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各地区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各地区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正确把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首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改革,我们可以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反馈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验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继续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检验改革成果,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可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正确把握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把握两者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为不同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和发展路径。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当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改革措施精准发力。三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改革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四要注重实效评估。对改革措施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和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相衔接,才能充分体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引导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对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规划鼓励其发挥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规划则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限制大规模开发和工业化活动,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这种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规划鼓励各区域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同时,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三是有利于保护生态安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规划明确了一系列生态功能区域,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等,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同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四是有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各区域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引进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是有利于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潜力等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这种差异化的功能定位,正是基于对各区域特点的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施,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扬长避短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区域经济中,创新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表现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内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增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三是绿色增长成为普遍形态。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五是经济开放水平提升。区域经济更加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不断加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上述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了区域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水平。
各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正确的战略思路。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一些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基础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些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和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区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注意弥补区域短板。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板,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些地区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如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地区在制度环境方面存在不足,如政策不稳定、营商环境不佳等。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在发挥优势和弥补短板的过程中,各地区要注重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注重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能够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全面绿色转型,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迫切性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绿色转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绿色转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变革,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注重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当前,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要持续推动能源革命。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三要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四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支撑,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五要完善区域性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共识和行动。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一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通过绿色转型,区域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生产方式将更加先进、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二是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绿色转型将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加强污染防治和减排工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有利于区域国际竞争力增强。绿色转型将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将赢得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和市场机遇。四是有利于各地民生福祉增进。绿色转型将促进民生福祉的增进。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完善政策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焦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和高端人才;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生态和强化人才支撑等措施的实施,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这也需要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因地制宜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各地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主要有:一要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二要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四要强化人才支撑强度。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来。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和氛围。一要着力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二要鼎力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要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打破地区壁垒,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互利共赢,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四要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五要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六要强化区域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七要高度重视区域性民生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杂志
来源 | 《国家治理》2024年第20期
原文标题 |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杨宜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黄燕芬
原文责编 | 王 克
新媒体编辑 | 孟雨非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