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旺
一
衡水历史上出木匠。有一句民谣说,“北京城的衡水木匠赛牛毛”,可见衡水的木匠群体之庞大,影响之深远。旧时,一到农闲季节,就有许多衡水人背着木箱进京,投到家乡人开的木厂里找些活计补贴家用,这几乎成了一种风尚。那些木厂的东家也大都是木匠出身,他们靠多年的积累或某种机缘,和一些王公贵族走到一起,在他们的支持下,开办了许多木厂或营造厂。一些实力雄厚的木厂因经常承揽朝廷的大工程,时人称这些木厂为“官木厂”。清末,京城有著名的“八大官木厂”,俗称“八大柜”,其中衡水人开办的至少有四家。
“八大官木厂”中,有耿家村的天德木厂,王家店的广恩木厂,侯刘马村的广盛祥木厂,此外还有北郎子桥绰号“黑帽子刘”开的一家木厂,惜其字号失载。据说天德木厂是在权臣荣禄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广恩木厂的东家“二掌柜的”传说是慈禧的干儿,到了民国初期,广恩木厂还和袁世凯、冯国璋等北洋军阀有来往。广盛祥木厂的创始人绰号叫“澄浆盆李四”,他还开办了“广盛祥”绸缎庄,是北京著名的绸缎庄之一。
位于桃城和深州交界处的耿家村,共有五家木厂,其中天德木厂开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隆聚木厂、中义木厂、三义木厂、广发木厂都是在它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据传天德木厂的创始人起初只是背着一个小木箱,在京城走街串巷吆喝着揽一些零活为生。一位满族正白旗的妇人经常让他修理一些桌椅板凳, 她就是荣禄的母亲,这时候荣禄还没有发迹,经济比较拮据。有一年年底,耿木匠到荣禄家中要账,荣禄的母亲为难地说,这会儿家中实在没钱,等过了年,儿子发了俸禄,再还你吧。木匠非常仁义,不但没有为难荣禄的母亲,还当即慷慨地掏出了几两银子,放到桌上说,我不是来要账的,快过年了,来看看老夫人,这几两银子老夫人先花着吧。荣禄的母亲非常感动,从此就把这位木匠当成干儿子对待,耿木匠也时不时地义务为荣府做些零活。
后来荣禄不断高升,当上了内务府大臣,负责宫里的工程事务。他的母亲就对他说,你现在发达了,可不要忘了你耿老哥哥呀,他对咱们家有恩。这样,荣禄就把宫里的工程分出一些给了耿木匠,他很快就赚了一笔银子,开办了天德木厂。后来,荣禄先后做了工部侍郎和工部尚书,负责全国的建筑工程,天德木厂就承揽了皇家陵园、天坛、地坛等一些大工程。荣禄任工部尚书时,曾有一段因受贿被人弹劾而罢官的经历,也许就和这些木厂有关。由于受慈禧宠信,13年后,荣禄再度起复,并做到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高位。在他的庇护下,天德木厂进人鼎盛时期,为庆祝慈禧60大寿而建造颐和园时,据说天德木厂以及衡水大大小小的木厂都狠赚了一笔。
八国联军侵人北京前,天德木厂由耿端甫经营,他花钱捐了个五品顶戴,时人都喊他耿老端。耿老端的一个婶子在耿家村守寡,他想办法在朝廷上活动,为婶子立了一座贞节牌坊,帝师翁同龢书丹,这个牌坊至今尚存,不久前还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耿老端手上,天德木厂分为三家。慈禧西逃时,他跟着西逃,因为是商人,中途被赶了回来。经历了庚子之乱,再加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靠山荣禄病逝,曾风光一时的天德木厂基本上就衰落了。耿老端的儿子耿锐青是衡水的开明绅士,他思想进步,民国初年曾帮助贾矩卿创办学校,发展农村教育。“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工作,任衡水县第三抗日中心村村长, 1940年秋被日寇杀害。耿家村因这位光荣的烈士一度被改称锐青村。
二
天德木厂兴盛时,招揽了衡水、深县一带大批的木匠、油匠、瓦匠到其麾下,其中那些比较优秀的工匠经过不懈地奋斗, 也另立门户,开办了自己的木厂。耿家村其它四家木厂的发轫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
耿家村的五家木厂,除了天德木厂之外,隆聚木厂规模最大。据隆聚木厂创始人耿步武的曾孙耿宝元介绍,他的曾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怀揣高粱饼子到京城谋生,他先是到天德木厂打工,由于勤快厚道,技术精湛,很快成为天德木厂的骨干。当有了一笔积蓄后,就在护国寺仓夹道开办了自己的木厂以后又结识了荣禄,生意发展很快。
隆聚木厂鼎盛时期,在京郊买下了一座二十多亩的土山。家乡还有近两顷土地。耿宝元的曾祖母晚年经常对他谈起荣中堂以及那些大宅门里的掌故,还对他说,你老爷爷是属鼠的,老鼠到了仓库里能没吃喝吗。这话里包含着隆聚木厂和那些满清贵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反映出清末政治的腐败。耿步武和天德木厂的东家耿老端一样,也花钱捐了一个五品候补知州,庚子之乱时, 他没有离京,可见他胆量非凡。耿步武不像有些暴发户那样,有了钱就忘乎所以,他没有那么多不良嗜好,喜欢读书和收藏,这也是隆聚木厂比其它木厂衰落较晚的原因。
耿家村中义木厂的发家史和庚子之乱有关。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大使馆。八大官木厂的东家都不愿和洋人打交道,拒绝承揽他们急需的建筑工程,因此使许多大木厂的艺人失业。天德木厂的几个工匠为了养家糊口,就公推一个叫“武大疙瘩”(大名可能叫武殿成,因其脖子上长着一个大肉瘤而得此绰号)的油匠去揽活。武大疙瘩说,我就是一个干活吃饭的手艺人,怕什么!他来到东交民巷,一家外国使馆把图纸交给他,“武大疙瘩”有意宰洋人一笔,就说出了一个很高的报价,他见洋人不停摇头,身边的翻译示意他改变价格,他干脆说,这只是一面墙的价格,而且你们得先垫资,不行拉倒!说完就走。没想到洋人一把拉住他,最后以高于原来数倍的价格成交。
“武大疙瘩”召集了一批师兄弟和同乡,干完了这个工程,又高价揽了东交民巷的另外几个工程,以此发了家,随后买了王府大街路东的一块地皮建了中义木厂。据“武大疙瘩”的侄孙武希勇介绍,中义木厂传到第二代,因为东家吸食鸦片,又不善于经营,民国初承揽了冯国璋墓和德州兵工厂两个工程,赔了不少钱,从此一蹶不振,在武希勇四岁时,就衰落了。
著名京剧演员耿其昌的原籍就是耿家村,他的祖上在京开办了三义木厂。三义木厂、隆聚木厂、天德木厂的创始人是同宗同族,论辈分,耿其昌喊耿宝元叔。耿家村的广发木厂地址在北京中芦草园,因创始人排行第五,乡人都喊他叫“广发五”。据说三义木厂和广发木厂承揽官活较少,主要是民用工程。
清末民初,耿家村由于这五家木厂的兴盛,村里的经济状况普遍好于其他的村子。五家木厂每年都捐出一些过节的费用, 逢年过节村子也就显得分外热闹。由于木厂的创始人或第二代经营者大多吸食鸦片,耿家村的烟枪很多,因此这个村子时人还叫“烟枪村”。随着满清的灭亡、民国时期的战乱以及经营者的不良嗜好,这些木厂没有摆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命运,那些靠木厂起家的大家族当然也未能避免“富不过三代”的规律。
三
王家店村位于小西河和滏阳河的交汇处,著名的广恩木厂的创始人就出生在这里。作为声名显赫的八大官木厂之一,在村里只要提起广恩木厂及其创始人“二掌柜的”,谁都能说出一些典故。
退休职工王金生住在王家店村西南的一条深巷中,他的宅子还保留着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那种青砖垛口。房后有一株近二百年树龄的槐树,枝干遒劲,它的东边不远处也有一株,树龄稍短。两株古槐像忠诚的卫士一样立在那里,散溢着一种浓浓的历史气息。王金生和离休老干部王廷珍是堂兄弟,他们的祖父在兄弟五人中排行最小,广恩木厂的创始人是他们祖父的二哥,这也是人们喊他“二掌柜的”原因,他的大名叫王可冠。据王廷珍介绍,他的祖辈出身贫寒,二爷爷是一个在京城靠木工谋生的手艺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为宫里做了几个三条腿的凳子,做好后放在地上四平八稳,管事的太监很喜欢,从此就经常给他介绍一些宫里的活,王可冠渐渐发了家。据说,修建颐和园时,衡水的许多木厂都揽了活,唯独没有广恩木厂的份,“二掌柜的”闻报后急匆匆去找管事的太监,那个太监说,急什么,把园子里所有的土山工程都给了你吧。这一下,所有的建筑工程用土都要经过广恩木厂同意才行。
广恩木厂兴旺时,凡是家乡人进京投奔,木厂管吃管住,如果想留下来,还给安排工作。民间传说“二掌柜的”是西太后的干儿,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庚子之乱时,曾在广恩木厂避过难。 对于这些,王廷珍认为难以考证,但是广恩木厂和宫里的太监有交往他倒是听说过。他小的时候,在街上听到一些老人谈当年木厂的掌故,这些人都在木厂里工作过。据说一次董老公到木厂办事,一个山东的木匠会两手花拳,想戏弄一下董老公。当董老公走过时,突然向他的背后下手,没想到董老公好像长着后眼,一下子把那个木匠掀出一丈远,这个木匠的胳膊过后疼了半月才好。这位董老公就是八卦掌创始人、大内高手董海川,他大约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去世,这表明在这个时间之前,广恩木厂就有了名气,同时也验证了广恩木厂开办时间最早的传闻。
“二掌柜的”死后归葬故里,后来他的墓被扒开,发现里面只有一缕头发。据说其尸首在中途就被换走了。他只有一个女儿,为了侍候父母,终生未嫁,死后葬在故里。前几年,王廷珍为了感念姑母对自己幼年的照顾之情,为她立了碑。“二掌柜的”还有一个养子,日本人轰炸上海时死在那里。
广恩木厂在“二掌柜的”死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传说冯国璋在发迹前,经常得到广恩木厂的接济,广恩木厂因此和北洋军阀有了渊源。民国后,冯国璋、袁世凯的姨太太们经常去木厂打牌。那时候,衡水县新任知事(县长)到任,都要先到王家店来拜访“二掌柜的”家人。再后来,兄弟们因为财产打官司,加速了木厂的衰落。据一些老人介绍,衡水人在京开办的木厂组成了一个同乡会的松散组织,他们在生意上都互相照顾,广恩木厂和耿家村的隆聚木厂还通过婚。
四
在北京创办木厂的衡水人,大都是出身贫寒的手艺人,因为没有基础和背景,他们发迹主要是靠自身的勤奋和机缘,所以民间流传的版本基本大同小异,对于侯刘马村的“澄浆盆李四”来说,也是这样。
“澄浆盆李四”这一绰号的由来已经很难考证,他的学名在家乡也已失传,但是从这个绰号来看,我们能得出他该是排行第四。据说,他当年也是怀揣高粱饼子步行去京城谋生。在一个衡水人开办的木厂学徒没满,木厂就倒闭了,学了一半手艺的他只好背着木箱沿街吆喝揽些零活。一天来到一座王府门前,正巧门房的人要做几条凳子,他就把活儿应了下来。因为手艺没学完,做的两条凳子两条腿是直的,两条腿是斜的,门房的人不满意, 交不了差。正在争执时,王爷回来了,他问明了原由,说,这不正好吗!两条直腿靠着墙,不占地方。他回头让人把李四叫到府里说,你这么好的手艺为什么喊街呢?李四很机灵,说,老爷, 我做的活儿是个木匠都会做,我做得不好,让您见笑了。王爷说,别喊街了,有机会我资助你开个木厂子吧。正巧有一家木厂倒闭,寻求买主,李四赶忙报告王爷,最后王爷资助李四接收了这家木厂。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是王爷专门想做几条直腿的凳子,许多木匠干不了,而李四由于手艺学了一半,歪打正着碰对了,因此得到那位王爷的青睐。
李四发家后在北京开办了广盛祥木厂和广盛祥绸缎庄。约在民国初年,李四回故里安葬,他的儿子三秃是北洋军队的军官, 带着一个连护送,灵柩从桑园(今吴桥县城)下火车,四十八个壮汉高抬着棺材,走到衡水县城,从东门到西门搭满了祭棚。进了村,从家到墓地也搭满了祭棚,那时蔡家庄会搭祭棚的人很多,这个村的人只要胳膊上缠着麻绳,不管大人小孩到了家就管饭,出殡用了一个月,请了十几个厨师做饭,四辆骡子车每天出去买猪,把方圆二三十里的生猪都买绝了。丧事请本村的张老忠操持,主家给了一万现大洋,嫌没有花完,还落了个埋怨,可见其丧礼的奢华。后来,李四的墓被盗,民国时期还打了官司,官司未了结,日本人就打了进来。“文化大革命”时,李四的墓被打开,人们用那个金丝楠木棺材又做了个棺材,据说在深县陈庄集上卖了五百元的高价。
北郎子桥“黑帽子刘”的发迹也源于一位王爷,据传有位年迈的王爷穿着便服出来溜达,因走路不慎,险些摔倒,而后边过来一辆疾驰的马车,处境非常危险,正巧被旁边的“黑帽子刘” 用身子挡住了,这位王爷遇险脱口对“黑帽子刘”说了声,“我的儿呀”!他回过神来问清了这个带黑帽子的恩人姓刘,是某个木厂的衡水籍木匠,当时没有暴露身份,几天后便隆重地去找恩人答谢,点名要那个姓刘的戴黑帽子的衡水木匠,此后就把他认作干儿。 “黑帽子刘”时来运转,在王爷资助下,开了一家木厂,专门承揽朝廷的大工程。他晚年在老家修了一座真武庙,盖了豪宅,里面有花园,还有很大的书房,表明他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