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可以帮个忙吗,借你的银行卡用一下,不仅能轻松赚钱,甚至还能日结***元哦”
“好呀!真有这种好事?算我一个!”
等等
这种“忙” 听起来很诱人
很有可能是骗子紧锣密鼓的“陷阱”!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却也屡屡吸引诈骗分子的目光
近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案件频发
大学校园已然成为此类案件的高发区
多名大学生也因被诈骗团伙利用
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大好青年沦为“涉案青年”
真实案例
大学生小黄在QQ群内
看到一则兼职广告:
“引流推广、操作简单、工资日结”
便抱着试试的态度添加了对方好友
对方要求小黄提供
微信号、手机号等信息
后续只要将自己的
微信好友拉入指定的微信群内
即算完成任务
小黄觉得操作简单便照做了
三天后
民警根据线索找到小黄核实情况时
才意识到自己被诈骗犯罪分子
作为“引流”工具所利用了
套路解析
引流推广是指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而为其犯罪提供推广帮助的行为
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推广营销工作
因门槛较低、赚钱容易而吸引了一众年轻人
类似这样的“引流”
是电信网络诈骗常用的一种方式
犯罪分子通过发布兼职信息
引诱青少年通过
拨打电话、发送短信、
面对面扫码关注等方式传递诱导性信息
引导潜在被害人添加犯罪分子的微信
QQ群或其他小程序
后期由电信网络诈骗集团
对潜在被害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引流”团伙是诈骗开始的“前端服务”
可以说没有“引流”
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就不能精准地实施诈骗
一旦相信了他们的话
将会被“分流”
成为他们“上游”的诈骗对象
违法犯罪嫌疑人以13-19岁的学生为主
其社会阅历较少、法律意识淡薄
诈骗分子通过手机互联网平台
以高薪兼职为诱饵
指导其直接使用手机
或搭建简易“GOIP”
拨打所谓营销、宣传电话
并引诱其非法购买同学、朋友手机卡
拨打诈骗引流电话
最终为诈骗分子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提供通信帮助
沦为“电诈”工具人
常见校园“帮信罪”类型
两卡类: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出租、出售银行卡、手机卡,用于犯罪款项的接收和转移,这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帮信罪”适用最多的一种类型。
典型案例:某在校学生李某在明知他人用其银行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然将自己持有的银行卡及微信、支付宝提供给他人进行支付结算,同时通过人脸认证帮助他人转移违法所得,涉案流水达到600000余元,且有受害人资金直接流入该银行卡。犯罪嫌疑人李某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跑分类: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登录特定平台为网络犯罪团伙提供转账帮助,洗白赃款。
典型案例:2024年4月,河南一名大学学生向朋友租借银行卡非法获利,并拉拢四名同学参与,其借出的卡成为诈骗团伙的洗钱工具,5张卡过了9000多万的流水。
技术类: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如架设虚拟拨号设备(VOIP、GOIP、多卡宝、络漫宝等)、开发网络程序等。
典型案例:大学生詹某某用网络上线提供的作案设备和自己的两部手机以及两张电话卡,按照上线指示,用手机和电话卡在宿舍架设简易“GOIP”,帮助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活动。詹某某一共从中非法获利925元,导致他人被骗146万余元。
吸粉类: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他人提供推广帮助,以“刷单”“抢红包”“投资指导”“特殊服务”等名义邀请被害人进群或下载APP,后由电信诈骗团伙对被害人实施诈骗的行为。
典型案例:放假在家的张某被一则“躺着就能赚钱”的信息吸引到某“兼职工作”群中。仅需根据群中发布的任务指示,按固定话术在指定微信群内发红包,并将最后一个红包备注“扫码进总群”,即可根据任务完成次数获取佣金。由于所用微信经常被封,张某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可能违法,但因来钱轻松快捷,遂抱侥幸心理并未收手。案发时,张某通过不法途径获利2.4万余元。最终张某依法被判拘役五个月,罚金四千元,并收缴违法所得,没收作案手机。
切莫为了“蝇头小利”触碰法律红线!
普法课堂
惩戒办法
1.钱财需取之有道,法律红线不可越。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避免在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下剑走偏锋,越过法律红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要依靠自己踏实的劳动创造财富。
2.隐私保护勿轻心,预防泄漏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切勿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金融账户等给他人,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3.诈骗团伙套路深,寻找兼职需谨慎。如果遇到扫码免费领礼品、转发兼职广告、拉人进群等情况,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帮助诈骗分子架设呼转设备、提供通信线路、拨打转接电话等行为均涉嫌违法犯罪。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