关注的是,进一步调整“电子屏幕使用时长”这一影响因素后,上述关联都减弱了。


该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运动能力越好,认知能力就越高。此外,心肺适能水平的增强与较大幅度提升与该时期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就是与得抑郁症的几率较低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至于为什么调整电子屏幕使用时长后、上述关联就减弱了,研究人员分析,可能原因是心肺健康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也更长(可以想象,这部分青少年相对来说久坐时间更长,也可能更缺乏运动。两者都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这提示我们,减少久坐、改善心肺健康等生活方式干预,可能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关,但并未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而且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纳入的参与者都是相对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将研究结果推广至超重/肥胖等人群中;以及缺乏研究开始前的心理健康数据等,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该研究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即促进各种身体活动和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娱乐性时间,能提高身体素质,或许是改善青少年认知和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发生的一种解决方案


肠道: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显著相关



高脂饮食进入体内后会对肠道微生物群造成负面影响,随后这些变化会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特定化学分子的释放,加重焦虑情绪在抑郁症方面也是如此。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健康人群的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此前已有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可能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低,而这种差异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在2023年11月,在《转化精神病学》(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对参与者进行了RNA测序和临床数据分析之后发现,成年抑郁症患者体内存在与抑郁、焦虑和快感缺乏等临床特征显著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观点。研究人员通过给参与者补充益生菌调节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群,几周后,抑郁症患者的额叶边缘大脑区域的功能就有所改善(这是一种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回路)。

 

图片来源:123RF


当然,抑郁症还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是说上述器官非常健康就不会患上抑郁症了。不过这些研究也给了我们提醒,那就是坚持定期锻炼和科学饮食、保持心肺功能及肠道健康,对抑郁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也要学会识别潜在的抑郁症状,做好预防,尽量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中国人群研究发现:6类人更易患上抑郁症,5类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的一种常见类型。这些年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下,大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抑郁障碍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中,抑郁障碍患病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焦虑障碍。成年人任何一种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每年(12个月)的患病率为4.1%;其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每年患病率为2.1%。

2021年,同一研究团队发表在同一期刊的后续研究指出,中国成年人中,以下6类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更高:

  • 女性:女性患任何一类抑郁障碍亚型的患病率都高于男性;

  • 工作状态:无业(含退休)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就业人群;

  • 婚姻/同居状态:婚后分居、丧偶或离婚这3类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未婚独居人群患病率最低的是已婚或同居人群;

  • 特定年龄段:与较年轻的年龄组(18-34岁、35-49岁)相比,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在较大年龄组(50-64岁、65岁及以上,也就是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高出1倍以上。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布的研究数据还指出,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男性、城市居民、青中年(60岁以下的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低体重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由多个维度组成,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疲劳乏力、自杀观念和躯体功能障碍等

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出现心理障碍的人不愿意寻求医疗建议,相反,他们选择独自忍受,这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也引发了家庭和人际关系紧张,不少人拖到病情严重的阶段才确诊。

其实,抑郁症如果能早点发现,完全可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和规范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和医生会帮助患者矫正认知偏差、控制症状、改善生命质量,并有望达到临床治愈。
上次我们发了一篇焦虑倾向测试后,后台很多朋友问,有没有抑郁测评可以做。

请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开始测试。



题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Finnish study finds good physical fitness from childhood protects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Nov 11, 2024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4-10-finnish-good-physical-childhood-mental.html

[2] Haapala EA, et al. (2024). Childhood Physical Fitness as a Predictor of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The PANIC Study. Sports Med. doi: 10.1007/s40279-024-02107-z.

[3] DisruptRed gut microbiome involved in depression, finds research Retrieved Nov 11, 2024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5-disrupted-gut-microbiome-involved-depression.html

[4] Cherise R. Chin Fatt,et al.,(2023),Leveraging the microbiome to understand clinical heterogeneity in depression: findings from the T-RAD study,DOI: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3-02416-3

[5] van der Merwe, M.(2021) Gut microbiome changes induced by a diet rich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T J FOOD SCI NUTR. doi: 10.1080/09637486.2020.1852537

[6] 中华医学会, 等. 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12): 1249-1260.

[7] 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6(3): 211 224. DOI:10.1016/S2215 0366(18)30511 X.

[8] Lu J, Xu X, Huang Y, et al, (2021).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21 Nov;8(11):981-990. doi: 10.1016/S2215-0366(21)00251-0.

[9] Jifei Wang, Zhenping Zhao, Jing Yang, Limin Wang, Mei Zhang, Maigeng Zhou,(202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ll-Cause,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China, 20102022. China CDC Weekly, 6(40): 1022-1027. doi: 10.46234/ccdcw2024.212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健康榨知机 丨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关注我们,掌握新鲜有料的健康资讯

分享、点赞、在看,传播健康知识 

学术经纬
第一时间送上生命科学重磅学术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