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丛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由郑昌淦编著,书中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全国各州、府、县的著名农副产品:“冀州衡水县产麻油、硝、 碱;枣强产荆筐;南宫产香…”其中衡水县产的“麻油”,就是香油。 因为是从芝麻(胡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特别的香味,故民众又称之为香油。衡水县的香油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香油作坊遍布城乡。现存的文字资料亦可查出“义盛昌”“涌盛号”等香油铺老字号。据老城区北仁街八十多岁的贾宝山老人回忆,他少年时代曾看到一位城北孙三村担挑子来衡水街卖香油的老人,卖油从来不用漏斗,用一只油葫芦和一把小勺,就能非常准确地灌人小口瓶罐里,不管瓶口有多小,瓶口从不沾湿。 1945年衡水县城解放后,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仅在县城商会注册的就有“益聚合”“吉盛号”“文生号”“庆盛号”“万成香油”“增泰香油”等十几家香油铺字号。有关数字可查出:1949年,全县芝麻种植面积7559亩,1956年芝麻播种面积达13609亩!“文革”十年,因受“左” 倾路线的干扰,产量剧减,但“卖香油的”却时隐时现,始终未断。那时, 来衡水县出差、外调的人员,都设法买一瓶老白干酒,把酒喝完再装上一瓶小磨香油带回家。
芝麻原称胡麻,据说源于非洲或印度,相传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中国的。但是,经科学考证,芝麻原产我国云贵高原。在浙江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杭州水田畈史前遗址中,也发现有古芝麻的种子,证实了中国也是芝麻的故乡。芝麻自古以来就称为长寿不老的高级食品。芝麻有黑、白两种。由于芝麻油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E”, 常食芝麻油有防治动脉硬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芝麻制作香油,早在三国时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晋人张华《博物志》 所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这是香油用于饮食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那时的香油是将芝麻籽用“石白”法取得。 南北朝时,香油已广泛地用于餐饮,到了唐宋年间,香油被视为最上等的食用植物油,至明代,应用得更加广泛。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书日:“人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香油按制作方法分为小磨香油和机榨香油两种,用小型石磨磨制的称为小磨香油。小石磨磨碎芝麻过程中,属于低温制作程序,所以能较多保存功能性营养成分不会被破坏。另外,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质“芝麻酚”“芝麻酚林”等,在低温下也不易被破坏流失,因此小磨香油的保质期较长。历史上的衡水县一度是产粮大县,盛产各类杂粮,农田套作的芝麻,产量丰硕、出油率高, 适合制油。衡水县的小磨香油,原本在农户庭院的小作坊里生产,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墩油法”,国家标准中就这类工艺称之为“水代法”, 这种工艺,盖形成于明代。小磨香油的主要工具就是小型石磨、铁锅、 油葫芦等工具。芝麻炒熟后,通过石磨的研磨,形成酱坯。在酱坯中倒人一定比例的优质饮用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将油从酱坯中代换出来, 取油(撇油)过程不需添加任何化学溶剂,所以不存在任何化学溶剂残留。 同时,水代法生产工艺还能使那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比重大)物质, 在香油的酱渣中沉淀。因此,用这种方法制取的香油是完全健康的。机榨香油,是用一般压榨法、浸出法制取的芝麻油。此方法温度高,榨出的香油味道浅淡,远不如小磨香油浓郁清香营养价值高。
小磨香油在加工前,先将芝麻培育成芝麻胚胎,促进生成对人体有益的芝麻酚、芝麻素、芝麻酚林素等营养物质。经科学研究,这一技术与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吻合,这是其他工艺所不具备的。
传统工艺流程是:选料--筛选芝麻;捞芝麻--加足清水漂洗后沥去水分,存有杂质或芝麻发芽都会影响出油率;炒芝麻--铁锅内加水烘炒、放烟;磨浆--人工推磨(或小驴拉磨);兑浆--磨好的芝麻酱坯放人铁锅中,加人饮用热水;撖油--搅拌、用一对葫芦上下运动或对浆体搅拌产生震动,油就出来了,再经过沉淀、穴油即制出成品。
1981年起,衡水县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自主经营耕地,芝麻种植总面积逐年扩大(以1984年为例:种植15441亩,芝麻总产594.51吨)。 因此,城乡香油作坊又相继恢复,香油市场再度兴起。卖香油的农民们皆推着自行车驮着香油桶,走街串巷,“香油--麻汁!”的吆喝声时时响起。有趣的是,衡水县老百姓方言把“麻汁(麻酱)”读成了“maj (麻吉)”。
1983年10月26日,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真的来到衡水访问了,刚一下车,就接连听到“香吆(香油)--马季(麻汁)!”的招呼声,马季先生颇感惊异,继而大为欣赏,随即以此作为素材新编一相声小段随后,马季先生一行,在刚刚盖好的河东衡水影院、路北红星影院、体委灯光球场演出时,插说了这一新编相声小段,场场博得衡水观众的喝彩。这段“麻汁(马季)趣事”也一时成为衡水市民们的笑谈。
如今的衡水县已改成桃城区,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芝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诸多香油作坊只好从外省市调拨来大批芝麻,经过老技术人员的调制,也可产出老衡水小磨香油的品味。小磨香油的传统工艺也随即改进为半机械化作业,产量剧增,产品还远销京津及周边数省市。 在衡水的各商业街区,人们不难看到,小磨香油的全套制作工艺。可喜的是,原坐落在北仁街南头的老字号--黄氏“涌盛号”香油铺,黄氏后人仍在原地址经营,以原生态的老式操作法继续制作、经营小磨香油, 距今,这爿老字号已延续数百年之久。截至2010年底,桃城区域内城乡在册的香油专卖门店、作坊就达40余家。其中,也有多家外省市的香油坊来衡水落户营业。看来,历史上的衡水县旧地,仍是小磨香油的传统集散地。
文字内容来自《桃城史话》,图片非原文章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