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乡村小贩吆喝声

文摘   2024-11-04 10:51   河北  


      旧时农村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条件落后,农民家庭清苦,生活极为拮据,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小商贩伴随而生。他们夜宿他乡, 走街串巷,有的修旧利废,有的贩卖童玩或小食品,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尤其是小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带有各自特有韵味的吆喝声,时时回荡在记忆中的乡村上空。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啫……”,“补锅啫·….”,这是小炉匠来到村街上,拉着长长尾声的、韵味浓厚的吆喝声。那时人们生活艰难,平时使用的锅、碗、盆、碟及水缸等易碎用品摔破了,只要能对上茬口,就舍不得丢弃。等锔碗补锅的师傅来了,锔补上继续使用。锔碗师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手推装有锔碗补锅工具箱的小木头车。匠人接过人们送上来的碗或盆,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一番,算计好需要用几个锔子,讲好价钱,然后拿出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弓子系一根丝线绳,用它缠在钻杆上,钻杆下头是一个米粒大小的金刚小钻头。弓子用皮条缠住钻杆,来回快速拉动,钻头在光滑的瓷器上,顷刻之间就钻出小洞。然后用锔子扒在洞中, 将瓷器的裂缝扒紧,这样就算将瓷器锔好了。然后,按提前谈好的每个锔钉多少钱,一共用了几个锔钉,照数付钱即可

      “磨剪子哝,戗菜刀…….”这声吆喝是磨刀人的韵味儿。妇女们听到吆喝声,赶忙将用钝的菜刀、剪子拿出来磨。磨刀人在自带的木头车架上,先用钢制的戗子将用钝的刀刃戗薄,然后,放上磨刀石,蘸着水,嚓嚓地磨,将刀刃磨得更加锋利光亮。早前,许多磨刀人肩扛磨刀工具走街串巷,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些家庭有了自行车,磨刀人将自己骑的大水管架子的自行车支起来,将履带套在后车轮子上,磨刀人倒骑车子,驱动后车轮,带动车后架的砂轮转动,对刀剪进行打磨。砂轮与铁器摩擦,发出一声声尖利的声音,迸射出一道道的火花,吸引许多大人孩子围观。这套工序仅是粗活儿, 然后,再在磨刀石上将刀刃儿细磨。刀刃磨锋利后,磨刀人在随身携带的旧布上剪一剪,试一试锋利度,直至获得主家的认可为止。 有的农户一时钱少,也可用玉米饼子、窝头,或一碗热水代替价钱, 这样,磨刀师傅也算解决了一顿午饭。 

      “破布、旧鞋、烂套子来换钢针,换泥娃娃呦…”,这声吆喝吸引的大都是妇女和孩子们,人们手里拿着旧鞋、旧棉絮(俗称“烂套子”)、布衣、头发之类,换取绱鞋缝衣用的钢针、顶针, 或给自己孩子换个泥娃娃。还有的小贩用细竹筒做成笛子,涂上绿色,供孩子们选择。泥娃娃涂上各种颜色,其造型有各种人物或鸡、 鸭、狗、猪等小动物。这些泥娃娃里面都是空心儿的,底部都有风眼, 用嘴一吹,呜呜山响,那时这些都是小孩们的玩具。 

      卖大块姜糖的小贩用的是一面小铜锣,“当当当”的锣声把小孩子们吸引了过来。姜糖是用糖稀熬制而成的,糖块有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上面有各种颜色的花纹,嚼在嘴里,又甜又软又粘牙, 孩子们在嘴里嚼来嚼去,玩味无穷,久久不想咽下去。当时姜糖一分钱一块,大块的二分,孩子们向大人要上两角钱,买上十几块糖, 能吃上一两天。 

      “打酱油唻,好干醋唻…..”,每每听到这一吆喝声,人们便拿着酱油壶,提着醋瓶子赶来,小贩手拿原始的竹筒制的提(量)具, 从酱油缸里、醋坛子里将酱油或醋提出来倒入主家的容器内。所谓“提”是旧时农村计量液体饮品或食用油、液体调料的一种竹制或铁制的圆筒形量具,分一斤、半斤、二两、一两盛装,商贩常用其来销售食油、酱油、醋、白酒等。 

     在那个年代,各类小商贩的吆喝声花样繁多。以上小商贩的吆喝声仅是诸多做小买卖活动的几个事例,除此之外,还有卖肉的、 卖油的、卖豆腐的都是敲梆子,梆子声的节奏各有不同。卖肉的梆子声都是快节奏的,卖油的梆子声单声慢敲。卖豆腐的梆声节奏介于二者之间。俗语道:紧敲肉慢敲油,不紧不慢敲豆腐。扎笤帚的, 手持用规整的诸多铁片串联起来,形成近2尺长的链片,上下起伏抖动,发出呱啦呱啦的响声。钉马掌的,劁猪的、打驴蹄的,他们的自行车车把上都绑着一个染成红色的马尾甩子,这些人多为深县、 饶阳一代的传统技能专业户。“劁猪嚎……”这一带有深长韵味的深、饶口音,在乡村的上空回荡了千百年。当这个行业几乎失传近几十年里,人们仍然记忆犹新,闲暇时人们还能模仿者喊上几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的生产生活迅速改善,牛、驴、骡、马等牲畜相继被农业机械淘汰。锅碗瓢盆等家庭生活用品,如有损坏随时更新,现在已很少看到这些生意人的踪迹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时期的生意人遍布城乡:“修油烟机的睞”“有旧家电的来卖,高价回收旧手机、旧电视、洗衣机、电冰箱、旧空调”,“有修电动车的哝”,“修房顶子的哝”等等,他们走城串乡,由原来的张口吆喝变成用高音喇叭吆喝,他们把吆喝声录入电子喇叭,进村一摁开关,吆喝声便自动反复播放,声音响亮又省力,有了现代气息。 

      消失的乡村吆喝声与现代城乡小商贩的吆喝声,呈现出时代的重大变化。

文字内容来自《桃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内容以原书为准。


扎地根
拍些衡水图片,发在公众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