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可阅读以往内容)
伴随着一声声童谣的吟唱,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七,
很多地方在这天有宰杀公鸡的习俗。
民谣“二十七,宰公鸡”,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提到公鸡,最醒目的要数它那鲜红的鸡冠。
有的人会将其专门做成菜肴,但也有的人避之不及,认为鸡冠有毒,民间还有 “十年鸡头胜砒霜”的说法。有试图用科学原理解释,认为鸡在啄食中会吃进有害的重金属物质,这些重金属会积累在鸡冠里,长年累月,越积毒性越大。
不过,对于鸡冠是否具有重金属毒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学术论文加以证明。201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关于鸡冠提取物出具了一份报告,认为鸡冠提取物适量添加到食品里是安全的,也没有提及重金属的问题。
宰鸡自然会流血,于是很多人会将鸡血制成血豆腐,或蒸或炒,别有风味。
那么,原本是液体的鸡血为何能凝固成血豆腐呢?关键一步就在于加入盐。
这其实就是化学中学到的胶体的聚沉知识。要使鸡血凝固,也就是胶体聚沉的一种方法,可以加入盐这种电解质,盐在溶液中电离产生钠离子,氯离子这两种阴阳离子,吸引周围带电的胶粒,使胶粒相互聚合,形成大的颗粒。当颗粒足够大,重力作用超过颗粒热运动的作用时,颗粒在溶液中形成悬浊液,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沉降形成可见的血块沉淀,于是,鸡血就凝固为血豆腐了。
当然,除了鸡冠、鸡血这些有点“另类”的吃法外,鸡肉最常见的吃法之一还是卤制了。
几年前,陕西师范大学一位博士曾专门撰写了八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
殊不知,这篇论文的意义绝不是讲的一道菜,而是通过科学严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香料对传统的酱卤肉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使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一研究成果如果投入应用,可以称得上是我等吃货的福音了,这篇论文也被赞为“最美味的博士论文。”
“二十七,宰公鸡”,不仅是为年夜饭做准备,还是源于“鸡”“吉”谐音,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彩头。
套用网络游戏里的一句话,化学人生衷心祝您——
(化学人生原创,转载请先联系,但欢迎朋友们转发分享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