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安周】“我的人脸我做主”!防护方法要牢记

文摘   2024-09-12 09:34   北京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既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办事的便利,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娱体验,“AI换脸”“AI复活”等服务越来越受关注。

然而,人脸数据作为典型生物特征数据,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泄露或滥用,将会对个人信息安全甚至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

人脸信息关乎每个人的“脸面”和安全,一旦“丢脸”后果严重。个人应牢固树立“我的脸,我做主”的原则,既要防止人脸信息被“不问而取”,也不能“要脸”就“给脸”,还要学会识别“假脸”、避免被骗。


第一招

“给脸”需谨慎,不随意提供人脸信息
1.提高人脸信息采集、授权的防范意识。
首先,进行身份验证时,如需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和视频,应先确认其真实用途;互联网账号的访问认证,应尽量选择人脸识别与账号或口令保护相搭配的方式,提高认证权限和复杂程度,如账号不再使用,应及时注销。
其次,对采集人脸信息的各类应用软件做好授权管理,特别要警惕非正规软件采集人脸等敏感信息的行为;线上线下的各种非必要场景,都应拒绝强制人脸识别,如发现过度、强制收集人脸等个人信息的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最后,如需体验“AI换脸”“AI复活”等需要采集人脸信息的服务,应事先充分了解服务者的资质真实性和服务质量,避免因选择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服务者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应仔细阅读了解相关用户协议、合同条款和隐私政策,只有明确了解自己的隐私权,知道自己的人脸信息将被如何使用,才能在被侵权时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2.提高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管好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浏览权限;除政务服务、金融业务等办理确有需要外,尽量不提供个人人脸图像或者尽可能选择多重验证方式;不轻易向陌生人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做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及各种软硬件的安全管理,不要登录来路不明的网站、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邮件;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理性、客观看待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风险,树立正确的生死伦理观和隐私安全观,尊重他人意愿和权益,增强自身隐私保护意识。


3.提高对AI换脸等新型诈骗的防范意识。
警惕陌生人以“交友”“客服”“营销”“招聘”等为借口,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联系,采集人脸等敏感信息的行为;也要时常提醒、告诫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AI换脸等高科技诈骗的能力。

第二招

练就“火眼金睛”,学会识破“假脸”

“AI换脸”的视频通话目前仍存在诸多破绽,如眨眼频率过低、眼睛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不自然、唇形不匹配、语句不连贯、音画不同步(口型对不上)、情绪反常、画面停顿或变色以及言行违背常识和物理规律等。如果在与亲友的视频通话中发现以上异常,应立即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多种方式确认对方身份。在确认对方身份前,应尽量避免转账汇款等操作,以防造成财产损失。


1.通过动作核验身份。
可要求对方摁一摁鼻子或按一按脸,观察其皮肤是否会变形,若能变形说明是真人。也可以要求对方进食、喝水或做一些奇怪的动作、表情,比如可要求对方挥手,如果是“AI换脸”的假人,挥手会干扰面部数据,使画面产生一些抖动或闪烁等异常情况。


2.通过提问核验身份。
在一对一的沟通中,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本人才知道的问题,或者故意问一些错误的或奇怪的问题,看对方会如何回答。


3.通过致电核验身份。
如有人在视频通话中提出转账汇款、提供个人信息、提供短信验证码等要求,最好在结束通话后通过致电或其他渠道再次核实。

【摘编自《保密科学技术》2024年8月刊《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安全风险与防范》一文,作者:王子乾

END

「往  •  期  •  精  •  选」

正确设置手机,保护隐私信息
我们该如何认识和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宣传片
网络安全知识手册正式发布!

欢迎关注

公众号:保密科学技术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保密科学技术
宣传保密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推动保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普及保密科学技术知识,为保密工作提供技术交流、信息服务、常识教育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