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以骶髂关节及脊柱疼痛、僵直为主要症状[1]。部分患者晚期可出现脊柱侧、后凸畸形,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甚至非功能位僵直,外科干预是有效的治疗手段[9]。
2024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年会于 12 月 4 日~8 日在武汉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分享骨科领域新进展,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内骨科领域的杰出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操教授,就强直性脊柱炎手术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话题进行深度盘点与解读。
近年来,数字骨科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临床应用中的占比也日益增加[2]。
在医患沟通、教学辅助以及术前规划层面,虚拟现实(VR)及混合现实(MR)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2,3]。借助这类技术,能够精准重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变部位的三维形态,使病情变得直观可视。于临床诊疗而言,其方便了医患沟通,患者得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病情;在教学场景下,医学教育者能通过可视化模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要点。
3D 打印技术于强直性脊柱炎后期畸形矫形领域的应用也在拓展[4]。一方面,打印出的实体模型既能辅助医患沟通,又能服务教学;另一方面,特制的 3D 打印导板在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脊柱椎体间自发融合、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致使小关节面及体表解剖标志模糊不清,增加了椎弓根螺钉植入难度,而 3D 打印导板精准匹配患者解剖结构,有效提升植钉精准度,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机器人手术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现阶段其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椎弓根螺钉植入环节。依托高精度的机械臂与智能导航系统,机器人能够严格实施操作,确保螺钉植入位置精准无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展望未来,随着数字骨科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范畴有望进一步拓展。例如,超声骨刀截骨技术与机器人系统的融合研发已初见端倪,期待成功落地应用于脊柱手术,从而推动骨科手术向智能化、微创化大步迈进[5]。
手术治疗主要涉及关节、脊柱两大板块,关节处用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关节活动能力,脊柱则借助截骨、内固定等操作矫正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在发病早期,通常以关节疼痛为突出表现[1]。鉴于早期病情特点,药物治疗(艾瑞昔布、布洛芬)是主导干预手段。多数情况下,外科手术介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往往是在疾病晚期。
手术治疗主要涵盖脊柱、关节两大板块。就关节层面而言,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关节受累严重,多出现强直状态,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术成为关键治疗策略,旨在通过植入人工关节假体,重建关节结构,最大程度恢复关节活动能力[2-5]。
在脊柱方面,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常并发脊柱后凸畸形,少数极端病例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脊柱、关节强直,进而出现类似媒体报道中「折叠人」的体态,脊柱手术此时侧重于畸形矫正,借助截骨、内固定等一系列操作,重新调整脊柱序列,纠正异常弯曲角度,恢复脊柱相对生理曲度,进而改善患者体态外观,解除因畸形对体内重要脏器、神经组织造成的压迫风险[4,6]。
总体而言,强直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依据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大体可划分为关节置换与脊柱矫形这两类关键路径。
在强直性脊柱炎手术治疗中,有哪些困难以及应对策略或技术?
手术操作空间窄、解剖参照模糊、体位摆放难、截骨断端稳定性差,易引发截骨断端移位损伤脊髓,但临床已有神经监测技术等有效手段。
强直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相较于普通退变性疾病更加困难。在常见的骨关节退变性疾病施行关节置换术时,关节解剖结构基本维持正常形态,医生能够依据既定的解剖标志与生理参数开展手术操作。然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由于疾病迁延进展,受累关节多发生融合现象,关节面遭受破坏、形态失常,丧失了正常的关节结构与功能分区,致使手术操作空间局促、解剖参照模糊,无疑增加了手术的复杂程度与实施难度[7,8]。
不仅如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还常常合并骨质疏松,进一步加剧了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强直性脊柱矫形手术领域。部分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极为严重,术前摆放体位也成为难题[7,8]。
手术实施阶段,因脊柱长期处于强直状态,椎体间丧失正常活动度,与退变性疾病脊柱矫形时上下椎体能够适当活动、缓冲截骨操作应力不同。其在截骨过程中,截骨断端稳定性差,轻微外力干扰或术中操作牵拉,都易引发截骨断端意外移位。一旦发生移位,毗邻的脊髓便会遭受压迫,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瘫痪[8]。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当前神经监测技术已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术中实时、精准监测脊髓神经电生理信号,一旦捕捉到异常波动,提示可能存在脊髓压迫风险时,手术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即刻调整手术操作策略,以此规避脊髓损伤,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与预后功能恢复[10]。
现在关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有哪些手段或措施让患者在早期可避免手术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病程迁延,至晚期严重病理状态时,常常应用手术治疗。然而,若能在早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部分患者有望规避晚期手术困境[1]。
当前临床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多种药物可用于延缓疾病进程,降低手术需求,如生物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艾瑞昔布、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脊柱受累初期,疼痛是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患者常因疼痛不自觉采取弯腰体位,长此以往,脊柱长期固定于屈曲状态,逐渐形成脊柱后凸畸形。故而,早期应用镇痛药物十分重要,同时需强化患者健康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即便处于疼痛期,也需尽量克制弯腰动作,借助辅具维持脊柱相对生理姿态,减少致畸风险。
大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八、九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八、九、十届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学组委员,脊柱畸形学组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执委,湖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退变疾病学组副组长。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及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学习。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审专家,湖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最高影响因子 31 分。
对脊柱疾病有深入研究,包括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脊柱肿瘤、脊柱骨折及脊柱结核等。采用一系列新技术及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脊柱外科疾病。
[1] 强直性脊柱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4)
[2] 数字骨科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3] 虚拟现实技术在骨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4] 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并驼背畸形截骨矫形手术
[5] 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
[6]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晚期的手术治疗
[7]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置换术的难点与对策
[8]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风险因素分析
[9]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治策略与风险防控解决方案的临床研究
[10]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