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 | 如何尽快做得一桌晚饭

乐活   2024-12-27 21:56   北京  

今天在网易云整理2024年的一些新歌,给年终总结做准备,有时候强迫症就是会平白增加许多工作量,比如年终总结的配乐必须找当年出的新歌。于是发现海龟先生在平安夜出了新专辑,跟过去那种快乐雷鬼相比安静祥和了许多(当然也有比较嗨的),有几首歌宗教味浓浓的,打个不贴切的比喻哈,有点像去年周处除三害里的歌:P 挑了一首当今天的bgm吧,特别像宫崎骏哪部电影的音乐呢。

每个周五他们都要五点半过一些合唱团才能出来,JU去接他们,我在小区门口等他们然后从手机上买菜,天空正好处于日落半小时后的蓝色时间,衬着路灯还挺好看。今天刮风,是这几天最冷的一天,不过晚上这会儿风停了,明天早上比赛的时候应该不至于太冷。

今日晚饭:家常烤鱼、红菜苔炒腊肉、酸菜鸭血汤。回到家已经差不多六点半,赶紧做饭,不到一小时搞定。总有朋友问怎么能晚上比较快做好饭菜。其实除了熟练,还有就是大概得有个计划,80后应该都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专门讲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其实这个真的是贯穿人生的具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就举例讲讲我是怎么统筹规划这顿饭的制作过程。


做什么菜基本上就是每天接木朵的时候上网下单买菜时决定,日常基本上满足三菜一汤,两荤一素一个汤,像今天打算做有配菜的鱼就稍作一道菜问题也不大。做饭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先复杂后简单,需要咕嘟的菜和爆炒的菜可以同时在两个灶头进行以节省时间,另外就是考虑上桌时菜别凉,有的菜保温效果好可以先做,有的凉得快就最后再做。


每天到家做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米饭先蒸上,因为这个是最不占灶头而且全程不用管的,而且做完以后可以保温,也不用考虑上桌是否还热。然后今天的重头肯定是烤鱼,所以先处理鱼。昨天那条虹鳟因为腌制时间短导致口味差点意思,所以昨晚收拾完厨房以后又把剩下两条虹鳟也都杀了,一条处理完直接冻上,另一条用调料腌制放冰箱了,今天拿出来直接包个铝箔纸进烤箱,200度烤20分钟,然后可以进行下一步,把汤做上,因为汤也是煮上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不用管。


今天做酸菜鸭血汤,泡酸菜一点点,洗一下挤干水分切碎,切几片姜,热锅下一勺猪油化开,下酸菜和姜片炒香,鸭血切片放入翻炒变色,加足量清水煮开,醋、酱油、盐调味,调中小火煮。然后可以进行下一步。


另一个灶头坐一小锅,适量水把腊肉煮上,今天买了红菜苔炒它。腊肉大概煮个15分钟,这个时间把红菜苔摘了洗干净备用,然后准备炒烤鱼的配菜,葱姜蒜切好,豆瓣酱、豆豉,花椒放到一起,螺丝椒和小米辣切碎备用。这个时候烤箱差不多20分钟到了,把锡箔纸打开,加食用油,复入烤箱烤10分钟。


把腊肉取出放一边等着晾凉,腾出一个灶头炒烤鱼配菜。热锅,下葱姜蒜和豆瓣酱豆豉花椒那一堆佐料,炒香,下配菜,我用了鱼豆腐、魔芋结

和口蘑,以及青椒和小米辣,炒匀,加入适量清水开始咕嘟。这个时候汤差不多好了,洗一点韭菜,切断,放入鸭血汤,煮两分钟即可起锅。这样又空出一个灶头,开始做红菜苔炒腊肉。


热锅的过程把腊肉切片,锅中放菜籽油,下腊肉中小火煸炒打卷,转大火下红菜苔,反复翻炒,加一点点盐,别多了,因为腊肉本身有一定滋味。炒到自己喜欢的口味即可,红菜苔杆子多炒会儿是软面口,苦味会降低,少炒会儿会更脆但苦味更浓,看个人喜好了。不怕辣的话起锅可以来把辣椒面。


这个时候把鱼从烤箱里取出,上盘,大火把配菜收汁加入香菜,倒入盘中,齐活。就这样,两菜一汤有条不紊一起上桌。叫JU盛饭,趁着余温把两个锅给刷了,菜板和刀收拾好。一顿饭正式做得,上桌吃饭。总时间其实45分钟足矣。这种统筹方法其实原理很简单,但重在一个熟能生巧,每天不用专门费脑筋想每道菜的过程,多做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下意识的反应,尽量地高效完成做饭的任务。

今天根据昨天的经验改良版的烤鱼口味提升了两个等级,配菜好吃,鱼也入味,而且烤香味也更浓郁一些。

腊肉两顿吃光了,感觉一斤完全不够吃。今天奶奶给我们看她做酱肉的照片,嗯,等着春节回家咪西咪西了。

小时候我妈经常拿血旺和韭黄做酸辣血旺汤,这个算是不辣的改良版,小孩儿也能吃。酸菜和醋做成的酸汤非常开胃。鸭血鲜嫩,如果喜欢辣口的也可以沾个干辣碟。

猫现在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了,前几天还以为它不会跳,这两天也各种上蹿下跳了,对木朵也不再害怕了,这吃着饭就跑来挤木木。

对于我们吃的饭菜也开始感兴趣。

小猫上桌这种事儿如果放老辈儿那儿会儿估计挨打是免不了,我们打是下不去手,只能把猫主子劝下桌了。

眼睛里的神情分明跟前几天刚来时的怯懦完全不同了。

这是昨天晚上我在电脑前“工作”时它跑来我电脑桌前“开摩托”,来了快一周了,它看起来已经真正把这儿当家了。


腊肉腊肠的团随时关闭,因为必须得保证发货时间在春节以前,还得留出物流时间,所以有需要的朋友尽快下单,错过了这一拨节前肯定没法儿再团了。

魏尧摄影
用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成人与孩子,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看见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